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三菩提果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什么是三菩提果

2,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单明了易懂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 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单明了易懂

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读音

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宋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得阿罗汉道,亦曰以无所得故而得。如来与舍利弗若是同乎?曰:何独舍利弗!”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第四二问》:“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阿难原文,佛加被我,智者大师加被我,我疾得法华三昧,亦得普见一切色身三昧,见生蒙佛梦中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读音

4,三渺三菩提的意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anuttara-samma^sambodhi藏bla-na-med-pa yan%-dag-par rds ogs-pah!i byan%-chub指佛的无上觉智。略称为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为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遍道。佛陀从一切邪见与迷执中解脱开来,圆满成就上上智慧,周遍证知最究极之真理,而且平等开示一切众生,令其到达最高的、清净的涅盘。此种觉悟为言语所不能表达,非世间诸法所能比拟,故称无上正等觉。慈恩大师于《般若心经幽赞》卷下云(大正33·541c)∶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又云正,菩提云觉,末伽名道,此不名也。无法可过故名无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离妄照真复云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
是指无上正等正觉,即能觉知一切平等与真理至高无上的智慧(佛果)。

5,三邈三菩提

藐三菩提 这是佛教术语,为梵文Samyaksa&mdotabv;bodhi的音译;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正真道等。新译曰正等觉,如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七等等。最让我们熟悉的应该是《金刚经》中说的“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的意思就是世间一个普通的善男子、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真道意”,旧译为正遍知,正遍知道,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很多佛经中都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正等正觉。 提到三藐三菩提一般还能联系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这是佛陀所觉悟的智慧;含有平等,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
楼上回答的很全
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也即正等正觉之意。【三藐三菩提】 (术语)samyaksam%bodhi,旧译曰正遍知,正遍知道,正真道等。新译曰正等觉,正等正觉。是以佛所得之法名之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至高无上的觉悟,是觉悟的最高境界,究竟圆满,意为无上正等觉三藐三菩提,音义词,意为正等觉,或者正遍知。 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很多佛经里都提到过

6,三邈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通俗的讲就是:对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为出发点,完全、彻底、客观及宏观地去认知,产生正确的理解,从而处理问题,得出的圆满结果所显现出的智慧!  破除个体观念,从,我、人、大家、整体,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也叫换位觉知,圆满去解决问题。所谓的换位觉知及整体概念就有不同的级别,有罗汉,菩萨,佛(终极觉悟者)。所谓的整体概念就比如国家,地球,宇宙,终极是包容宇宙的虚空。  佛教认为智慧不是思考出来的,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认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达到的宏观是要消除这个“我”的定义和概念后产生整体。甚至最终觉悟每个个体之间的衔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没有, 但觉悟者明白他们自性相同没有差别。  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  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  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  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  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  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  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音谓),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音骨)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kuì)(求位切)。崇德广业,不倦终之(余昔住大觉时,有王仁林垂访,  问曰:佛道若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翻译名义集 - 宋·普润法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佛学大词典]
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也即正等正觉之意。【三藐三菩提】 (术语)Samyaksam%bodhi,旧译曰正遍知,正遍知道,正真道等。新译曰正等觉,正等正觉。是以佛所得之法名之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就是:正等正觉。,,等觉菩萨!

7,阿多罗耨三藐三菩提

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觉 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出自金刚经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稀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生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多罗耨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出自心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般若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文章TAG:三菩提  什么  是三  菩提果  三菩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