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辞典由近代无锡人丁福保先生转译日本真宗大谷派学僧织田得能著作《织田佛学大辞典》而成。
智能手机基本可以安装软件。但是手机和网络上的这些资料实在无法满足佛学词典,因为好多是老体字和古言文。所以还不如看书好。现在好多大的丛林的法物流通处都有的请。最好是佛光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

2,佛学大辞典好还是佛光大辞典好

不敢妄加评论两大辞典的优缺点,个人认为佛光可能更适合我们中国佛学者查询。但是建议有疑问时两种择优选取内容就更好了。仅供参考
佛学大辞典
学佛之人不应生分别心,关键是看能不能和自己契入.
建议 用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好还是佛光大辞典好

3,本佛教用语指去烦恼悟真理破迷妄开真智后指彻底醒悟或领

善知识,在<佛光大辞典>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大彻大悟
醍醐贯顶

本佛教用语指去烦恼悟真理破迷妄开真智后指彻底醒悟或领

4,求 佛教大辞典 直译版

你用搜狗·搜索·佛光大辞典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现在网络上一共有三种版本的佛教大辞典,但没有梵文直译版的。因为梵文直译的一般是原始佛教僧团校对的经典,可当时是没有大辞典这种文字集的。相对接近点的有南传佛教英文辞典还有阿含词典。再有能接近楼主想要的就是法门名义集了。希望对楼主能有点帮助。
我空间中有“佛学大辞典”的百度网盘共享虽然解压缩时有说某损坏(原本是好的,不知什么原因损坏)不过还是可以用虽然可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不过可以先看看,多少有点帮助

5,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胸前都有同样的卍有什么意

这是吉祥喜璇,因为得大觉悟者,具足32相80种好,这都是多劫修来的大福德喜旋相。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修行具大智慧,大觉悟者。所以他们的身体所有血脉交融处都有大福德喜旋。
卍,梵文svastika,又作万字、卍字;意译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也是八十种好之一;一切诸佛均有此德相。此为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卍字。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数个卍字。卍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功德圆满,万德具足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西元693年)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又,据《佛光大辞典》称,《华严经》中卍字共有十七处、但以梵文对勘,其原文共有四种:1、srivatsa,音译“室利靺(mò)蹉”,义为吉祥臆,《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2、nandyavarta,音译“难提迦物多”,义为喜旋。《华严经》卷二十七:“其发右旋,光明润泽,卍字严饰。”3、svastika,音译“濊阿悉底迦”;圆瑛法师简称之为“阿悉底迦”意译为有乐。《华严经》卷二十七:“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4、purnaghata,音译为“本囊伽(qié)吒”,义为增长。《华严经》卷二十七:“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佛光大辞典》虽有如是发现,然一般提到卍字,其原文之读者,皆以第三种svastika(濊怯阿悉底迦)为主,请参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2683页)》。此证之《韦氏国际大辞典》,及《牛津大辞典》亦然。

6,七情六欲七情六欲

自己都答了还问 复制给你看 人有七情六欲,古聖謂:「飲食男女,人之常情」。飲食男女,即一般凡夫俗子,七情六欲是與生俱來的;連孔夫子也曾經坦率地說過:「食色性也」。由此可見原來夫子也很夠人情味及通達,並不是一肚子仁義道德,扳起面孔說話的人。 但一時間有人問起何謂:「七情」?何謂:「六欲」?要答中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的。我國民間傳統思想,一般都是環繞著「儒」、「釋」、「道」三教為主流。 根據儒家學說認為,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跟佛家所形容的大致相同,不過佛家把「哀」改為「憂」,而「惡」則改為「憎」。 而所謂六欲、根據《佛光大辭典》所描述,大蓋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相欲」等;又或者簡淺地說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而現代人所說的七情六欲,則泛指常人之情緒與慾望等。 再根據佛家所言,人應該拋棄一切七情六慾,過著清淡的生活,而內心不被所困。但一般凡夫,豈能拋棄一切之慾望與情慾呢?在下認為任何事情應採取「中庸之道」,凡事的確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弄巧成拙,到頭來會令自己陷入苦惱的境地。 而太過深奧的理論,筆者認為不宜在本欄處發表;至於七情,筆者認為以中醫學說所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較為入世與可取。所以中醫認為:「七情最傷身、六欲最傷神」,任何事情若過度的話,會招至反效果的。 筆者曾經在本欄曾說過:「欺人也,而有欺疾也」的道理,所以在下認為,中醫學說對「七情」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的理論,較為普及化,而又容易理解與接受,所謂:「喜極則傷心、怒則傷肝、憂思則傷脾胃、悲極則傷肺、恐驚則傷腎」;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是有關連的,很多疾病是無法解決的,皆由於內在的衝突,投射在肉體上的結果。 球季已經快將完結,成敗差不多已成定局,但惟一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重組自己的情緒,絕不可以給負面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要以微笑的心情來看待它。 成功的人會從「不愉快的經驗」中學習與進步,從而調整人生之價值觀,減少人生波折所帶來的痛苦。把不當的七情六欲盡可能減少,正面的情緒自會萌生,財氣才可慢慢增長,惟有這樣才可增加「旺氣」,「旺氣」一生,財神爺爺自然會光臨府上,到時煩請你去善待祂。最後用兩句能夠增加財運的「法器」與讀者一同分享:「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古今可笑之人

7,七情六欲中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和六欲死耳

七情《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六欲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后人总结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七情六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情与欲的区别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根據儒家學說認為,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跟佛家所形容的大致相同,不過佛家把「哀」改為「憂」,而「惡」則改為「憎」。而所謂六欲、根據《佛光大辭典》所描述,大蓋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相欲」等;又或者簡淺地說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而現代人所說的七情六欲,則泛指常人之情緒與慾望等

文章TAG:佛光  光大  辞典  佛学  佛光大辞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