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口尖底瓶

1.主要出土在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低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 2.打水。 3.古代人民已经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念。

小口尖底瓶

2,小口尖底瓶的介绍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BC5000-BC4000,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小口尖底瓶成为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小口尖底瓶的介绍

3,小口尖底瓶的外形

同问。。。
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早期的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形、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两侧有耳,饰有向左斜的红绳纹,个别素面;晚期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有竖细绳纹和篮纹等。庙底沟早期则瓶口重唇,颈较粗,多无双耳,晚期重唇不明显,颈部趋细,亦无双耳,多半是现在腹部拍印篮纹,然后通体再压印线纹。龙山文化早期尖底瓶还保留着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中、晚期则渐趋消失。甘肃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黑彩四方连续旋纹尖底瓶则属罕见。

小口尖底瓶的外形

4,古代小口尖底瓶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

用绳拴到吊耳上放进抄水里汲水时,尖底先接触水面,继续放入水中后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2113衡,使陶瓶很容易沿水平轴5261翻转,使水能灌入瓶内。而当陶瓶水渐满后,由于装满水4102的陶瓶重量加大,使陶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复垂直状态,提出水1653面后瓶内水不会洒出。
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水满则陶瓶自动扶正,通过穿系陶瓶双耳的绳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务。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
能够巧妙地利用重心,更多地取到水;会发生无论瓶怎么倾斜,水不会外流.因为这个瓶的重心和水的重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就象不倒翁那样.

5,半坡人的小口尖底瓶用来干什么

装食物,装水,因为半坡时代,没有可以悬挂的位置和桌椅,尖底瓶可以插在泥土里,保证不受摇晃,便于就地饮食。
盛水、饭一一一一一一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饰以向左斜的细绳纹;晚期使用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竖细绳纹和篮纹等。

6,小口尖底瓶最早是由哪个时代的什么人使用的

小口尖底瓶,汲水器。多为泥质陶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有的上腹部带双耳,器表多拍印纹饰。但因文化类型不同,所出器物亦略有差异。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 坡类型的典型水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小口尖底瓶成为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它的产生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见到,所以它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见于仰韶文化各类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据现有资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随后很快为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分布区的庙底沟类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的这两个主要类型中。

7,小口尖底瓶的历史意义和相关资料急我们历史课要用

小口尖底瓶与1958年在陕西宝鸡市出土,高46.2厘米。 汲水器。多为泥质陶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有的上腹部带双耳,器表多拍印纹饰。但因文化类型不同,所出器物亦略有差异。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半坡居民科学知识的萌芽。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也体现了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物体的力学原理和平衡原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尖底瓶是利用水葫芦的原理,中间大,两端小。肩部有两耳系绳,便于携带,又减省了汲水时人们直接接触水面的过程。尖底瓶悬至水面后,成我瓶装,小口开始进水,等腹部灌满水时又成垂直状。而小口既可以保持水质洁净,又不易倾倒。而尖底部分又是到水时,手握用力的地方。比较其它容器的使用,尖底瓶有十分流畅的造型外观,以及非常方便的适应性。 尖底瓶的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鼓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对称的双耳,用来穿绳。可汲水,也可用于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可用于肩部和颈部的携带,以减轻双手的负荷。它烧结程度好,质地结实。瓶口不仅有小直口还有方形、圆形和月芽形,中心原理在此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细颈的设计,便于手握和肩膀背,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地的路上水不易漫出,能有效保持水量。尖底可以很容易的插入泥土,实用性表现十分突出。有的尖底瓶带有纹理,它不仅具有适用性而且还具备美学特征。  编辑本段外形  小口尖底瓶  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早期的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形、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两侧有耳,饰有向左斜的红绳纹,个别素面;晚期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有竖细绳纹和篮纹等。庙底沟早期则瓶口重唇,颈较粗,多无双耳,晚期重唇不明显,颈部趋细,亦无双耳,多半是现在腹部拍印篮纹,然后通体再压印线纹。龙山文化早期尖底瓶还保留着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中、晚期则渐趋消失。甘肃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黑彩四方连续旋纹尖底瓶则属罕见。
http://www.hudong.com/wiki/%E5%B0%8F%E5%8F%A3%E5%B0%96%E5%BA%95%E7%93%B6这里的很全面,你看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 坡类型的典型水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小口尖底瓶成为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

文章TAG:error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