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稽刻石和峄山刻石的原碑还在

是,都已毁。

会稽刻石和峄山刻石的原碑还在

2,会稽刻石 几句成一韵

我只知道秦代的刻石文现存共7篇!,琅琊台刻石两句一韵,其余峄山刻石都是三句一韵!
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意思是:我就把这样的话刻在石头上。可停顿处: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会稽刻石 几句成一韵

3,会稽刻石拓片高清大图

https://www.google.com.hk/search?newwindow=1&safe=strict&biw=1280&bih=629&tbm=isch&sa=1&q=会稽刻石拓片&oq=会稽刻石拓片&gs_l=img.3...1974.1974.0.2898.1.1.0.0.0.0.349.349.3-1.1.0....0...1c..58.img..1.0.0.vVU3k0BuRfs

会稽刻石拓片高清大图

4,会稽刻石在那座山上啊

绍兴会稽山脉的最高峰——秦望山
https://www.google.com.hk/search?newwindow=1&safe=strict&biw=1280&bih=629&tbm=isch&sa=1&q=会稽刻石拓片&oq=会稽刻石拓片&gs_l=img.3...1974.1974.0.2898.1.1.0.0.0.0.349.349.3-1.1.0....0...1c..58.img..1.0.0.vvu3k0burfs

5,古代刻石中以什么最为有名

《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另外还有《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杨量买山刻石》等。石鼓文,秦始皇刻石和河北平山县的战国刻石。
《泰山》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凡有文字之石,大家习惯称作“碑”,其实碑只是石刻文字的一种,刻碑于汉代兴起,在此之前的石刻文字,称为“刻石”或“碣”。  刻石之名由来已久,比“碑”更为古老。宋初出土的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应该属于刻石,文字属籀文系统。《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此后就把秦始皇为了使自己的公德万代流传而刊刻的6块石头称为“刻石”,即《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等。《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泰山》等刻石上的字体就是小篆,据说出自李斯之手笔。小篆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帮助下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官方的整理和改造,所以《泰山》等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小篆虽然是秦代由国家规范的正体文字,但它并没有摆脱古文字线条繁复、体势拘束的格局,不便书写。故与小篆同时,民间却开始流行一种“解散篆体”的隶属。汉兴而承秦制,隶属得以更快地发展并广泛应用。但西汉时无论较少见的篆书还是多见的隶属,一般用于匾额和简策,刻石很少见。其中最早的是《群臣上寿刻石》,是一竖行篆书,字已含有明显的隶属味道。此外的西汉刻石皆为古隶,即无波磔的隶属。《莱子侯刻石》全文35字,是西汉刻石中字数最多的。另外还有《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杨量买山刻石》等。  现在流传下来的刻石,比较着名的有:石鼓文,秦始皇刻石和河北平山县的战国刻石。
秦朝

6,女子杀之者文言文翻译

翻译: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的几年中,秦始皇在巡行天下时在许多地方刻石以歌功颂德,并立下了不少规矩,几次刻石都曾提及贞节。如泰山刻石云:“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碣石门刻石有云: “男乐器畴, 女修其业。”会稽刻石所说的关于贞节事最长,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到了后汉。班昭作了《女诫》七篇.系统地提出一套压抑女子的规范与理论。 《女诫》共有七篇,连序共1600字。全书提出了女子“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而贯穿全书的思想则是女子卑弱。其中说:“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又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班昭的《女诫》虽然文字不多,可是为整个封建社会压迫女子定下了基调。到了魏、晋、南北朝,疆土分裂,战乱频仍,社会对女子贞节的要求从总的看来不仅没有松懈,反而加强了。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7,秦书八体指的是哪八体

秦书八体 & 秦书八体是指秦朝的八体,指的是八种书写的字体。兹分述於后: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据段注,则含古文在内(见《说文》页七六六) 。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所以称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这就为什麼称「摹印」的道理。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 6.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许慎《说文解字》对秦书八体的概括: 一曰大篆:广义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六国的古文,狭义上单指籀文。 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书后品》赞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古玺,犹夫千钧强弩,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三曰刻符:此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现存有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 四曰虫书:也称鸟虫书, 篆书中的花体。秦以前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也书于旗帜和符信,而汉代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 五曰摹印:也称缪篆 。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 六曰署书:也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七曰左书:也称史书,佐书。也即秦古隶。称之为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有学者首先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其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而名。 八曰隶书。为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 再细分,小篆当还有玉筯篆、玉箸篆、铁线篆、草篆等。 自周朝东迁洛邑后,历五百余年诸侯兼并和七国争霸。到了秦统一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如《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所言,各国“田畴异,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尤其文字。 据说当时“宝”字的写法,有一百四十九种形态;“眉”字、“寿”字的写法也都有百种以上。 在字的结体上,有的柔婉流动、有的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 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对统一的中国来说,却带来了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难与混乱。 秦始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将当时所有字体统一为一种书写文字,这就是秦篆。即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故又称小篆。通令全国使用。 从秦小篆字体来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统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 文字的统一,实质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有一个认可接受适应的过程;加之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很难一下写得得心应手。于是,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国人学习临摹。 这种在当时纯粹以实用为主,兼辅美观的文字书体,最后发展成了东方古老的书法艺术之一种。 可以说,小篆的出现,不仅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辉煌。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峰山今山东峄县境内,刻立《峄山刻石》;后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今山东胶南;立《琅邪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东烟台西北,立《之罘刻石》。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刻立《碣石颂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刻立《会稽刻石》。 这些刻石所书文字,都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辞,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神灵信息沟通的一种企图,是蒙昧时代认识未知世界的记录和表达。 商周于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即金文或钟鼎文,用以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显示富有、张显权贵。 秦始皇刻石,则是用以歌功颂德,并将其开国大帝的丰功伟绩,刻于巨石,立于名山,与天地共存,如日月恒久。 在这一显而易见的政治目的实现的过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种可以使书法长久留存的载体和形式。秦始皇几乎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终还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还残留至今。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恒久与不朽了。 中国书法艺术分碑、帖两大系统,而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峄山刻石》当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其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须仰视而观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有人分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总体上的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从相当程度上则表现了秦王朝统一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指向。 《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 《琅邪台刻石》现存于山东诸城海神祠内,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划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 《泰山刻石》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本质特征,更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流畅,疏密匀停,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点和风貌。故唐张怀瑾对其大加称颂,赞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小篆在当时一般用于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而在民间,因其实在是结构复杂,书写困难,速写就更是不易,一种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并能急就的字体就诞生了,这就是隶书。 相传当时有一个叫程邈的县吏得罪始皇,关在狱中,见当时狱官的幺牌用小篆书写很麻烦,经十年悉心钻研,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这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大为欣赏,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普遍运用于官狱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个徒隶,该书体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就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到了汉魏,已臻完善完美,从笔势到结构都成了与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种书体,并为其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书法专业术语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 .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据段注,则含古文在内(见《说文》页七六六) 。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所以称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这就为什麼称「摹印」的道理。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 6.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秦书八体是指秦朝的八体,指的是八种书写的字体。
指 秦 代通行的八种书体。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自尔 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周作人 《<蜕龛印存>序》:“夫 秦 书八体,五曰摹印,施于印璽, 汉 氏因之。”

文章TAG:会稽刻石  会稽  石和  峄山刻石  会稽刻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