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朱彝尊高阳台全文

高阳台 朱彝尊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 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 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朱彝尊高阳台全文

2,朱彝尊如何翻译谢谢了

标题 桂殿秋 作者 朱彝尊 年代 清 内容 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注释 【注释】: 标题 卖花声 作者 朱彝尊 年代 清 内容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释 【注释】: 标题 鸳鸯湖棹歌 作者 朱彝尊 年代 清 内容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注释 【注释】:

朱彝尊如何翻译谢谢了

3,朱彝尊的字的读音

朱彝尊读音:zhū yí zūn
朱彝尊(zhū yí zūn)字锡鬯。锡鬯读音:xī chàng鬯chàng(ㄔㄤˋ)[1]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2]同“畅”。【附】朱彝(yí)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又号醧舫(yù fǎng),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朱彝尊的字的读音

4,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全文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据《名胜志》记载,鸳鸯湖(今南湖)“湖中多鸳鸯或云东南两湖相接如鸳鸯交颈,故名。”棹歌,渔民的歌。棹棹 zhào〈名〉(1) (形声。从木,卓声。本义:长的船桨)(2) 同本义 [long oar]桂棹兮兰枻。——《楚辞·九歌·湘君》(3) 又如:棹竿(竹竿制作的船桨)(4) 泛指船桨 [oar]短棹沿洄野兴浓。——陆游《泛舟》(5) 又如:短棹(短把的船桨)(6) 指船 [boat]发战棹东下。——《宋史·太祖本纪》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徐彦伯《采莲曲》(7) 又如:棹夫(船夫);棹郎(船夫);棹楫(船桨);棹影(船影)词性变化◎ 棹 zhào〈动〉(1) 划[船] [row (a boat)]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2) 又如:棹船(划船);棹力(船桨划水之力);棹舟(划船);棹卒(操棹行船的兵士)

5,桂殿秋朱彝尊翻译

【桂殿秋】 清代: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注释】 ①江干:江边。 ②青娥: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眉行细长弯曲如蚕蛾的触须,故称青蛾。越山:浙江之山。古人往往以远山比女子之眉。这句说:恋人的蛾眉低垂,看去与远处横卧的青山相似。 ③舸:大船。簟:竹席。衾:被子。 【简析】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小词。“思往事”三字突兀而来,明白切直,提起全篇,把读者带人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接下来是两个往昔的生活小片段。一是“青娥低映越山看”,翠眉如黛的舟中美女在凝视水中的越山。一是“共眠一舸听秋雨”,词人与美人同聚一船卧听秋雨。 “小 簟轻衾各自寒”一句,写出了词人与美人无法亲近的苦衷。秋雨本有寒意,但是此处之寒,与其说是秋雨外加给人的皮肤感觉,毋宁说是舟中人自我产生的心理感受,相倾相慕的双方虽近 在咫尺,却如远隔天涯,无法相亲相爱,领受对方贴心的话语,缱绻的柔情,焉得不意冷心寒 ?词论家谓“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两句,抵得上(风怀二百韵),颇有见地。 这首小词以极其深蕴含蓄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思。况周颐我翻译的不能保证到位。就帮你查了下。

6,朱彝尊是谁详细介绍一下先谢谢了

朱彝尊(1629~1709)  清代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朱彝尊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与当时王士□南北齐名。他是清初一大词派的开创者,以他为代表的浙派(一称"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词坛并峙称雄。他经过 8年努力,于1678年辑成《词综》。此书选取唐、五代、宋、金、元词 660家,2250多首,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语,其中存录了不少优秀作品,至今还不失为中国词学方面的一种重要选本。  朱彝尊认为词要"醇雅",不要多"硬语"、"新腔"(《水村琴趣序》)。奉姜夔、张炎为词坛正宗,他说:"词虽小技……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红盐词序》)这种论调在当时原是有为而发,所以他的词也有一些寄托兴亡之感的。朱氏又以为诗词有别,韩愈"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的话,只适用于诗,"至于词或不然,大都欢愉之辞,工者十九,而言愁苦者十一焉耳","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此学士大夫并存焉而不废也。"(《紫云词序》)这种观点,对浙派词人和朱彝尊本人的作品都起了不良的影响。  朱彝尊所作的词现存4种,共7卷,500多首。《江湖载酒集》3卷,《静志居琴趣》1卷,《茶烟阁体物集》2卷,《蕃锦集》 1卷,都已收入《曝书亭集》。风格清雅疏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为"疏中有密,独出冠时";并认为"《江湖载酒集》洒落有致,《茶烟阁体物集》组织甚工,《蕃锦集》运用成语,别具匠心,然皆无甚大过人处。惟《静志居琴趣》一卷,尽扫陈言,独出机杼……"。长调如〔金明池〕《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水调歌头〕《谒张子房祠》、〔金缕曲〕《初夏》等亦工,但比较地说,是以小令为长。如〔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近代况周颐推为一代"佳构"(《蕙风词话》卷五) ;〔卜算子〕"镇日帘栊一片垂,燕语人无语"。厉鹗表示"心折"(《论词绝句》之十)。但其词过分追求技巧,讲究声律,偏重词句琢磨,作品虽多,题材仍不免狭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病其"微少沉厚之意……托体未为大雅"。  朱彝尊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
标题 桂殿秋 作者 朱彝尊 年代 清 内容 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注释 【注释】: 标题 卖花声 作者 朱彝尊 年代 清 内容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释 【注释】: 标题 鸳鸯湖棹歌 作者 朱彝尊 年代 清 内容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注释 【注释】:

7,长亭怨慢 雁 朱彝尊 赏析 译文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 河月冷,恨谁诉 ? 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 排作、参差筝柱。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 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 天幕。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这首词是朱彝尊咏物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它题咏的是雁,说 得具体一点则是秋雁。全词字面,均扣住“雁”字来写:既有对群雁憩息时的静态描述,如“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又有对雁 阵飞行时的动态勾勒,如“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也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 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既有一般的白描手法,如“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还有曲折的典故运用,如“紫塞门孤,金河月冷” ……从而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大雁南飞的画图。而时当金秋,却是满眼的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 成不同的队形,在略作休息之后又疲倦地向南飞去,这里面充满着 苍凉悲凄的气氛。然而,咏雁只是这首词的表层现象,作者的用意显然在于以雁 喻人,通过咏雁来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悲。如同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云云所反映的 那样,他由于抗清失败,生 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 内飘零四海,客游幕府,先后到过山西、山东、北京等 地。这种漫长的羁旅生 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 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 到厌倦,又感到惊恐,梦想着能够回到自己江南的家 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正 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 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 慨叹;而大雁尚能南飞,人 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有 “恨”也不知道向谁倾诉 ! 难怪乎这样一首秋雁词会充满着如此悲凉的气氛。更有可说者。朱彝尊的身世之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清改朝换代。因此,这首词在叙述秋雁南飞的背景时,也特地点出了是 “北风吹度”。这里的“北风”,以及下文的“紫塞”、“金河”,事实上都象征着来自北方的满清贵族势力。而与此相反,下面“也只恋、 江南住”的“江南”,则自然象征着明朝故国。词的结拍“写不了相思”云云,脱胎于南宋词人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 得相思一点。”然而如今故国久已灭亡,连“相思”也“写不了”了,其感情显然更为沉痛。如果说这首词有更深层的寓意的话,那么就 在这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说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所谓“忠厚”,恐怕也就是由个人 进而想到家国吧。纵观全词,它的主题思路由雁及人,又由人而推及故国沦亡的 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近远浅深逐层递进的多层面体。这既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又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增加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只是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需要细心辨析它写的究竟是景耶情耶,抑或人耶物耶……
[译文] 我喜欢自己作曲,开始时随意写下长短句,然后再调整,配以乐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桓温大司马曾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几句话我异常偏爱。当春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掩映在绿荫深处是处处人家。远处的兴岸迂回曲折,黄昏时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象那长亭边的柳树。柳树若是懂得人间的情意,它一定不会年年依旧青青。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我象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你在分别时也一再叮嘱让我早早归来,免得红花没人怜惜。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丝丝缕缕的愁绪。 [词谱] 无 [简要评析] 姜夔在二十岁时游合肥,曾与歌女二姐妹相恋,怀好甚笃,其后屡次来往合肥,数见于词篇。据今人夏承焘考证,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姜夔曾往合肥,旋即离去。这首词大约即为是时所作。南宋时合肥街巷两侧多半种柳,这首词通篇与柳树有关,正是合肥的特征。本篇为告别合肥情侣而作,全词描写长亭依依惜别的情景,上片写暮春景色和江边渡口景象,写合肥柳色浓深,柳絮飘飞殆尽的暮春景色,渲染愁情的纷乱无绪。下片写舟行离去和女子的叮嘱,抒写无尽的离愁。情笃意挚,深曲动人。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阅人”四句突发奇想,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引申出柳若有情柳亦老,翻出柳树无情正青春之意,埋怨阅尽人间离别的长亭柳树无情寡意,竟长得一片青春翠茂,借怨无情之柳的冷漠抒写有情之人的离愁,反衬有情人因离愁而憔悴之难堪。“谁得似长亭柳”几句,陈廷焯评这几句曰:“白石诸词,惟此数语最沉痛迫烈”(《白雨斋词话》)。
我喜欢自己作曲,开始时随意写下长短句,然后再调整,配以乐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桓温大司马曾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几句话我异常偏爱。当春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掩映在绿荫深处是处处人家。远处的兴岸迂回曲折,黄昏时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象那长亭边的柳树。柳树若是懂得人间的情意,它一定不会年年依旧青青。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我象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你在分别时也一再叮嘱让我早早归来,免得红花没人怜惜。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丝丝缕缕的愁绪。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 河月冷,恨谁诉 ? 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 排作、参差筝柱。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 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 天幕。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这首词是朱彝尊咏物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它题咏的是雁,说 得具体一点则是秋雁。全词字面,均扣住“雁”字来写:既有对群雁憩息时的静态描述,如“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又有对雁 阵飞行时的动态勾勒,如“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也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 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既有一般的白描手法,如“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还有曲折的典故运用,如“紫塞门孤,金河月冷” ……从而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大雁南飞的画图。而时当金秋,却是满眼的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 成不同的队形,在略作休息之后又疲倦地向南飞去,这里面充满着 苍凉悲凄的气氛。 然而,咏雁只是这首词的表层现象,作者的用意显然在于以雁 喻人,通过咏雁来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悲。如同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云云所反映的 那样,他由于抗清失败,生 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 内飘零四海,客游幕府,先后到过山西、山东、北京等 地。这种漫长的羁旅生 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 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 到厌倦,又感到惊恐,梦想着能够回到自己江南的家 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正 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 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 慨叹;而大雁尚能南飞,人 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有 “恨”也不知道向谁倾诉 ! 难怪乎这样一首秋雁词会充满着如此悲凉的气氛。 更有可说者。朱彝尊的身世之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清改朝换代。因此,这首词在叙述秋雁南飞的背景时,也特地点出了是 “北风吹度”。这里的“北风”,以及下文的“紫塞”、“金河”,事实上都象征着来自北方的满清贵族势力。而与此相反,下面“也只恋、 江南住”的“江南”,则自然象征着明朝故国。词的结拍“写不了相思”云云,脱胎于南宋词人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 得相思一点。”然而如今故国久已灭亡,连“相思”也“写不了”了,其感情显然更为沉痛。如果说这首词有更深层的寓意的话,那么就 在这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说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所谓“忠厚”,恐怕也就是由个人 进而想到家国吧。 纵观全词,它的主题思路由雁及人,又由人而推及故国沦亡的 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近远浅深逐层递进的多层面体。这既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又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增加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只是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需要细心辨析它写的究竟是景耶情耶,抑或人耶物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反正我不知道啊啊

文章TAG:朱彝尊  高阳  高阳台  阳台  朱彝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