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明料的缺陷

对珠明料进行加工处理后,就可以做青花料,这样的料不但彩绘好画,而且可以避免产生各种缺陷。

珠明料的缺陷

2,青花瓷到底那里青了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青也当蓝色讲。字典上是这样释义的:1.蓝色或绿色,如青天,青山绿水;2.黑色,青布,青衣等。我想这回你该明白为何叫青花瓷了吧?
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

青花瓷到底那里青了

3,中国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

(一)苏麻离青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中国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

4,陶瓷粉彩珠明料怎样制成

简单的说,五彩硬,粉彩软,珐琅彩油。工艺角度分,五彩强烈,粉彩柔和(其中加玻璃白釉所致)珐琅彩靓丽。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创制的新彩瓷品种,因在釉上加彩,故属釉上彩品类。其特点是改变了五彩的生硬色调,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所需的色料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可以分别明暗,渲染接色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柔和而俊雅,故又称软彩。粉彩是五彩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清代瓷器上才中的一个新成就。它创始于康熙时的景德镇窑,盛行于雍正。乾隆时仍有很大发展,品种更为增多,花纹趋于繁缛。 粉彩瓷器与五彩瓷器的区别:一是技法上,五彩是单线平涂,粉彩是没骨画法;二是颜料用法,粉彩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了几种颜料,胭脂红、豇豆红红、洋绿、洋黄、洋白等。康熙五彩碗画面配合紧凑得体,花卉草虫画得生动自然,比较明五彩更显艳丽动人,但和雍正粉彩笔筒相比,五彩碗颜色单调,红是大红,绿是大绿,很少有层次感;雍正粉彩笔筒画面则柔和淡雅,因粉彩料中掺有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施彩厚,花纹凸起,层次分明,有立体感,明显优于五彩,这也是粉彩长盛不衰的原因。 珐琅彩是根据外国油画技法清三代新配置的特殊材料,用于御制器物,民窑无。此类瓷器直到民国才为大众所知,所以市面见到的珐琅彩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而无其他。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洋彩。顾名思义,从"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与西洋有关。清代曾为雍正、乾隆两朝烧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这样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5,青花瓷的青料

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
 (一)苏麻离青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6,青花瓷元代水平高还是清代高

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在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因为元代青花器的胎体含有铁等杂质较明代、清代和民国时胎体杂质为多,所以元代青花的釉面,经高温氧化後,多呈青白色,卵白色,所以元代青花较明代青花的釉面的青白色略重。而明代的青白色又较清代釉面的青白色略重,清以後瓷器釉面而显纯白色。元代青花釉层厚薄不匀,前期釉质形成的特点和瓷器的烧结的温度密不可分。所以元代青花瓷釉下气泡大小密集和分?元代青花的胎釉结合处是橙黄色;明代是略淡的黄色;清代和民国因生产技术的提高,胎土提炼精细,瓷器的胎釉相接处是淡淡的黄色和青灰色。元青花在胎釉方面普遍出淘炼不精细、制作粗率缺点(个别除外)。因而砂底多有砂眼,人工刷痕,胎体中含有杂质和铁质等斑点。较大的器物,接口旋削极为草率,用手抚摸多凸凹不平,有的严重用肉眼也能观察到。大器分段釉接而成,有的连底足也是釉接而成。器内接痕明显外露,多有棱角,及器口内有粗大和细小旋纹,器底足内也有大小不等明显旋纹。因为元代青花器的胎体含有铁等杂质较明代、清代和民国时胎体杂质为多,所以元代青花的釉面,经高温氧化後,多呈青白色,卵白色,所以元代青花较明代青花的釉面的青白色略重。而明代的青白色又较清代釉面的青白色略重,清以後瓷器釉面而显纯白色。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
在放大点

7,瓷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 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文章TAG:珠明料  缺陷  珠明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