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司母戊鼎对中国文化有何作用

①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或领先世界;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昌盛,硕果累累等等。 ②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或司母鼎是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商朝青铜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司母戊鼎对中国文化有何作用

2,司母戊鼎怎么解释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怎么解释

3,司母戊大方鼎的司母戊是什么意思

后和后的繁体字在古代是两个字 司,后也;后,司也。而繁体字的“后”:才是前后之后的意思。 我们俗称的太后、皇后的“后”、后稷的“后”,全作“司”意,也就是管理、领导的意思。 司母戊的“司”就是“后”的意思。“司母”就是俗称的“母后”:王的亲生妈妈,或者是王的爸爸的正妻 “戊”是人的名字,也就是王的妈妈的名字。我们知道商代王室都是以干支来命名的,比如商王“武丁”、“盘庚”等。 在殷墟博物馆成列的司母戊方鼎对面有一个司母辛鼎,意思是一样的。 司母戊鼎:就是为了王母后铸的礼器,并把她的名字铸在鼎的里面。至于是她活着祭祀用的死后作为生活用具陪葬的,还是因为她死去了专门铸鼎纪念,我不是很清楚。 发掘于商代王陵区,迄今最大的青铜器。就是1:1按照资料照片复制的复制品也非常珍贵:)

司母戊大方鼎的司母戊是什么意思

4,司母戍鼎里的文字是金文还是甲骨文

甲骨文
雷妹,我来关注下你。。。
金文啊!高中历史课本上不就有吗!
甲骨文
为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不是刻在龟甲上面的吗?
当然是金文,楼上几位真搞笑,金文之所以叫金文就是因为刻在青铜器上,甲骨文当然也是一样,司母戊鼎是典型的青铜器,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也叫籀(zhou4)文,钟鼎文,是古代汉字中比较成熟的一种,发展时期介于甲骨文和大篆之间,既有甲骨文的形象会意,又比甲骨文精简,司母戊大方鼎腹内壁上铭刻的是“司母戊”三个字,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其母名戊)

5,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商王元配用“后”字做头衔。例如武丁元配在传世文献和甲骨文中都被称为“妇好”,绝无“后好”、“好后”字样出现。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称卜辞用“毓”为“后”,而司(si)的反写式“后”读音不变,还读“si”。新鼎名“后母戊”的推出导致的逻辑推论是:卜辞没有“司(si)”字!
司母戊鼎、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的见证,是目前古代最大的青铜鼎
司母戊鼎
按最新说法应该是后母戊鼎
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应该“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

6,司母戊大方鼎中的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改成后母戊大方鼎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专家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改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商代的字是可以正写或反写的,最初发现大定时,“专家”以为是“司”字,就叫“司母戊”,后来“专家”觉得应该是后字,那么,就叫"后母戊鼎“了。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商王元配用“后”字做头衔。例如武丁元配在传世文献和甲骨文中都被称为“妇好”,绝无“后好”、“好后”字样出现。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称卜辞用“毓”为“后”,而司(si)的反写式“后”读音不变,还读“si”。新鼎名“后母戊”的推出导致的逻辑推论是:卜辞没有“司(si)”字!

7,司母戊鼎是什么朝代制作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

司母戊鼎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 。高1.33米 , 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 。用陶范铸造 ,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 ,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 ,锡11.44% ,铅2.76%,其他0.9% 。 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2.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文章TAG:司母戊  司母戊鼎  中国  中国文化  司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