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陶器是什么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一种用泥土塑造、经高温(700-900度)成型的实用器皿或观赏工艺品。

陶器是什么

2,陶器为何称为陶器

“陶器”的来源说法不一,主要有:1.“陶器”最早见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 的记载。范蠡助勾践灭吴,自知勾践是一个只 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君王,就携西施泛舟 蠡湖,制作瓦器,人称范蠡为“陶朱公”,并 称其所制瓦器为“陶器”以纪念他。2.《礼记》是周朝成书,孔颖达是隋唐时人,相 隔时代太远,其注难免有误。3.“陶器”最早见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 的记载。范蠡死后葬于定陶,又生前有“陶朱 公”的美誉,故称其处瓦器为“陶器”。4.范蠡死后葬于定陶,“定陶”乃是上古陶唐君 主尧的居住地,故称那里的瓦器为“陶器”, 这是上古“五帝”时期的事情。请酌情察之。
主要是因为范蠡的关系。
你好!从阜,陶(táo)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陶器为何称为陶器

3,陶器的有什么用途

陶瓷是文化的结晶,艺术的精华。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的祖国有陶瓷之国的称誉。据考证我国陶器的烧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瓷器的出现也有1800余年的历史。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在那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艰难困苦,才从茹毛饮血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而过着渔猎不定居的生活。尤其是发现了“火”以后,迫切需要有一种能耐火烧的盛器。首先,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类已用粘土塑造某些形体,如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陶片,经C14 测定,距今就有一万年以上。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形的粘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 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它可能是由于涂有粘土的篮子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这种容器耐火,且能用以烧煮食物,不久之后,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也就开始出现了。人类创造的新物质--陶器从些诞生了。

陶器的有什么用途

4,陶器是怎么来的

有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雨,原本干爽的泥土被雨水都弄湿了,人在出行时弄了一脚的泥巴。雨过天晴之后,人们发现脚上的泥巴全部干了,硬硬的,像个瓦罐儿一样套在了脚上。原来,人们脚上沾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黏土。黏土具有黏性和韧性,遇到水会变软,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而晒干后又变得坚硬起来,使塑造的形状定型。人们惊喜地互相z转告这个发现,于是部落里的人开始用黏土制作各种容器。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夏部落,每天都离不开与泥土和火打交道。但就是这泥土与火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相遇,成为了流传至今的陶器。有一次,部落中的几个人在一起准备烧烤食物,一时忘记了将盛放物品的容器收起来,当用火烧烤食物时,不小心烧到了容器。这一烧不要紧,竟然意外地把原本有些发软的容器烧得结实而坚硬。容器被火烧过的地方已经变黑了,这几个健忘的人害怕被同伴训斥,赶紧拿着容器到河边去洗。结果不但洗不掉黑渍,平时遇水就变软的容器反而不“怕”水了。这个新的发现,使人们更加惊喜,于是把黏土做的其他容器也拿来烧。黏土容器经过高温烧制,都变成了坚实、耐用的器皿。接着,人们又找来许多黏土,用水湿润成泥,再塑造成某种形状的泥坯。等这些泥坯干燥后,放在火中烧烤,制成了更多的质地坚硬的器皿。于是,影响人类生活千万年的陶器,就这样机缘巧合地产生了。黏土制作的容器
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合好,运回 家,再做成泥瓮。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 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要是读者知道我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 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合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有 多少因为陶土太软,才做成两只大瓦罐,样 子非常难看,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 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

5,什么是陶器

A,陶器是一种用泥土塑造、经高温(700-900度)成型的实用器皿或观赏工艺品。 B,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胎土不同。陶器几乎任何泥土都可以烧制,而瓷器必须是含有瓷石的泥土方可烧制。瓷石是高岭土、长石、石英的混合物; 第二,烧成温度不同。陶器在700-850度之间烧成,瓷器一般在1200-1400之间烧成; 第三,吸水率不同。陶器具备吸水率,一般在3%以上。瓷器基本不吸水,大多吸水率低于1%。 第四,表面观感不同。早期陶器大多不施釉,表面采用磨光或拍平处理,后期陶器也施釉,陶器的釉属于低温釉,唐三彩就是施低温釉的陶器。瓷器都必须施釉,釉层光滑、玻璃感强。 最简单的判别方法:将一滴水滴在器物上,手抹去水滴后,器物表面没有水痕者,多半是瓷器;而留下了水痕印的,多半就是陶器了。 C,釉是陶器或瓷器表面的保护层。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石,其基本性质就如同玻璃一样,陶器或瓷器表面施釉后,不仅增加了美观感,而且增强了耐酸、耐碱、耐腐蚀、耐磨损的性能。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粗俗的说 陶器是颜色和泥巴很象的,咖啡色种类较多,没光泽 瓷器呢,是表面很光滑,有点透明,大部分是白色的 釉呢,就是让粗糙的陶器上一层光溜,感觉想瓷器一样光滑,有光泽~~~ 明白了吗 ?

6,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简单回答你一下:外观区别:瓷器外面有层釉,发亮光滑,陶器没有;胎的区别:瓷器胎质致密,透水性极小,陶器一般教松,易渗水。原料:瓷器胎土一般用高岭土,陶器用土多种多样。烧成温度:瓷器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度以上,陶器一般在1000度一下。

7,陶器瓷器的区别

陶器瓷器的区别:主要是材质不同.
陶器 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及其研究,我国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8千多年的陶器。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提高成品率。原料配制以后,须进行粉碎,以减少其中的颗粒度,使坯泥细腻。捏练和陈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后工序,以增强坯泥的可塑性。二是坯体的成型和修饰。成型方法主要有手制法和轮制法两种,手制陶器最常见的是泥条盘筑法。先将泥坯搓捏成泥条,由底部螺旋向上盘绕,直至口沿,用手和木拍里外抹平,便制成了各种器型。小型陶器则可用手直接捏塑而成。某些特殊的器形(如鬲)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方法。轮制法是将泥料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车上,两手随着轮盘的转动,塑拉出器形。再经打磨修饰,便成为待烧的坯体。坯体晾干后,才能入窑焙烧。如制彩陶,需在焙烧前先上彩绘。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最初人们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将坯体放在其上点火烧制,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达不到一定温度,致使所烧陶器质量差,成品率低。后来人们便发明了陶窑,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横穴式窑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组成,窑室呈圆形,底上有窑箅,箅上有许多火孔,由火膛进入的火焰,经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窑室。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在陕西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范家庄、河北邯郸涧沟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种类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制作精美,纹饰带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生动地描绘了五人一组的集体舞场面,堪称彩陶精品。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用浓烟薰翳(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此后,人们还创烧了表面施釉的陶器,称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胎呈红色,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定居”。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文章TAG:是什么  什么  陶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