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宋代建盏价格有没有上涨

元拍出,当时被叫做“天价”,但之后“兔毫盏”鲜见于各大拍卖会。吴宗平坦言,虽然在建瓯玩兔毫盏的人不少,但相比其他品种官窑瓷器,建窑瓷的追随者“势单力薄”。不仅如此,由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对建窑瓷器的收藏寥寥无几,建窑收藏几乎没有作为标准器的藏品存在,这也是民间建窑瓷器收藏远远落后于宋代八大窑系中其他窑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6年宋代建盏价格有没有上涨

2,用宋代建盏与其他茶杯喝茶比较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心里作用,没有什么区别!
不同之处就是得多花钱
水器茶人,分不开的。你喜欢当然不同。要是不喜欢,觉得恶心也正常
用建盏喝茶,是由于“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而建盏是最适合用来斗茶的茶具,不仅如此,建盏喝茶带来的感受也会比使用茶杯好很多,水质更软,更甜,其中含有的铁离子对人体也有帮助,这是我在百度看夫物盏集的文章看来的。

用宋代建盏与其他茶杯喝茶比较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3,现代建盏 有收藏价值吗

建盏是宋代吃茶用具,产于福建一代,当代尤其日本人特别推崇,天目啦,油滴拉,价值极高,现代仿品就算了,无收藏价值,干脆当日用瓷器使用吧。说得有道理,就须采纳。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现在的是没有的。更多建盏知识www.baidu.com/s?wd=52084381196
建盏是宋代吃茶用具,产于福建一代,当代尤其日本人特别推崇,天目啦,油滴拉,价值极高,现代仿品就算了,无收藏价值,干脆当日用瓷器使用吧。说得有道理,就须采纳!

现代建盏 有收藏价值吗

4,福建建阳建盏怎么养怎么辨别真伪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 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二: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三:看釉 。在“建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当然也有专门鉴定的店铺,例如:耀莱可以了解下
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铁胎烧制,外表看似粗糙,但纹路和花色独特。这也是很多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原因。粗中有细,细中带美

5,宋代五大名窑及特点

1定窑白瓷为主,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有芒。2汝窑釉色青而润,青瓷印花,通体有细纹片,底部有支钉烧痕。3官窑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天青翠青又次。4哥窑最大特点是“百圾碎”,紫口铁足。5钧窑是乳浊釉
宋代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6,民宋窑是龙窑柴烧吗

建盏作为我2113国黑瓷技艺的巅峰之作,著有“天下5261第一盏”之4102美名。它曾是宋徽宗钦点的皇室御用1653品,在宋代享有无上地位。经历了800年的断烧之殇,庆幸建盏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之中。在如今从事建盏烧制的匠人当中,按照不同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分出了许多流派。有一派,便是主张“复古”的“柴烧派”……探索柴烧建窑,窑址位于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以本地特有的高铁粘土和天然矿釉为原料,烧制风格独特的黑釉瓷器而著称,建盏为该窑口的代表产品,得宋徽宗赞誉,冠绝黑瓷。在斗茶文化风靡全国上下之际,建州(今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建窑无数。▲宋式点茶宋明饮茶方式的大变革,使得宋代建盏工艺就此断代80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专家学者来到建阳寻幽探密,探究尘封的窑址。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几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宋代的建盏,是在龙窑中烧制而成的。▲建阳当地宋代建盏龙窑遗址故而,龙窑柴烧是对宋代建盏真正意义上的传承。目前,建阳当地从事建盏生产的厂家有千家之众,但真正沿用龙窑柴烧工艺的屈指可数。龙窑,一般依山而建,是半地穴式的建筑,分为窑头、窑身、窑尾和烟囱,两侧分别设有投柴口和进出口。外观看上去很像一条斜状的卧龙 , 故名“龙窑”。在现今的建阳水吉遗址处还可以看到长长短短数十座龙窑,其中最长的龙窑长达135.6米,一次可以容纳建盏数万只,可见宋时烧制规模之大。▲建阳当地宋代建盏龙窑遗址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为主要燃料。烧制瓷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柴烧作品体表的色泽完全来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构成人工难以达成的美妙纹路。▲龙窑内的匣钵柴烧工序建盏龙窑柴烧的过程——1、选矿:选取建阳水吉镇含铁量高达7%-11%的南方红壤土和矿石;2、练泥:要经过传统的粉碎,淘洗,压滤,陈腐等复杂工作;3、拉坯:手工拉坯,用手感受陶土的温度和湿度;4、上釉:反复尝试釉色的配比,精细控制釉层的厚薄;5、装窑:层次叠放,控制匣钵间隔,控制烟火走向;6、祭神:祭窑神,心虔诚,愿此窑顺利;7、投柴:3至5个日夜烧制,全程根据烟的走向跟窑内的温度和火焰的色彩变化等因素来控制投柴频率和数量。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8、观火:将火标放于观火口,便于观察烧熟的程度。一般点火后,炉温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攀升,大约 10 小时后窑温才能达到 1300 度左右。这个期间需要有经验的窑工师傅亲自观火,密切监测;▲ 测火标9、封窑:经过3至5天的烧制之后,开始封窑。这时,窑内的氧气急速下降还原氛围,这种窑烧气氛将给窑内建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窑后期,待窑温慢慢降至常温,预计时间是5天左右;10、出窑:等待窑内温度自然冷却后,方可开启窑门。因为温度极速下降,极有可能造成盏体炸裂。柴烧之难柴烧,是对烧制匠人的经验和专业性的极大考验,并非寻常的烧盏者可以把握。一、时节选择龙窑柴烧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烧制的。在宋代,建窑上半年是不开窑、不点火的。前半年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坯体然后放置阴干。现代烧龙窑也是一样,一般会在雨季过后,避开潮湿季节,等到地面湿气去尽才开窑点火烧盏。一直到农历年前12月份结束窑烧。即使在这期间,也需要避开雨天,以免潮气影响致整窑报废。二、原料取材烧制建盏主要以松木为主。原因有二:1、松木富含油脂,能与窑炉内存在的细微水汽有机结合,对胚胎有滋润的作用,使得作品含蓄、温润;2、在松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其所产生的灰烬质量是极轻的,会随着窑内翻滚的热浪四处飘散,与液态化的熔融木灰结合形成“自然落灰釉”,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 富含油脂的松木柴烧建盏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龙窑之间的关系,受温度、湿度、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成品率低,也意味着成本很高。
是得,民宋窑室龙窑柴烧。
氛围不同,电窑是依靠电力发热,电脑控制温度。气窑烧的是天然气,或者煤气,以推板的形式一节节往窑里送。柴烧是用柴火烧,凭借烧窑师傅的经验,稳定性最差。一般电窑里面只有氧化反应,而柴烧和气窑除了氧化反应还有还原反应。

7,如何鉴定宋代建窑盏

如何鉴定宋代建窑“兔毫盏”由于宋代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而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兔毫盏”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种恬淡典雅,但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为贵”,因此“兔毫盏”在当时就被许多名人雅士所珍藏,成了“茶家珍之”的宝贝了。 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了。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更多 康熙青花瓷浅谈 浅谈粉彩瓷之一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清代青花人物小药瓶 康熙郎窑红的烧造工艺及鉴定方法
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文章TAG:宋代  建盏  2016年  价格  宋代建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