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集有哪些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集》 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弘一》(不确认)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集有哪些

2,看不懂弘一法师的书法究竟好在哪

真大师少见,也因为我们不是大师,所以读懂弘一法师书法较难。所以好在哪,这里不敢妄自评价一二,但是可以透过弘一法师的书法看人生修行,与世无争,求和谐就可去掉一些烦恼,大师为啥书写的某些笔画勾都简略掉了?大概是悟得人生的真谛了。
相当的好呀,作品是属于书法中的禅的境界。弘一法师早年写魏碑,而且学得相当好,代表临摹作品是龙门造像,晚年的作品收敛锋芒与法师的修佛心境有关。

看不懂弘一法师的书法究竟好在哪

3,天津哪有书画展览还有李叔同书法碑林还开放吗

天津美院附近的展览馆常有,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
去年七月份弘一法师(李叔同)他老人家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碑林就开放了。位于河北区宙纬路的李叔同书法碑林完成提升改造并重新开放。这座占地625平方米的碑林,是1990年在原觉悟社所属的觉悟园基础上兴建而成的,独处闹市之中,却幽静恬淡,有“赛江南小园林”之誉,园内镶嵌着李叔同中晚期书法作品近80件。但我觉得你去看碑林还不如买一本弘一法师他老人家的字帖来深入的研习一下效果更好。

天津哪有书画展览还有李叔同书法碑林还开放吗

4,李叔同的作品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出家后(15张)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5,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平湖有他的纪念馆,后人很尊敬他。望采纳谢谢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http://www.guxiang.com/yishu/shuhua/shangxi/lishutong/introduce.htm

6,李叔同书法真好吗

李叔同早年晚年书风大变,历来争议很大,国内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好,理由是他出家后,大彻大悟,书法已至一个无为,不争的所谓新境界,不以世间美丑为目标,世人达不到他的境界就很难观其妙处。于是有些人就认为不对,既作书,又不以世间标准为标准,那么请问有几人看懂?附庸风雅的人为显示自已的品味而强说好,那么是那里好?又讲不出来。既是玄之又玄,即一切都是不可说? 我的看法是各占一半。弘一大师出家前,书风是严谨的,他的作品于出家初期还有法贴的味道,一个教授画、乐的老师,怎么会不知道美呢?后来,他出家后,否定了出家前的一切一切,包括很多书法的法则,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写出来的字像小孩,人说这是天真稚朴,真性情怀,是得书法之大乘。我觉得又不必褒之太过,中国数千年,书法大家有如大浪淘沙,多少高人穷一生之力去追求真美?这其中的大道高深至极,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用的。弘一法师走到大半路,转向另一个方向去,否定其中的一切,可能是开创一路新风的先锋,但既已抛却世俗的审美标准,那么随其后者,则无法可依,极有可能是后无来者了。
--------------------------去戾气。
去年七月份弘一法师(李叔同)他老人家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碑林就开放了。位于河北区宙纬路的李叔同书法碑林完成提升改造并重新开放。这座占地625平方米的碑林,是1990年在原觉悟社所属的觉悟园基础上兴建而成的,独处闹市之中,却幽静恬淡,有“赛江南小园林”之誉,园内镶嵌着李叔同中晚期书法作品近80件。但我觉得你去看碑林还不如买一本弘一法师他老人家的字帖来深入的研习一下效果更好。
他的书法前后风格相差很大.后面的的确达到一定的境界,思想境界变化了,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7,弘一法师书法究竟好在哪

相当的好呀,作品是属于书法中的禅的境界。弘一法师早年写魏碑,而且学得相当好,代表临摹作品是龙门造像,晚年的作品收敛锋芒与法师的修佛心境有关。
朱耷,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八大山人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文章TAG:李叔同  书法  弘一法师  法师  李叔同书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