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夏县那个庙最有名气

司马温公祠(司马光) - 史胜故地

夏县那个庙最有名气

2,司马迁为何另称 温公

温公不是司马迁,是司马光,因为受封温国公,所以称为司马温公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溢号 "文正",赐碑 "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司马迁为何另称 温公

3,两司马的司马光诞生于郫县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县城西街政府路西侧(今老百姓花园处),曾发掘出一通石碑。正面文“司马温公诞生处”,碑阴略记司马光诞生于郫县的时间地点及立碑原因。石碑最早为清末郫县知县夏与赓立。因年深日久,石碑受风雨剥蚀,碑文早已漫涣难识。民国24年刘天祥任县长,督工按原碑尺寸重镌,碑高144厘米、宽68厘米。石碑原立于县衙右侧(原址为司马温公祠堂遗址),现存望丛祠。  据《郫县志》收录的宋代邛崃人张行成《司马温公祠堂记》记载:“故谏议大夫司马君池以某年作县尉郫邑,越明年某月生公于官廨,字之曰岷,以山称也”。这段文字说的是,当年司马池在郫县做县尉时,住在官署,其夫人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司马光。该文还说:为纪念在官署得子,司马池特在庭下亲手栽植松、楠各一株。司马池父子先后辞世后,松树枯萎,唯有楠木树仍苍翠欲滴。郫人认为楠木树茂盛是托司马光之荣,故县丞李名逸在司马光诞生之地建立“司马温公祠堂”,以祀司马光。  据资料记载,司马光生于天禧三年(1019年),是北宋大臣,主编了

两司马的司马光诞生于郫县

4,司马光的祖父叫什么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1]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一、司马光的祖父是:司马炫。二、简介:1、司马光的祖父,司马池的父亲,司马政之子。夏县人。曾祖至祖父五代因唐末五代内乱没有做官。北宋初年,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于乡里。家庭富有,死后财产达数十万贯,赠太子太傅。其墓碑为著名的鱼子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下大路的司马温公祠中。2、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5,司马光为什么叫司马温公

因为司马光逝世后,北宋朝追封温国公,所以他和他所创立的学派都分别被人称之为温公、温公学派。
【译文】司马光独乐园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公休说:“商人们爱收藏钱财货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这些(书),应当知道要珍爱它们。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阳期间,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设下几案,将那些书斜放在上面,晒穿订书的线。所以虽然时间很长,书还是没有损坏。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字词解释】[1]独乐园:司马光在洛阳所置之园,见司马光《独乐园记》。贾竖:商人上伏:即初伏当日所:对着太阳的地方渍:浸竟:完脑:书脑,线装书书脊上打眼的地方茵:垫子浮屠、老氏:泛指佛教徒和道士【问题】《司马光爱书》一书中,司马光爱书如宝,体现在哪三个方面?在天气晴朗之日读书时,必须特书置于避开日光照射的地方观看,看书前必须先将书案清理干净,以茵褥拷垫上,然后才能翻阅,如果旅行途中需要看书,必须以方板托讨,不能用手持书阅览,更不可用汗渍的手去触及图书,以免污损图书;看完一页,要轻轻用右手拇指与食指面沿书边轻轻挟过,决不可以手指撮起,以免揉皱纸张

6,司马光是郫县人吗四川的朋友作答

司马光是郫县人,具体见下。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县城西街政府路西侧(今老百姓花园处),曾发掘出一通石碑。正面文“司马温公诞生处”,碑阴略记司马光诞生于郫县的时间地点及立碑原因。石碑最早为清末郫县知县夏与赓立。因年深日久,石碑受风雨剥蚀,碑文早已漫涣难识。民国24年刘天祥任县长,督工按原碑尺寸重镌,碑高144厘米、宽68厘米。石碑原立于县衙右侧(原址为司马温公祠堂遗址),现存望丛祠。   据《郫县志》收录的宋代邛崃人张行成《司马温公祠堂记》记载:“故谏议大夫司马君池以某年作县尉郫邑,越明年某月生公于官廨,字之曰岷,以山称也”。这段文字说的是,当年司马池在郫县做县尉时,住在官署,其夫人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司马光。该文还说:为纪念在官署得子,司马池特在庭下亲手栽植松、楠各一株。司马池父子先后辞世后,松树枯萎,唯有楠木树仍苍翠欲滴。郫人认为楠木树茂盛是托司马光之荣,故县丞李名逸在司马光诞生之地建立“司马温公祠堂”,以祀司马光。  据资料记载,司马光生于天禧三年(1019年),是北宋大臣,主编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一年(1086年)为相,八个月后病故,追封为太师温国公。因而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   张行成《司马温公祠堂记》还说:北宋年间,郫县流言,说是山里少数民族叛变了。当时的县令闾丘梦松假借回家看父母,溜回了山西,主簿李言也挂冠而逃。县城秩序混乱,百姓人心惶惶。时任县尉的司马池,不顾全家性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自动代理县令,主持了县事,收拾了混乱的局面。当时恰逢正月,可是老百姓却没有心思过年,那些有钱的人,在埋金埋银藏蚕丝藏织布;那些没有钱的人,扶着老的,携着少的,抱着幼的,纷纷朝成都、彭县、大邑县的深山老林逃命。为了使人心安定下来,司马池便从正月十五日开始大放花灯三天三夜。老百姓看到放了三天花灯,也没有发生叛变一事,心安定了,纷纷重新搬回郫县。   司马池因其政绩,后来升官离开了郫县。但县人没有忘记他,感念他在郫县孕育了一位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温公祠堂记》的作者张行成是一位很严肃的学者,非常崇拜司马光。他与司马光同为北宋人。他的出生地邛崃与郫县同属成都府,相距不过百十里;二人生活的时代相隔也不到百年。因而他的记述应该是有根据的、可信的。《司马温公祠堂记》后来被收入大清《一统志》艺文类,足见司马光诞生于郫县的记载,已得到许多有识者及权威著作的确认。巧合的是,同为宋朝人的袁说友在《成都文类》有一段记载,意思是:“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这与张行成的记载吻合。   司马温公祠堂今已不存,遗址已被开辟为老百姓花园。“司马温公诞生处”石碑,今存望丛祠内。

7,司马光故居在哪

司马光故居位于河南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
司马光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在光山县衙官舍,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光山隶属光州,婴儿的父母为其起名为光,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其父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先生,祖籍山西省夏县涑水乡。司马光自幼受家庭严教,刻苦好学。椐清代《光山县志》记载,司马光五、六岁时,弄青胡桃,欲脱其皮不得。一婢以汤脱之。女兄来问是谁脱的胡桃皮,光曰:"自脱也。"其父适见,呵之曰:"小子何得谩语"。从此司马光不敢谩语,凛然如成人。"司马光打缸"的故事则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跌进装满水的缸里,其他小孩见状惊恐万分,四奔逃散。司马光则拿起一块石头,砸破水缸的下部,缸破水流,小孩也得救了。司马光读书时也非常用功,手不释卷,朝诵夕思,不知饥寒,很早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宝元元年(1038年),20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授华州判官,从此步入仕途。司马光先后从政48年,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后来又任宰相。他提出了不少治国主张,强调为政要得民心,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崇尚务实,反对浮夸等。任宰相后更是"躬亲庶务,不舍昼夜,欲以身殉天下"。 司马光为观古知今,以史为鉴,立志整理古往史籍,编纂一部完整的、系统的简明通史。他首先编写《历年图》5卷,以《历年图》为脉络,写成《通志》8卷。治平四年,司马光向刚即位的宋神宗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为其作序。司马光耗费30年的心血,终于编纂完成了上起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下止后周世宗显德六年(859年),横跨1362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该书占有丰富的资料,史料的真伪考辩详细,创造了史学的新体制,并且明治乱之道,卫儒避佛,反对迷信,为后人编史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史学兹生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两种新体裁。司马光曾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书成之时,司马光则"精疲力竭,牙齿所剩无几"。 司马光和新法的提倡者既是政敌,又为诤友,在变法斗争中,虽为政敌,但相互友善相处,礼遇对方,光明磊落,绝不暗中伤害。司马光一生著述颇多,仅收入《四库全书》的就达16种,457卷。在生活上,司马光保持节险,"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千名"。临终时,还嘱咐家人将写有《布衾铭》的布衾盖在身上。元〓元年(1086)年九月一日,司马光病逝于东京(今开封),终年68岁。皇上钦赠太师温国公,谧"文正",赐"忠清粹德"之碑,诏令天下各地"皆画(其)像以祀,饮食必祝"。光山有纪念司马光的足迹多处。流庆山有"司马温公祠",湾湖北畔有"衣冠冢",还有"司马井"、"养粹亭"和"涑水书院"。

文章TAG:司马  司马温  司马温公  公祠  司马温公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