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练郑文公碑

注意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

怎么练郑文公碑

2,郑文公碑的书法赏析

《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此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狞恶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郑文公碑》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笔势尚有隶意,也出现了楷书笔法。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相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从拓本看,此碑的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因为它属摩崖。 碑文特点1.章法与北魏粗犷的碑志墓铭相比,《郑文公上碑》显得雍容古厚,博大逸宕。通篇章法气象更具有恢宏斑斓、苍雄古朴、圆融烂漫之质,看似随意刻写平淡无奇,但“不求异而人自不能同之,不求工而世自不能过之”,天趣自在,随意生发,人力、天工各臻神妙。全碑的行间字距基本均整而无一处呆板,康有为形容如依山而筑的阿房宫,虽延绵数里,楼阁亭台条理起伏而一丝不乱。是为中和型章法的典范之一。在全碑的空白排置上,四周与碑缘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形成一种自然的内擫之感,与结字、笔法的外拓之势相冲和,为整碑的“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奠定了平稳的基调。依据书仪规范,第16行完成正文内容,在中上部自然形成一行长条形空白;跋文继书三行,形成与正文大块面相应的小块,在章法节奏上开始向结尾过渡;落款部分较简,呈点线状,与正文的大块面、跋文的小块面形成由实到虚的空间关系。碑上部有因碑石自身裂缝形成的不规则的钩形线。从行文内容来看,碑裂是在书碑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与后世常见的人为毁坏或时间剥损不同。而因为书刻材料的局限或书碑者并未以摩崖石泐为意,碑刻仍书刻上石,在遇泐损处则让字均行,随形以应。古人论摩崖类作品每有所谓“奇姿谲热,靡有常制”之语,指的多是这类情形。章法的恢宏、斑斓、苍古同样也离不开书刻时的笔致之功,凿镌造成字口的破损或点画的毛糙、自然分化形成斑烂剥浊的纹理,蕴雅劲美的字形,宽博宕逸的结体造就了《郑文公上碑》雄浑开张、苍茫凄迷的章法气势。2.结构从结构上来看,《郑文公上碑》的结体宽博整饬,气魄雄伟,骨肉匀适,通篇透露着“荡荡乎君子、穆穆乎仁人”的大儒风范。单字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合篆势、分韵、草情于一体,集端稳、刚劲、姿媚于一身,于端庄雄强中复含秀丽疏朗,稳健浑厚中蕴蓄奇肆飞扬,浑浑千余言,笔笔舒畅,字字安适,行行流动。笔画的走向在字体的形态转侧翻舞中轻柔舒展,姿态多变又顺手拈来,“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因此,包世臣称此碑有“云鹤海鸥”之态,康有为则称“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3.碑文特色的源头和意义《郑文公上碑》的内质外相皆臻极则,用笔的婉转洞达、精整茂密是其章法中和之致最主要的内因。碑以古朴淳厚的篆法为主,参以方笔隶意,篆隶合宗又作真带草,包世臣、刘熙载认为碑出《乙瑛》、《石鼓》,康有为认为是《西狭》之遗,李瑞清认为是《散氏盘》之嗣,都属于推本篆隶之说。通碑的笔调凝炼,笔划舒徐,形曲而神全,正如古松蟠屈,神采奕奕,又如微风拂波,川流不息。南北朝楷书虽基本由钟繇、卫瓘、索靖一系而来,追溯其源实是秦汉篆隶之遗绪,无一不是胎息周秦古意而化成六朝新法,《郑文公上碑》古质今妍,将秦汉古法化入自己的创造,在南北朝摩崖碑刻中独树一帜,其成功的艺术处理足使后之学者反复展读而多方获益。 (梅鹤圃) 《郑文公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亦称《郑羲碑》。北魏体摩崖刻石,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立。有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相传是郑道昭所写,不能确证。碑字很大,气势豪迈磅礴,历来认为是圆笔的典型,清包世臣、康有为极力推崇此碑,北派书法家大多从此碑出。临写时应多注意转折和撇捺处的用笔方法,谨防流于“新魏体”一路的僵板呆木的外形。----《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郑文公上碑》字小,字多漫漶,难以辨识;《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谓《郑文公碑》一般即指《下碑》。 《郑文公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剌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刊立。郑文公,郑羲称号,故别名《郑羲碑》。碑高2.65米,宽3.67米,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碑文正书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计一千二百四十三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堪称一代名作。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遵墓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由于石质坚硬,刻工精巧,虽距今一千多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书苑奇葩。

郑文公碑的书法赏析

3,清拓本郑文公碑拓价值多少

郑文公碑分上碑和下碑,下碑的字清价值大,影响也大,在山东莱州,被命名为中国书法第一名碑。清拓下碑如果品相好应该现在的价格至少40000元,近几年拓的也要30000多元。
你好!120--130如有疑问,请追问。

清拓本郑文公碑拓价值多少

4,郑文公碑属于魏碑用笔的哪一种

《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5,郑文公碑的介绍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系崖刻,共有内容近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51行,每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郑文公碑(下碑)》肃穆庄重、气宇轩昂,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钟致帅称之为“北碑之冠”。此碑为郑道昭书写,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字体近楷书,并有篆隶意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6,怎样临摹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据说是郑道昭所书。这个碑帖在碑学里很受推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对此碑大加赞赏。很多人说魏碑是侧锋所成,郑文公碑就推翻了这个谬论。郑文公碑以篆隶之法入楷,笔笔中锋,刚柔并济,而且是魏碑中“圆笔”的代表。书写郑文公碑需要毛笔直立,不要歪来歪去,保持中锋行笔。而且最好悬肘,运用臂力来书写。另外可以多参照泰山金刚经,瘗鹤铭的写法,对圆笔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郑文公碑》分上下二碑,上碑在山东省平度市天柱山之阳,无碑额,二十行,每行五十字;下碑在山东省掖县云峰山之阴,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上下碑的内容基本相同。《郑文公碑》传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他为了传述其父郑羲的功德而于魏永平四年(511)刻于摩崖之上。下碑有“荥阳郑文公之碑”碑额七字。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7,各大家书法特点介绍

恕我直言,你的这个题目太大了!最好买本书法史的书,书法美学的书,自己读读。既有图片,又有文字介绍,直观可学。这类书文物出版社、上美、国美、荣宝斋、苏美等出版社都有出版,自己学吧!
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尽善尽美,代尊书圣; 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飞白冠绝,峻于古人; 怀素草圣,渊妙绝人,若惊蛇蔓游,狂风骤雨; 颜筋柳骨,心正笔正,皆妙品之最; 米芾独有四面,东坡随兴一纸,黄山谷雄健挺拔,赵雪松尽掩古人; 书家神品董华亭,着墨空无透灵性。 上面十家,是我国从两晋到明朝的书法大家。
行书第一 王羲之 飘逸 灵气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楷书3绝 柳公权 欧阳寻 颜真卿 各有千秋 草书 怀素 黄庭坚 米芾 三足鼎立
你想了解哪些大家的书法特点,列出名单,别人才好给你介绍啊
赵体书风清丽圆润,流畅,深得二王神韵。
颜筋、柳骨、欧体冷峻、赵体流畅、褚遂良清瘦、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颜体:颜真卿,骨肉相连,粗而不肥!!

8,难得糊涂出自哪里难得糊涂究竟何意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面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18.html?wtp=tt 这里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就是郑板桥。自我解嘲。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文章TAG:郑文公碑  怎么  郑文公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