1,中国建筑史上多方位的出现莲瓣纹装饰并影响后世的是哪个朝代为什

明朝.

中国建筑史上多方位的出现莲瓣纹装饰并影响后世的是哪个朝代为什

2,瓷器上装饰莲花纹越来越盛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莲花:圣洁的象征,早在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江苏金坛西晋墓和浙江平阳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仓,腹部均贴饰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双手合抱坐于莲花台座之上。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谢谢
几何纹是几何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在清代时期瓷器上面的几何纹的应用相对于比较少了,主要是其它的纹饰,在清代应用最多的是如意纹,其它还包括锦纹、天花纹、宝照纹、盘条纹、双距纹等形式。谢谢

瓷器上装饰莲花纹越来越盛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3,古代陶瓷的鉴别方法它有什么传统方法

  古代陶瓷与其他文物一样,在造型上体现出时代特征,仿古瓷器往往得其形而失其神,能效其美,未能学其古拙。  汉代开始流行陶壶,大喇叭口、束颈、圆鼓腹,平底高圈足,腹部有辅首耳。莲花尊仅见于南北朝后期。器身满饰莲瓣纹。唐代青花瓷厚唇、平底和假圈足,多为轮制造型,制作粗糙。宋代青花瓷品种有碗、盘、罐、碟等,有比较典型的圈足。元代青花瓷大件较多,且笨重,瓶、罐有八棱和六棱。玉壶春瓶多不带耳,盘子出现菱花口沿。明代瓷器不仅品种增多,工艺也有明显的变化。永乐时的青花瓷以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突出特点;盘、碗底心略微内凹外凸,瓷盘砂底细密光滑。清康熙时出现棒槌瓶,雍正时有橄榄瓶,乾隆时有四联瓶。  年款是鉴别陶瓷器重要参考依据。对仿款瓷器,认真观察很容易看出破绽。  古瓷器瓷光暗淡,有摩擦痕迹。新瓷鲜亮,虽有伪造痕迹但不自然,用放大镜可分辨。  釉色和纹饰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如青花瓷,唐、宋已有烧造,但不成功,至元代中期才在景德镇烧制成功。五花瓷始于明宣德年间,但数量很少,到明成化年间才开始大量生产。粉彩瓷始于清康熙后期,自乾隆始盛。  有作伪者将损伤或破裂的古瓷器,通过修补变成一件完美的器形,但可以从声音上来识别。完整的瓷器,其声音清脆悠长,修补过的则声音发沙而短促。  我在博宝商城里看见一些辨别方法,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古代陶瓷的鉴别方法它有什么传统方法

4,谁有关于莲的资料

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莲花 LOTUS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 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 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藉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

5,莲花纹的构成元素

中国古代传统纹饰 之一。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 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 ,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 ,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 成立体状的莲花 ,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 ,五代的莲花形盏托 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 、把莲 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观赏,可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用作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  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发展历史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自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于青铜器装饰上,到了六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装饰逐渐成为陶瓷产品的主要装饰纹样,直至如今,人们对于莲花的喜爱程度不减当年。主要研究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传承历史,理清其发展脉络。莲花纹样的来源莲花,通称荷花,又名芙蓉、芙蕖、水芝、水花、荷华等,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荷花的有关化石遗存,因此我国自古即有爱莲花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敦颐更是赞其“出污泥而不染.  传统莲花纹样的文化意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莲被人们不断赋予各种涵义,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莲花在佛教中常比喻为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莲花在佛教中视为“净土”的代表,同样在佛教中,佛座为莲座,佛眼称为莲眼,佛经也有《妙法莲花经》等。在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有“莲宗”一说,是因为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在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在古人来看,莲花还象征着“生殖崇拜”,如“鱼戏莲”。同时也有“莲生贵子”之意。,在民间广为流行,尤其多见于婚嫁的居室装饰、器具装饰、服饰用品等。二、莲花纹样的演进莲花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在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中,莲花纹样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人认为莲花图纹是随着佛教盛行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其实,从相关文献以及出土文物来看,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关于莲花的记载……,莲花纹样的应用同样也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便出现在了器皿、铜镜、瓦当、建筑上。  审美意义  荷花又称莲花,古代称芙蓉、水芝,雅称溪客。花开时称芙蕖、未开时称菡萏。最早起源于楚国,在《楚辞》中有“集芙蓉以为裳”,“因芙蓉而为媒”,“芙蓉”即指莲花。在陶瓷装饰上使用莲花纹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于青铜器装饰上。自东晋、北魏以后,随着佛教艺术的盛行,用莲花纹样作为装饰更是达到极盛。在瓷器装饰上,莲花、莲实与莲瓣纹成为主要题材,莲瓣纹和以荷莲、忍冬纹等组成的卷草纹,特征鲜明,富于变化,成为魏晋南北朝陶瓷装饰的时代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和欣赏价值。至隋唐五代,莲花纹样逐渐与中国的审美情趣相融合,逐渐脱离宗教的涵义,普遍为民间艺术所采用,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莲花纹样的装饰性中国传统莲花纹样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意义。纹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人们用莲花纹样装饰生活并赋予其象征寓意,莲花纹样的装饰性就自然成为纹样审美意义的主要方面。

6,为什么荷花能美容

荷花粉里含琥珀酸、荷叶碱、苹果酸等成分,荷花粉橙黄色、色、香、味俱佳,被誉为花粉之王。和花粉属于名贵产品,不仅具有美容、调养等功效。
莲花?荷花?睡莲?赏莲花,光是这些花的称呼,就让很多游客搞不清楚其中的差别,事实上,莲花就是荷花,而睡莲则是与荷花不同品种植物,两者可是有很大的差别。 莲花又称作荷花,是大家熟悉的水生花卉,原产印度热带地区。而睡莲原产地则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南非、美国等地区。 两者都属睡莲科植物,最容易识别的方法是莲花的叶片表面有绒毛,且成叶会挺出水面,叶片为盾形、没有缺口;睡莲的叶片表面油油亮亮,成叶不会挺出水面,而是漂在水面上,叶片为椭圆形,而且v字缺口。 花朵的部分,莲花的花朵较大,花瓣基部宽广,图案有白、红、粉红,集中在清晨开花;睡莲一般的花型比莲花来得小(大王莲例外),花瓣长狭,图案有白、黄、紫、粉红、红、紫红、蓝,图案多,在清晨或夜晚开花。 莲花一身都是宝,从花、茎、莲子、莲蓬、莲藕(地下茎)都可拿来食用,不过莲花的花期只限於夏天;睡莲只利用它的花朵,来制作睡莲花茶、香水,而且一年四季都开花。 莲花在佛教与印度教中,象征神圣与不灭,这些宗教的神明传说故事中都会出现莲花来陪衬,例如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就会走路,而且步步脚下生莲花。中国人栽培莲花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莲在古代的称呼更多,在「诗经」中将莲花称作水芙蓉、水芝、泽芝、水华、水环;东汉时,佛教东传中国,莲也被中国人视为吉祥花卉,不但广为栽种,而且还采食莲子、莲蓬、莲藕。至於将莲称作「荷」,则是古中国人称莲的绿茎为荷,后来,莲与荷两者混为一谈,才索性通用。 首先,孤以为这个提问就是有错误的。正确的问题应该是“荷花与睡莲”的区别。中国北方一直称莲为荷,在人印象中,莲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莲花。睡莲文雅的古称是“芙蓉”,临沂的土语称作“芙蕖”。多是栽种在深盆里,置放于浅水。 我听承包池塘的老李说渔户是不种荷花的,因为荷茎多刺,容易擦伤鱼苗。而芙蕖茎杆光滑,倒不是令老李头痛的事。据孤在塘畔的直观认识,荷叶亭亭如盖,远高出水面,多开白花。而睡莲的叶子较小近圆叶,贴浮在水面上,红花也贴水盛开。周美成词云:“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据此得出结论,要么是个很杂交品种,要么是周同学在想当然耳。 就植物学上的科别而言,莲是宿根性水生植物,有专供欣赏用的花莲,也有专供采莲子用的子莲。大致可分为二大类:睡莲及荷莲。 睡莲与莲花同为睡莲科睡莲属,但为不同种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睡莲又可分为子时莲及午时莲二类。子时莲通常在夜间开花,白天闭合;;午时莲通常在白天开花,夜间闭合·常见午时莲品种约有菩萨莲、观音莲、子母莲、香水莲约有50 种之多。 荷莲可分为三大系统:花莲、 藕莲及子莲。花莲大致为观赏用约有 250 种; 藕莲只要用途在采莲藕,约有 16 种系·子莲主要在采莲子,品种在十种以上·各有功用。子莲之地下茎亦可供应莲藕使用,并可制藕粉。 ┌—子时莲——夜间开花,白天闭合 │ ┌—睡莲—┤ ┌—菩萨莲—┐ │ │ │ │ │ │ ├—观音莲—┤ │ └—┤ —白天开花,夜间闭合·品种约有五十种· │ ├—子母莲—┤ │ │ │ │ └—香水莲—┘ 莲 │ │ │ ┌—花莲——观花用——(约二百五十种) │ │ └—荷莲— ┤ 藕莲——采藕用——(约有十六种) │ └—子莲——采莲子用——(十种以上) 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7,陶器纹饰很多他们都有什么含义

瓷器的装饰,从内容来看,包括构图、色彩和纹样三个方面。纹样,亦即纹饰,是中国传统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瓷器的装饰纹样主要有:   几何纹 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篦纹 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瓷窑产品,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联珠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扣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如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缠枝花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叶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大行。   把莲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成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卷草纹 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回纹 以形如“回”字组成的带状纹饰。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等几种,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时沿用。  璎珞纹 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颈或胸前的佩饰,形如串缀的珍珠。元代移值于瓷器装饰上,或用瓷泥小圆珠粘贴于瓷坯,哐用瓷泥细科粘贴后刻划横段面体,有较强立体感,是元瓷断代的重要标志。明以后多用笔绘,嘉靖时尤多见。   八吉祥 用八种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构成的一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瓷窑烧制八吉祥纹饰的供器。   杂宝 是用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用物品,如珠、线、方胜、如意、犀角、铃、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组成的图案,因器物繁杂故名。如只选取其中八种组成图案,则称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普遍使用。   八仙图 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等八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组成的一种图案装饰纹样。如只绘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则称为“暗八仙”。是清代景德镇窑常见的瓷器纹饰。   刀马有图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春秋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瓷器大量采用,构图复杂,人物生动。   三阳开泰 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去泰来,有吉祥之意,明清瓷器往往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羊,则称“九阳启泰”。   五福捧寿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是画一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瓷器始有,后历朝均烧制。    福禄寿 器身上绘蝙蝠、鹿与禄,松鹤蟠桃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我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吉庆有余 在器身上绘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一路连科 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鸶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此外,画鹭鸶芙蓉,则寓“一路平华”之意,画鹭鸶花瓶,则寓“一路平安”之意。   安居乐业 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岁寒三友 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沿用。  我在博宝商城里看见一些辨别方法,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文章TAG:莲瓣纹  中国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史  莲瓣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