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定歙石品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砚石产地分布太广,所以尽管同属一个地质带,但不同产地、不同坑口的砚石质量区别甚大,乃至同一砚坑所产由于层次不同,位置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那么,怎样去具体鉴别砚石的好坏呢?根据其兼具运用、欣赏和收藏三种功能来看,不外乎以砚石的质地和纹色两方面来判断。质地是砚石的内在质量,纹色则是砚石的表面特征。而砚的好坏主要是以砚石的质地来论定,因此,辨别砚石的好坏、首先要看砚石的质地,其次才是砚石的纹色。想了解更多可以去 歙砚精品网 看看,里面有你需要的

判定歙石品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2,同是眉纹歙砚石质差别会很大吗

眉纹歙砚:是从纹理分别歙砚的种类,而从纹理上是无法鉴别砚的优劣的,歙砚从纹理上来说有五大类:眉纹、金星、金晕、罗纹、鱼子等,细分每类下有数百种之多,要想真正辨别鉴赏可从:看:石料纹理,纹理清晰,底板透亮为最佳;敲:砚石声音,金属般质感为最佳,摸:细腻温润为佳,但不是专业的人士很难这样综合几个方面来辨别,但如果能从砚石的产地,所在坑口来鉴别要准确得多,不信,你可以让卖砚台的人出据证明:上明说明产地坑口,说明是老坑石,这样估计你买假货的可能性要缩小许多,现在市场上容易鱼目混珠的眉纹砚主要有三大类:1)低档的假货:产自玉山、九江石的眉纹砚,因纹理和歙砚石接近,甚至更胜于老坑石纹理的精美,而成为以假乱真的大面积现象存在 ,有些人通过上蜡等方法就能达到老坑石般滑润的手感,所以注重产地特别重要;2)中高档次真品:产自江西婺源砚山(龙尾山)新坑眉纹砚,但这种石质,要粗糙些,纹理也散而杂,即使这样,这种的砚料也不便宜,目前产量也有限,在古砚坑被封之后,有荣幸的可能;3)高档真品:产自砚山古代四大名砚坑(眉子坑、水蕨坑、水舷坑、金星坑等),这类砚石,因产量少,加之2006年被政府封坑,限开采,故砚石更显珍贵,现在市场极少见到这类真品,当然,偶有可能拾漏,祝君好运:欢迎到歙县的礼辉砚雕艺术馆参观精品砚,QQ:403866793

同是眉纹歙砚石质差别会很大吗

3,砚台如何鉴赏

为了更好的鉴别真伪砚台,要对作伪方法以及砚台如何作伪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我国砚台砚材丰富、品种类别繁多,又不是集中在一地、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如何通过这些特性去鉴别砚台的真伪,对一方砚台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砚材产在什么地方?砚材的石质性能如何?砚材石纹理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是否具备此砚台品种的特点、风格。而再看实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一般砚台做伪易在砚材上,歙砚因传世及流入民间的较少(指砚材开采时间短而方),歙砚(龙尾砚)宋代开采就少了,只乾隆时期又采用,所以大部分流传的是歙州产的砚材,而不是婺源的龙尾砚。
我国最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歙砚产于安徽歙县,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好的砚台。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可以了,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   砚的优劣,对墨色有很大的影响、最理想的是广东肇庆出产的端砚,或安徽的歙砚,都是石坚致细润,发墨快,墨也磨的细,且能贮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质的砚价格昂贵.螺溪石砚品质亦佳。   选择砚台虽然以石质细润为佳,但过於光滑(如台湾大理 石砚),亦不容易发墨。砚台的形状也有多种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储墨多,使用後可盖上盖子,以免墨水乾涸。经过一段时间後,残墨积的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祝你好运

砚台如何鉴赏

4,如何鉴别歙砚石质

砚石的质量包括石质的质量和纹色的质量,这是砚的基础和根本,是砚的价值的载体。一方好的歙砚坯,一般都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坚密柔腻、温润如玉、发墨如油、笔毫无损、几无吸水、涤荡即净、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唐代左右,但也有专家学者根据砚石研究专家程明铭先生的研究资料和对现存出土古砚的研究分析认为,歙砚极有可能始于汉代,晋代及南北朝时期不断出现,唐、宋时期已经遍及中华大地 。扩展资料:文化价值:歙砚自从因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的推崇而名震天下以后,后来如洪景伯、苏东坡、欧阳修、蔡襄、周必大、黄山谷等都写有许多诗文赞誉歙砚。歙石石质优良,色泽曼妙,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歙砚
1:歙砚品种繁多,以婺源砚山“龙尾石”为优,在“龙尾石”中,以“眉子坑”、“罗纹坑”、“金星坑”和“水舷坑”的砚石最佳,被誉为四大名坑。2:介绍几种最基本的鉴别方法。【看】砚石纹理要清晰,质地无暇(无石筋,无裂纹,无杂质夹层);【摸】用手抚摸石体,感觉细腻,如婴儿肌肤般柔嫩(俗称“孩儿面”)为上品;手指按上去既有汗印,呵上一口气,能出现许多水珠,说明砚石结构紧密,不吸水。【敲】一手轻托砚石,用另一手手指轻弹,声音如金属般清脆,说明石质架构紧密,反之,出现瓦声、木声则说明石质松软粗糙,“扑扑”声更说明石材有裂隙或暗伤。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这是对歙砚的最高评价和肯定,古人赞歙砚“玉德金声”名副其实毫不为过。注:鉴别歙砚石品的详细方法详见《歙砚新考》一书。
搜一下:如何鉴别歙砚石质

5,请问大家对砚台的看法是什么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赏石、玩石、藏石,砚石就是一种收藏的宝石。这宝石就是石质精卓,耐人品味,并经济价值较高。因既是宝物,经济价值又高,世上就会有人为了做伪而骗人上当。 为了更好地鉴别真伪砚台,要对作伪方法以及砚台如何作伪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我国砚台砚材丰富、品种类别繁多,又不是集中在一地、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如何通过这些特性去鉴别砚台的真伪,对一方砚台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砚材产生什么地方?砚材产在什么地方?砚材的石质性能如何?砚材石纹理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是否具备此砚台品种的特点、风格。而看实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一般砚台做伪易在砚材上,歙砚因传世及流入民间的较少(指砚材开采时间短而言),歙砚(龙尾砚)宋代开采就少了,只乾隆时期又采用,所以大部分流传的是歙州产的砚材,而不时婺源的龙尾砚。 端砚一直大量地开采,石料又名贵,经济价值也高,所以市面传世的端砚伪品也多。伪造者多用别处类似、近似的石材雕琢,但观察后发现石质瘦硬,不温润也无光,完全没有幼嫩密实的特点,端砚作工精雕细刻,作伪的砚台虽也经过精细雕琢,由于石质劣次,所以在市面上入不上档次,经济价值也上不去。另外做伪者经常在端砚的石纹上做文章,以常做伪眼为手段,使爱好者很难辨别认出。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先确定此砚石出自何坑?大约上线下线的判断才能进一步认清,如端石的鱼脑冻只出于下岩的大西洞、胭脂晕也是出自大西洞,而别的坑洞不会出现这样的纹理,只有大西洞的特殊条件才能培出高贵的纹理。如果石质不具备大西洞的特点,有眼就可考虑是伪作,这就需鉴赏收藏家们在石纹理认识辨别下功夫。要求了解各名坑的纹斑特点,以及不断提高见多识广的经验才能准确地鉴别。 名贵的砚材,自古就价高,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中载:“圆石青紫色者,琢而为砚,可值可千金。”圆石为子石,是端石中的的佳品,产于下岩西坑,各杭的价值也不一样。端石好,更是雕琢好,是出自名手雕刻。名手的雕塑刻方法规律也应熟悉,故可辨别各人之风格。解放前的名砚则材料好、纹理规整,已成为了名贵的文物。为了使我们提高鉴别的能力,要学习《砚史》、《砚谱》、《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西清砚谱》等各代名人的专著,这些作品中对砚史的发展,砚材的品种,砚台的作用及用途,砚石各材料的纹理、装饰的特性,砚台的鉴赏、收藏均做了详尽的介绍,使我们能提高鉴别能力、增进鉴赏的水平。

6,如何区分实物歙砚与端砚

歙砚为四大名砚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曾有赞语,称他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歙砚中的龙尾砚”三者为天下之冠。歙砚始于唐代元年,主要产地分布在安徽黄山市和江西婺源县等地。古代统称歙州,宋代的大收藏家苏东坡,米芾都酷爱歙砚。自宋代后,歙石基本停止开掘约五百年,故歙砚精品传世者极为少见。自清代好雅的乾隆皇帝下令不惜代价求购古旧砚石,收到的端砚较多,歙砚精品数量都很少。 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石,尽管其历史价值很高,甚至有的砚石也很名贵,但因工艺观赏价值相对较弱,其市场价格并不高。明清两朝之后,砚台工艺精品尤多,纹饰美观,特别得到藏家的喜爱。尤其是“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藏品,砚式上承历代,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取材之广泛为历代所不能及,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宝物。但就砚台市场的整体表现而言,尤以文人砚与宫廷砚领衔古砚市场。如何区分实物歙砚与端砚?
最大的区别:1、歙砚敲起来声音脆,端砚声音沉。2、歙砚硬度高于端砚。3、歙砚大多颜色偏青、灰,而端砚颜色偏红、紫,但这点不是绝对的。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砚始于唐代。北唐积<>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的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之冠。宋代,歙砚又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素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赏鉴家所宝重。此外,歙砚在雕刻、养护、砚史著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的歙砚生产,无论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都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被重新发掘出来,同时增加了若干新品种,为闻名遐耳的歙砚制作又添新的风采。

7,歙砚和端砚有什么区别

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宜笔锋。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工艺特点: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一千三百余年,为砚台之首,久负盛名。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 石质 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宋 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石色 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此外,采砚石时代的不同,石层走向不同,石色亦不尽相同。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石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其石色则不能以紫色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名贵。 要准确分辨、观察、鉴赏端石色泽以自然光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名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如清白端砚)。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但它在端砚中却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没有“发墨”和“下墨”可言,多用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刻制。 石品 鱼脑冻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 火捺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 翡翠 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 金银线 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 冰纹 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冰纹是水岩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 鹧鸪斑 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色,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石眼 石眼 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制作工艺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 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 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 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赏鉴家所宝重。 此外,歙砚在雕刻、养护、砚史著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的歙砚生产, 无论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都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被重新发掘出来,同时增加了若干新品种,为闻名遐耳的歙砚制作又添新的风采。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砚始于唐代。北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的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之冠。宋代,歙砚又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素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赏鉴家所宝重。此外,歙砚在雕刻、养护、砚史著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的歙砚生产,无论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都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被重新发掘出来,同时增加了若干新品种,为闻名遐耳的歙砚制作又添新的风采。
端砚、歙砚、澄砚、洮砚——中国四大名砚。就是古人写字用的砚。名列名砚前茅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其砚石石料属泥盆系泥质硅质云母板岩。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铁矿,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匀,质地细腻而易于发墨。岩石中绢云母使砚石细密柔润,溜而不损毫。泥质与硅质并存,使砚石柔中有刚。板岩的致密性,又使砚石贮墨不涸。端砚生产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声誉海外。端砚砚石,尤以老坑石最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歙砚因产于安徽省歙县而得名,其现石石料属元古界震旦系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岩。矿物成份为绢云母、石英、微晶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褐铁矿和泥质等,矿物颗粒细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间。石质致密而细腻,因而用之不损毫,砚石中普遍含绢云母,使发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匀分布.使歙砚具有“细中有锋,柔中有刚”的特点。砚石中的黄铁矿、白铁矿微晶呈现点点金星和银星,称之为“金星砚”或“银星砚”。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歙砚评价很高:“砚之美,润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不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不留笔,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苏东坡眼里,歙砚是天下之宝,砚苑之冠。洮砚产于甘肃洮河,是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于征战中在洮河边发现时。砚石石料为下石炭统水云母泥质板岩,是泥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矿物成分为泥质、水云母、石英、绿泥石等,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质地致密,细腻温润。贮墨其中,经夜不渗不干,发墨如油,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不损毫。洮砚一经面世,文人墨客争相求购,名噪一时。黄庭坚说:“洮州绿不含风漪,能淬锋利如锥。”苏东坡咏曰,“缥缈神仙栖到仙,幻出一掬生云烟。”米蒂描述说,“绿色如朝衣,深者更可爱,”张文潜赞曰,“明窗试墨吐秀润,端州歙州无比色。”大师们从不同侧面深刻地描述洮砚的物理特性和书法功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砚,产于何处?众说纷纭:有说产山西绛州的,也有说产河南灵宝的,还有说产江苏苏州的。苏州澄砚石料为深灰色至黑发绿色的泥质板岩及含粉砂泥质板岩,岩层形成时代为上古生代二叠纪,由泥质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其次为泥质,铁质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见结核和腕足类化石。岩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块板岩可达100X100厘米以上,砚石单层厚达几十厘米。苏州砚石以质地细腻,易于精雕细刻著称。制作出的石砚贮墨不涸,发墨而不损毫颖,受到国内外用户青睐。石砚在我国历文悠久,从唐代至今,已有几千年。历代名砚中,绝大多数石砚的岩性为板岩、泥质板岩和含粉砂泥质板岩。除四大名砚外,还有宁夏银川贺兰砚为粉砂质泥质板岩,江西玉山罗纹砚为含石英粉砂粘板岩,河南济源盘古砚为紫灰色钙质泥板岩,浙江绍兴砚为凝灰质泥板岩等。以泥灰岩和灰岩为原料者,如吉林通化松花砚和山东益都红丝砚为微晶灰岩。有些灰岩中还含有动物化石,更是锦上添花,乃石砚中上品,如湖南菊花石砚和三叶虫砚。可见,石砚的优劣取决于岩石的质地,四大名砚突出的书法功能得益于砚之岩石质量之优。(作者:姚建平)
业精于勤,这个要多看,多摸,多学习。一般说来端砚有浅绿色的“眼”,颜色显的暗红。歙砚各类繁多,不一一述之。仅供参考。

文章TAG:歙砚  鉴别  欣赏  判定  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