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想知道西安市 灞桥古遗址 在哪

灞桥古遗址该在现在的霸河桥和电厂附近,由于三环和城市扩建,原址未有遗留。

想知道西安市 灞桥古遗址 在哪

2,赵州桥卢沟桥宝带桥灞桥在哪里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校河上 卢沟桥,在北京 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 宝带桥,在江苏苏州

赵州桥卢沟桥宝带桥灞桥在哪里

3,请问灞桥在我国哪个省份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不过古灞桥只剩下遗址了,现在的灞桥是几十年前建的。灞河边的柳树仍然值得一看,尤其是春天的灞柳飞雪。
陕西

请问灞桥在我国哪个省份

4,灞桥在哪里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可以看看这里试试http://map.baidu.com/#sid=MAPBZMCPZMQRJWYATIYAX&bs=029_0&ct=40&word=%E5%B1%C7%C5%B0%D7%C3%ED%B4%E5%28907%C2%B7%29&fr=10

5,关于灞桥的说明文

[bà qiáo] 灞桥 (西安灞桥) 编辑灞桥位于西安市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灞桥的修建从古至今,图为其近景。中文名 灞桥 外文名 Baqiao 地理位置 西安市城东 桥 柱 408个 桥 长 380米 桥 宽 7米目录1 简介2 古代灞桥3 灞桥诗文简介编辑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隋唐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03年),位于早期灞桥下游300米处,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灞桥遗址于1994年在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章构成桥基。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节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灞桥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此桥也曾叫做“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长安胜景之一[1]

6,灞桥为什么叫灞桥

灞桥区地处西安市城东,是城六区之一,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与高陵区相望。灞桥区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的米家崖遗址和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关于灞桥为什么叫“灞桥”,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陕西境内有一条河流名为灞河,它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滋水”为“霸水”,后来又在“霸”字旁加了三点水,成为“灞水”。秦汉时,灞河上架了一座木桥,当地人称其“灞桥”,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发生水灾,王莽认为是不祥之兆,便将此桥改为“长存桥”。隋唐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03年),位于早期灞桥下游300米处,从唐代沿用到宋代,元代荒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古代的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i、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1994年,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灞桥遗址,该遗址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同时,这里还出土了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被称为“销魂桥”、“情尽桥”、“断肠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的诗句。(图片来自网络)

7,灞桥文物古迹有哪些

1、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2、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1957年6月,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挖土现场出土了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发现粘附在三弦钮铜镜下的层叠麻类纤维纸的残片,称为“灞桥纸”。据专家介绍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认可答复,请加满意,谢谢!
鸿门宴遗址、古灞桥。

文章TAG:灞桥遗址  遗址  想知道  知道  灞桥遗址  灞桥古遗址  在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