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入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内在的联系

禅宗开始用《入楞伽经》印证自己的修行,六祖慧能以后改用《金刚经》印心。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七处征心,指明常住妙明真心,不在内外中间,无有方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亘古常新,历劫长存。并把如何恢复真心的修行法门,成佛次第,说的明明白白

入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内在的联系

2,楞伽经中楞伽两字是什么意思

楞伽经》,或《入楞伽经》,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lankāvatārasūtra)。lanka 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avatāra 意为“入”、“降临”或“下凡”。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经》说的是出世间上上法,是最上乘法。楞伽:斯里兰卡(经中为狮子国)的山名。楞伽是宝石名,因此山有楞伽宝石,故以宝名山。意为常人无法到达。阿跋多罗意为无上。说的都是一切佛语心。

楞伽经中楞伽两字是什么意思

3,楞伽经全文

http://www.liaotuo.org/fojing/lengqiejing/yuanwen.html这儿就有全文
共十二部五千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 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 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于动容发语之顷。

楞伽经全文

4,楞伽经到底讲了什么

讲了心和诸法非一非异。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5,大乘入楞伽经和楞伽经为何是两部

同一部经的不同译本。 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最早的译本,所以最接近原始梵本。 现在只有日本佛教界整理的梵本,内容上接近藏译本和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 以下据百度百科词条--楞迦经: 《楞伽经》或名《入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论述唯识思想的大乘重要经典之一。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它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阐释。 传入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最广。 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二者最接近,而汉译中的实叉难陀译本也与此梵本比较接近。

6,世界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出自哪部经书

B楞伽经 《楞伽经》,或《入楞伽经》,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Lankāvatārasūtra)。Lanka 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Avatāra 意为“入”、“降临”或“下凡”。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 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此经一般认为在无著以后结集而成。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阐释。《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
A金刚经

7,楞伽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楞伽经》,或《入楞伽经》,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lankāvatārasūtra)。lanka 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avatāra 意为“入”、“降临”或“下凡”。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此经一般认为在无著以后结集而成。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阐释。《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  此经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①阐述“三界唯心”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②说明真妄的因缘;③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④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盘之平等;⑤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之相;⑥广说六度,指出自性之妙行;⑦广决众疑;⑧指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之理。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以妄想无性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教相,以自觉圣智为体,以斥小辨邪为用,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奠定理论基础。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湿努、自在天、因陀罗等,但给予不同内容的解释,可见其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据说菩提达摩曾以此经授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却对此经“专附言理”,进行了自由阐发。慧可门徒更持此经,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头陀行。他们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注疏主要的有唐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1卷,智俨《楞伽经注》(仅存卷二卷五残本);宋善月《楞伽经通义》6卷,正受《楞伽经集注》4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10卷,杨彦国《楞伽经纂》4卷;明德清《观楞伽经记》8卷及《楞伽补遗》1卷,智旭《楞伽经玄义》1卷及《楞伽经义疏》9卷,通润《楞伽经合辙》8卷,宗泐与如玘《楞伽经注解》8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8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8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1卷等。日本有光谦的《楞伽经讲翼》和养存的《楞伽经论疏折衰》等。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文章TAG:入楞伽经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  入楞伽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