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暑假百家讲坛重要内容简介不超过60字

1 顾恺之 列女图卷(宋摹) 2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北宋摹) 3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南宋摹) 4 佚名 洛神赋图卷(南宋传本) 5 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南宋摹) 唐五代人物画 7 阎立本 步辇图卷 8 周昉(传) 挥扇仕女图卷 9 陆曜(传) 六逸图卷 10 卢楞伽(传) 六尊者像册 11 阮郜 阆苑女仙图卷 12 周文矩 文苑图卷(宋摹) 13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14 顾闳中(传) 韩熙载夜宴图卷 两宋人物风俗画 15 赵佶 听琴图轴 16 李公麟(传) 维摩演教图 17 杨世昌 崆峒问道图卷 18 马和之(传) 豳风图卷 19 马和之(传) 唐风图册 20 马和之(传) 小雅鹿鸣之 21 马和之(传) 小雅节南山 22 马和之(传) 闵予小子之什图
赵佶 听琴图轴

暑假百家讲坛重要内容简介不超过60字

2,疯狂猜成语 一匹马和之劳两个字

疯狂猜成语 一匹马和之劳两个字——鞍马之劳。鞍马之劳ān mǎ zhī láo【解释】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耳不闻兵戈之声,眼不见伐之事,身不受鞍马之劳,心不悬胜败之扰。”【例句】唐铉说:“此话以后再说。请到那边入座,少饮几杯水酒,以解二位~。”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三十四章
汗马之劳_金山词霸【拼 音】:hàn mǎ zhī láo 【解 释】: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
汗马之劳
一只马旁边有两个字之劳,成语是【汗马之劳】【解释】: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出自】:《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示例】: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 ◎《战国策·楚策一》
犬马之劳
汗马功劳!

疯狂猜成语 一匹马和之劳两个字

3,这是谁的作品

新罗山人华喦,清画家(1682-1756)。字秋岳,原字德嵩,离垢居士;一说莆田人,又说福建上杭人。曾为造纸作坊徒工、又号新罗生、白砂山人,别号东园生、布衣生、老年自喻“飘蓬者”,留存的作品,大部分在贫病交迫的晚年创作出来。华喦少时酷爱绘画,常替人作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画,还在寺堂庙祠画壁画。花鸟画最负盛名,吸收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能诗,所著诗文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画作有《群仙拜寿图》、《新罗山人画册》、《八仙图》等。华喦在扬州卖画甚久,七十一岁定居杭州,以“岁月矢流,光景堪惜”的紧迫心情埋头作画。华喦重视写生,构图新颖,形象生动多姿,时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鲜嫩不腻,有松秀明丽,空灵骀宕之致。论者谓其“领导标新,穷神尽变”,“机趣天然”,直可并驾恽寿平,对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鸟画影响甚大。工书,取法钟繇、虞世南,自成一体。既有大局的的挥洒简逸,又有细节的精微描绘,如画禽鸟,能将蓬松的羽毛玲珑剔透地表现出来。这种工写结合、清新俊秀的花鸟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人物画的成就也很突出,得益于陈洪绶、王树毂、马和之、自成一体的减笔画法,形象有所夸张而又不变形,线条似马和之的“兰叶描”,简练柔劲,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山水兼法院体,宗法吴派、董其昌诸家,不拘一格,一般比较简略率脱。亦工书,取法钟繇、虞世南。

这是谁的作品

4,人物速写中何为十八描

十八描,应该不是人物速写中的技法,而是中国画关于人物画的传统技法;是中国画线描表现的18种技法。有铁线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柳叶描、竹叶描、混描、撅头钉描、枯柴描、蚯蚓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折芦描等,用来表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主要用于人物画。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铁线描(又粗些);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六、钉头鼠尾;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十八、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5,马和之书法的画一平尺多少钱

你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看看看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看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看更甚者,像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看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6,美术线条有哪些具体的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不兴),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7616439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您好 美术的基本线条有很多,要看画种1、素描:就是长线 中间重两端轻的流畅长线条,还有就是平时我们说的素描上调子。2、速写和手绘效果图:长直线,中线轻两端相对较重;生动一些的曲线。3、漫画和插画:需要流畅的线条,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都必须流畅,线与线的衔接不能有多余的线头。4、国画:写意需要的是熟练的手上功夫,对水和墨的比例熟悉,画在纸上,轻重缓急都要把握好;工笔,流畅且均匀的细线,粗细要把握好。这是我目前了解的一些不同画种的线条,内容不多,希望能帮到您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FONT>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FONT>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FONT>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不兴),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FONT>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FONT>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FONT>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FONT>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FONT>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FONT>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FONT>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36363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FONT>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FONT>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FONT>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FONT>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FONT>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FONT>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FONT>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FONT>

7,观音原来是男的吗

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您的老师所说的是其中一种  avalokita义“观”,svara义“音”(即祈祷者的声音),意即该菩萨时刻在观察人间一切众生的疾苦,听取其吁请,故汉文译作“观音”。但是,也有人认为,avalokita义为“观境”或“正觉”、“无上智慧”,isvara义为“进退无碍”、“一切自在”,义为该菩萨能够自由的达到无上智慧,故汉文译作“观自在”。据说,观音最初乃是南印度的一个男性神祗,于公元3至7世纪期间被佛教的大乘教派??尤其是中印度摩揭陀国的大乘教派??所采用,和文殊菩萨一起,备受各地的崇拜。普通大众视观音菩萨为彻底的慈悲怜悯之心的化身,他在这方面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有关观音的一个传说云,他出于对天下一切众生的怜悯,故发重誓放弃成佛和达到最终寂灭,以便持续不断的广布佛教教义,直至最后一个生物得以觉悟,脱出轮回之苦。观音就这样无限期滞留在世上,自己却失去了最高佛果。不过他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却上升至无限高度。信徒凡遇急难之事,大多频颂观音名号,以其脱离灾厄。“沙门”即是男性的佛教僧侣,可知印度的观音是为男相,其职能主要是已大慈悲救苦救难,地位与作用大致类似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的眦湿奴。  在中国西藏的佛教中,观音也作男相,他被说成为藏族的创始者,是西藏的保护神,称作“持莲者”。这位慈悲之神控制着诸道轮回,其形象通常为11个头(分为三层)和8只手,并如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的主神之一混婆那样佩戴镯髅项链。  在中原地区的佛教中,观音菩萨的状貌则迥然不同,无论是大悲观音,千手观音、白衣观音还是过海观音、送子观音或紫竹观音,都毫无例外地呈女相,稍后的汉文佛教典籍中也将观音描绘成女身。据云,妙庄王久无后嗣,50岁后仅得三女。但其小女儿妙善公主却颇具善根,不爱宫廷的荣华富贵,一心向往山家修行,志在超度众生。最后竟致断然拒绝了父王要她结婚的命令。妙庄王在百计罔效的情况下便下令处死妙善公主。但是,行刑的剑砍到公主身上便断裂为二,矛刺上去也变得粉碎。后来公主又被勒死,然而其灵魂一入地狱,地狱立即化作天堂。冥国之君阎罗为了保全地狱,只得将她送回人世。于是,妙善公主转世在普陀山的一朵莲花上,并在那里生活了九年,治病、拯溺,救苦救难,妙庄往因其恶业而遭到恶报。他病得痛苦不堪,百药无效。唯一的药方是:别人自愿献出一手、一眼,合成药膏。但是无人肯作这类牺牲,即使他的长、次二女亦然如此。于是,妙善公主遂发大慈大悲之心,舍身献出一手一眼,治愈了父亲的病疾。妙庄王为示感激之情,便令工匠塑造妙善公主之像,旌表其善迹。妙庄王的原话是令工匠塑造“全手全眼”之像,但却被误听成“千手千眼”,从而塑成了千手千眼的观音像,也就出现了后世“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称呼。  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白处观音,其形象更具女子的特色。有时候,白衣观音足边站一男孩,或者手抱一婴孩,遂又成求子心切者崇拜之至的“送子观音”或“送子娘娘”。  既然观音在印度及我国藏传佛教中是作男像,那为什么在我国汉族及日本等东亚地区又尊观音位女相呢?有人认为在8世纪前后,唐朝吴道子等画家笔下的观音像垂珠带钏,显出女相,也有人认为中国人深具爱心迫切需要一位慈善、怜爱万众的女相观音,才逐步创造了女性观音的博爱形象;也有人认为唐朝初期,传入大唐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影响了中国人,而视观音为女神,为“东方的玛利亚”。这些说法各持一端,各陈力具,但又无法派出异论,独树己说。  求知欲是一种好的习惯,希望您以后多多提问
不是的,观音菩萨的原形在天竺的佛教是个男的,封神演义里面他就是慈航道人,只不过后来佛教自东汉传如中国以后,中国的女信徒们为了有一个女性神灵的形象,到了北魏时期观音菩萨在中国就演变为女的了,在现在的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也是男性形象。全称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大世”为佛教的三大世之一!
据传,早期印度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也即是隋唐以前,观音菩萨还依旧是男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那时的观音形相大多现王子相,体格刚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悠闲、现济度相,站、坐之姿明显是男相;唐代以后的观音像脸庞逐渐丰腴圆润,并且双眉修长、红唇秀鼻、黑发披拂,面容更显俏丽,逐称为象征如母慈爱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时代其着装似为透明轻薄的裙裾,呈雍容华贵状,尽符当时的女子美。到了宋代,观音菩萨才变成了女相,元明之际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淑女了。事实上大乘佛教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是:“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间对男女性别有很大的歧见和分别心,但观音菩萨神通无边,无处不在,大慈悲悯,全无分别,其救苦救难之三十二应身没有男女身之分。为了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有情,观音菩萨随机应变,应各有情的时代文化、风土人情和知识嗜好的种种习惯、因缘,而自在的示现不同的身相来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相只是方便应化,实际上并无性别之区。总结以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观音菩萨的形相在佛经的记载中主要是以男性的形象显现的。六朝时代,人们传说梦见或看见的观音菩萨也大都是男性形相,到了隋唐初期,就开始有一些以女相显现的观世音菩萨画像。在《历代名画观音宝相》中,就影音有唐代打画家吴道子所绘以女性显相的绢本观音画像,笔法超妙,潇洒飘逸。到了宋代,以以女性显相的观音菩萨画像更多,如当时钱塘名画家马和之,画过不少的观音菩萨画像,都是以女性现相的。就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这么说:观音菩萨是在中国改变性别的。观音菩萨为何由男变女?这是菩萨的慈悲,应民众信仰的需求而示现:人类当中女性便占了一半,并且女性象征平和、仁爱、温柔、慈祥,与观音菩萨悲悯护生的功德相符。同时,菩萨并非清一色男性,此象征不论是男是女,只要积极修身养性,精进求取佛道,同样可获成就。这在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的社会条件下是一举重大的思想突破,也无怪乎观音菩萨的信仰较于其他的菩萨们的信仰更能深得民心,并特别为女性信徒所崇仰。若针对中国文化而言:母亲是“慈悲”的象征,而观音菩萨本身所体现的“慈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母性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的“父严母慈”。但在佛教传统中,智慧被视为是女性的特质,慈悲才是男性的特质。菩萨慈爱众生,与佛陀一样,所以被视为男性。中国文化向来以母性表征“慈悲”,因此可以了解观音菩萨的温柔女相在中国特别盛行的原因。另外,在印度和西藏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对于佛像的描绘和创造,往往会一丝不苟地严守经典仪轨,绝不创新形相或擅作增减,因此他们的同一类佛菩萨像不管是在绘制的技术上、造型、色彩、神态、衣饰、手印或法器上多是大同小异,而到中国以后就不同了。中国的文人、艺术家和工匠们“随心造像”,认为只要出于诚心,即使并非经过严谨训练的仪轨造像师,一样可以造画佛像。虽说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并非由当时的艺术家或工匠所发明,但他们确实促使人们经由视觉形相,而逐渐建立起女性观音菩萨的概念,而那批绘制或雕刻女性观音菩萨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也是反应了当时的流行观念。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历代观音菩萨灵验的故事、传说和文学宝卷为民间女性观音的盛行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以香山寺妙善公主的传说和《妙音宝卷》中白衣观音的故事最广为流传。此外,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曾入寺为尼,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相的改变,具有其影响力。简而言之,观音自印度来到中国,在中国从男身转为女相的主要原因至今仍无一个定论,不过这与中国的文化思想,艺术的表达方式,时代的演进是细细相关的。
shi
扯淡的,根本不叫什么“观世音”。是当初翻译错误,试想,“音”怎么能“观”呢?而是“观自在”菩萨。真实的佛教史是这样的,确实是男的,也没变女的。

文章TAG:马和之  暑假  百家  百家讲坛  马和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