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什么意思

融汇贯通的时候,天人合一,书人合一.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什么意思

2,人书具老是什么意思

孙过庭在《书谱》中的原话是: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书法的初期往往是不熟练的,而中期却过而不及,只有到了后期,才能融会贯通。融会贯通的时候,人已年老了,而书法历练也久了。

人书具老是什么意思

3,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什么意思

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著有《书谱》一书,结语就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其意义为:一个人必须用他毕生精力,才能最后对书法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
融汇贯通的时候,天人合一,书人合一.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什么意思

4,人书具老是什么意思

来源于孙过庭的《书谱》。老含有炉火纯青之意,指在书法上的造诣。李敖在这里的题词表达的意思是:书是很好的书,人也是很好的人。含有吹牛的意思!
不是成语。意思是:人老了,书也老了,书的纸页都发黄了。这是李敖的感叹和对自己的调侃,觉得自己老了

5,人尘俱老 是什么意思

人与红尘俗世一起老去
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人都健康,即使架子上的药都落满了灰尘也不觉得可惜。原句为“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清末湖南湘乡有位兼开中药铺的名老中医自题一副春联:“只要世上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江西吉水也有一位开中药铺的中医写过一副内容相似的对联:“但祈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中药房 聚蓄百草; 平康兆民。 韩康利薄; 橘井泉甜。 药圃无凡草; 松窗有秘方。 艾早三年蓄; 功堪百病除。 所言皆药石; 立意尽慈悲。 人期勿药有喜; 我自立心不欺。 但愿世间人无病; 那怕架上药蒙尘。 世间本无长生术; 海外岂有不老丹。 虽无刘阮逢仙术; 只效岐黄济世心。 花放杏林滋气血; 药生兰室补肢身。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 百病百方焉敢一牛易羊! 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 藏花川贝架上膏丹返老还童。 天下药治天下病无病不能治; 世上人除世上灾有灾便可除。 天下药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 世上人除世上灾心灾怎可除。

6,人书俱庸印章是干什么用的

闲章,谦虚的说法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这是古代文人墨客所篆刻之闲章。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这许多印章,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
“人书俱庸”印章应当是一方闲章,是印章的拥有者(或即是镌刻者)用来钤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上的,印文的意思是谦称自己“人和书法都很平庸”,其中的“书”指书法,“俱”相当于“都”、“皆”,“庸”是平庸之意。人们往往称赞年高而书法造诣深的人为“人书俱老”,“人书俱庸”是化用此语,自称人才和书法都很平常而不突出。在书法作品上盖上这一闲章,是作者表示谦虚自抑。闲章指姓名、斋室、职官、藏书等印章以外的印章。是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祥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其中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如:齐白石,出身木匠,常在其书画中钤盖“木居士”、“鲁班门下”、“木匠之门”的闲章,以示其独特经历;徐悲鸿有一方“一尘不染”闲章,以此表明心迹;李可染有一方“白发学童”闲章,用以自况,表明老而好学的心态;等等。
闲章,谦虚的说法

7,人书俱老 包利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文章最后一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热爱可能我不会因书而呆而痴,可是那份热爱却不会改变。与书同老,是我追求的情怀,所以不会后悔。人书俱老包利民这四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常让我因错就错地想到一些很远的境界中去。我知道这里的“书”指的是书法,而“人书俱老”也是孙过庭在《书谱》中描述的学习书法的一种境界。可是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愿意把这个“书”当成书卷,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书更是长久地陪伴,一直陪伴到白头。我少年时,刚爱上读书的那段时间,发现了家里有几个箱子,里面全是书。当时的兴奋,就像阿拉丁遇见了神灯,仿佛那些书能给我所有想要的。箱子里的书很繁杂,都很古老,有些甚至还是繁体字竖版线装。起初我只是挑自己感兴趣的,后来当把有意思的都看尽了后,便去看那些觉得很深奥甚至无味的。时间长了,竟也能看进去。后来多次搬家,那些书丢失了一部分,而有一些我喜爱的,则一直保存着,直到今天。那是父亲当年的藏书,不知它们静默了多少岁月,却知它们已陪伴着父亲一起老了。如今父亲已故去,那几本书却还在,还在我的书柜里守着静静的光阴。这些书虽然表面上已经满是沧桑的印迹,可它们还是不老的吧,它们陪伴过父亲的一生,可能也会在互相的凝望中送走我的一生。而遗失的那些,我愿意相信它们已随父亲而去,尘土相依。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其中有两个人的对话给我印象颇深。两个人都喜爱读书,一个说:“幸好我没读成书呆子!”而另一个却说:“幸好我读成了书呆子!”其实,我从没想过,与书相关的,也能出现许多的贬义词。“书呆子”就是代表,而“书痴”则在程度上弱了一些,不过依然暗含讽刺。更文雅些的,就是“皓首穷经”一词。这个词本来是褒义,出自韩愈的《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 养老度危时。”这里分明是一种赞同和自励,可是传到后世,此词却多被用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语境中,也分明是一种可悲。皓首而穷经,是真正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或者可以说,书是无穷的,生命却是短暂,那么老的难道只是人?其实书也会老,不过相对于人来说,书的生命更漫长,越老有时越能给人以启迪。书老了,就成了旧书,都说“旧书不厌百回读”,那说明它的价值并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消减。而对于与书伴老的人来说,他们老于书卷间,老于对书的感悟中,而那种自己内心的东西,却是无法与人分说,别人也只能于他们读过的书中去感知他们的怡然与超然。所以,书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读书人也一代代地不倦地阅读。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老者,他也是一室藏书,一生读书。而在别人的眼中,他很平凡,甚至平庸,除了书,所得甚少,碌碌而茫然。可是他却不在意,仿佛书卷间流淌的岁月可以滤去一切别人的白眼,洗净尘世里太多的非议。就像他曾说过的:“能做一辈子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我愿意看一辈子书,那是我心里的满足,所以别人不会了解我的不后悔。”与书同老的人,他们也许并不是刻意想去从书里得到什么,也许只是一种热爱,一种对生命的寄托。并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得与失的纠缠,更没有“为什么看书”那种深刻的思考。如果要回答,就类似于当年那个登山运动员所说,为什么读书,因为喜欢,因为书在那里。简单才会长久,不一定是境界,却一定是真实。所以,我的那些书,只要我在,它们就会在。可能我不会因书而呆而痴,可是那份热爱却不会改变。与书同老,是我追求的情怀,所以不会后悔。

文章TAG:人书俱老  之际  老是  是什么  人书俱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