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碗圈足行话叫什么

万圈儿逐行是不就是咕噜咕噜圈儿?
你说的是饲料盘吗?!我只知道养鸡鸭用这个,狗还真没见过这么喂的

古碗圈足行话叫什么

2,瓷器三足炉底足部分圈足凸起哪个时代的特征

瓷器三足炉,底足部分,圈足凸起,真品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元明时期的风格;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瓷器三足炉底足部分圈足凸起哪个时代的特征

3,颇足是指瘸子

是的,《红楼梦》中有个跛足道人。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圈足:是指瓷器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浅圈足就是指瓷器底部的圈足很浅,相反的有瓷器圈足很深也叫高足。

颇足是指瘸子

4,双圈足是什么意思

亦称“二层台圈足”,瓷器圈足形式之一,造型为内外两层圈足,内圈足略浅,双圈足瓷器(19张) 呈悬空状,外圈足与放置面接触。 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盆等器物上。采纳哦谢谢
标志性的 图片看看咯

5,两宋瓷器有无平削浅圈足

瓷器中的浅圈足是指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造型为平置的圆圈状。圈足有高低深浅之分;圈足壁有薄厚之分。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安装圈足。瓷器产生后,圈足更被广泛使用。它们多为施削而成。各个时期的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不同,成为鉴定其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宋朝时期瓷器的底足旋削而成,没有平削浅圈足了。谢谢
瓷器中的浅圈足是指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造型为平置的圆圈状。圈足有高低深浅之分;圈足壁有薄厚之分。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安装圈足。瓷器产生后,圈足更被广泛使用。它们多为施削而成。各个时期的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不同,成为鉴定其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6,桴瓿什么意思啊注明拼音和意思

桴fú (1) ㄈㄨˊ(2) 房屋的次栋,即二栋。(3) 击鼓的槌:~鼓相应。(4) 小竹筏或小木筏。(5) 郑码:FPYA,U:6874,GBK:E8F5(6) 笔画数:11,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443521桴fú〈名〉(1) (形声。从木,孚(fú)声。本义:房屋的二梁)(2) 同本义 桴,栋名。——《说文》栋谓之桴。——《尔雅·释宫》。注:“屋稳。”桴,极也。——《字林》。按,凡五架屋,正中曰栋,亦曰阿,次曰俘,亦曰梁。重桴乃饰。——何晏《景福殿赋》。注:“重栋也。”荷栋柎而高骧。——东汉·班固《西都赋》(3) 又如:桴栋(栋梁)(4) 小的竹、木筏子 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皇疏:“桴者,编竹木也。大曰筏,小曰桴。”乘桴济河。——《国语·齐语》。注:“小泭曰桴。”(5) 又如:桴木(木筏);桴人(船夫);桴筏(竹、木筏);桴槎(木筏)(6) 通“枹”。鼓槌 [却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左传·成公二年》(7) 又如:桴革(鼓锤与战甲);桴鼓(鼓锤与鼓) 瓿bù (1) ㄅㄨˋ(2) 〔~甊〕小瓮,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简称“瓿”。(3) 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4) 郑码:SUYS,U:74FF,GBK:EAB3(5) 笔画数:12,部首:瓦,笔顺编号:414312511554瓿bù〔名〕古代器名 。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盛行于商代

7,罍是古代的什么器物

 罍   léi   〈名〉   酒樽,也可用来盛水。同“櫑 ” [a wooden drinking vessel]   罍而歌者 ——《满井游记》   我姑酌彼金罍。——《诗·周南·卷耳》   皆有罍。——《周礼·春官·司尊彝》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礼记·明堂位》。疏:“罍,犹云雷也,画有山云之形也。   又如:罍洗(大杯,大樽);   罍   léi   ㄌㄟˊ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盥洗用的器皿。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游行器。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编辑本段]罍的种类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了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夔龙、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但变形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他细节都蜕化了,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游行器。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文章TAG:行话  什么  圈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