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这是田黄印章吗

是,一克在十万左右。
什么印章这么猥琐

这是田黄印章吗

2,篆刻刀的尺寸都有哪些

一般0.6~1.0cm的比较好,规格大小和所刻印章风格有关,一般来说,刻细园朱文和黄牧甫一路的选用的刀要小一点,刻制汉印和吴仓硕一路的刀不妨大一点。但刀不宜过大过小,过大刻制不易,且容易影响到其他笔画,过小掌握不方便,且容易滑刀。

篆刻刀的尺寸都有哪些

3,请教关于书法篆刻残破的方法

篆刻一般有四法:章法、篆法、刀法、做印法。篆刻的残破就是“做印法”之一。黄牧甫篆刻从不用残破,是反对“做印”的代表;吴昌硕是“做印法”的代表,印章的残破表现了金石美,具有禅味。篆刻残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凿、敲。残破时要根据印章章法、字法等统一风格,达到金石残损意趣盎然的效果。

请教关于书法篆刻残破的方法

4,篆刻图章上的残缺是有意弄的吗

如果是篆刻一般都是刻意弄的,如果不是可以弄的话,那篆刻的人肯定会重新刻。有意的残缺是残缺美,很多章都会在边角故意做出这种效果。一般都会在折笔的地方处理残缺,这样有笔断意连之美。
肯定不是噻
你好!分情况,秦汉印应该是自然磕碰、腐蚀形成。明清印学兴盛,有些刻家模仿烂铜印,刻好后有意残破。当前也一样,为了避免呆板,可以有意为之。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古玺印有很多是自然残缺的。但,明清及现代有很多都是有意设计上去的,当然,这更是一种手法。黔山派黄牧甫的印就没有残缺,他不主张残缺,你可自行上网查下!

5,博取是什么意思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泛观,广泛的看;博取,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合起来应该是说,多看多听别人说的(或者前人说的),不如自己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博取 [bó qǔ] 详细释义:多方面吸取或广泛听取。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青莲 《擣衣曲》……皆脉络分明,句调婉畅,既自成家,然后博取。” 伧父 《清廷预备立宪·议会及政党》:“各省亦有博取舆论之所。” 苏晨 《落霞》:“他博取了 赵之谦 的清遒, 黄牧甫 的庄整, 吴昌硕 的朴厚,治印出入于 赵 、 黄 、 吴 之间,更有自己的发展与创进,卓然自成一家。”取信;换取。指用言行取得对方的信任、赞赏或同情等。《国语·吴语》:“夫 吴 ,良国也,能博取於诸侯。” 沈从文 《新与旧》:“人在马上显本事,便用长矛杀球,或回身射箭,百步穿杨,看本领如何,博取彩声和嘲笑。” 郭小川 《保卫我们的党》:“是的,党决不会以顺从博取资产阶级门徒的可耻赞赏。”

6,明清流派篆刻六师都是谁

1、程邃(1605—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野全道者、青溪,别号垢道人、江东布衣等,安徽歙县人。程邃博学多才,善书画、诗文和金石考据,尤精篆刻。他的篆刻能在清初低谷时期异军突起,另开新风。  2、董洵(1740—1812),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安徽山阴人。他的篆刻白文印师法秦汉,时而在一印中融会秦汉之特点,颇有新意,且见精神。朱文印厚重圆活,有封泥之趣。  3、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予藉,又号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人。他的作品以仿汉、拟古见长。朱文印以元朱文为宗,参入己意,娟秀静雅。所刻白文印得苍茫古趣之韵。他摹刻的汉印有两卷,即《四香堂摹印》。  4、胡唐(1759—1826),初名长庚,字子西,号翁,别署城东居士,安徽歙县人。篆刻得其舅父巴慰祖亲授。其印风与巴慰祖较近,白文印略工整简洁;朱文印则秀美有余,劲健不足。  5、王声(生卒年不详),字振声,一字寓恬,号于天,安徽新安人。篆刻与董洵、巴慰祖、胡唐齐名。由于“徽派”之间相互影响,其篆刻创造性不大,善用小涩刀,风格与董、巴、胡十分相近。  6、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丁敬是清印坛影响最大的篆刻家之一。他以创新意识强烈、面目众多、文字取材广泛、博览精取,创出了一条“离群”且标新立异的崭新道路,从此执起了“浙派”的大旗。宗其派而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他们八人因都是浙江钱塘人,历史上称为“西泠八家”。也有人称前四人为“西泠四家”,后四人为“西泠后四家”。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7,篆刻如何执刀

问对人了。我学篆刻好几年了。嗯...初学者篆刻刀选择“永字牌”的篆刻刀。合金钢,钨钢之类的。刀刃锋利。初学买一把就可以了,篆刻刀直径6厘米左右的都比较好用。还有篆刻刀不需要磨刀。如果不小心刀掉在地上,刀刃摔断了。那只能换一把了,所以用的时候要胆大心细。还有要小心不要刻到手指了。会比较痛。以后有不懂的都可以问我。。希望满意!祝学习进步!
篆刻要想刀法好,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三要点:1、要“准”,在用刀时仔细看准笔划的边线,不能马虎。2、要“狠”,用刀要像大力士举重一样,要有气魄,一气呵成,稳狠用力刻。3、要“匀”,刻印要和写字一样,要有起笔收笔,在行刀时力要用匀,一刀到底。在收笔(刀)时,要稳要慢,一则合乎收笔要求,二则避免失刀。二、六不要:1、“肥不臃肿”。2、“瘦不细弱”。3、“划不全破”,笔划若全破,便减弱了笔划的力量,甚至看不出笔划来。4、“不中途停刀”,每划要一刀到底,要大胆要肯定,不能中途停刀,这样会形成笔刀弯曲无力之病。5、“不随意修改”,刻印非不得已不修改,若随意修改,会造成做作无力之病。6、“不刮削重复”,不明篆刻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来写(刻),而是描画做作;再加胆小怕刻坏了的思想,结果刻法是刮削重复,这种刻法容易死板匠气,刻不出书法的意味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执刀有下面几种方法:  1、执笔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杆,无名指抵刀后。运刀方向是自右向左,或刀杆可略向右倾斜,以看清运刀变化。执笔式执刀法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但能敏锐细腻地处理细微之处。  2、捏拳式  是五指紧聚捏拳样将刀握于手中,全从腕肘之力运刀,运刀方向是自上而下,迎面向里,刀杆也略向后倾斜。一般说,捏拳式执刀法易发出,但对运刀细微变化较难体现。  3、掴刀式  用手紧握刀干,五指外裹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内刻,这叫做「全掴式」。  另一种是「低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握住刀干,大拇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磅礴的写意印,但不适于刻小印或是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方式执刀刻印。  4、拽刀式  与写字执笔方式相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自前方向内刻。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刻划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  这种方式适用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与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是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历代篆刻法采用这种执刀式的人最多,浙皖两派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用此执刀刻印。  5、推刀式  和执硬笔(原子笔、钢笔)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内的方式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横推,就叫做平推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画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很多,自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越来越多了。赵之谦刻印用直推法,黄牧甫刻印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一般来说,初学宜用执笔式执刀法,它将指力、腕力合用,能较易掌握控制线条的变化。也便于在摹印临刻时较细腻准确地表现线条效果。捏拳式虽容易发力运刀,但作为初学者暂还难以准确地掌握控制,印文线条的欺负转折的微妙变化也较难表达。待经过一段学习,学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不必拘于一法。总之,“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  左手持石。右手执刀,其相应的关系一般以石应刀,即右手执刀固定不变,左手持石不断地转动调换以就刀势,顺应中刻就的线条点划脉络清晰,气息呼应。反之,以刀顺石其刻线既零落,不规范,又缺乏衔接与连贯。因此,强调初学者要注意“转印以迎手”。《篆刻针度》说:“刀有顺逆,手但能顺锋切下,不可逆转,若欲逆时,须转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顺。若顺逆紊施,不分向背,是刀法多殊而阴阳乱关。”
1、冲刀法: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 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走运行的方式镌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现方法和要求。2、切刀法:运用切刀刻印,刀杆先偃后起。起刀时,刀杆与印面约构成四十度交角,先将刀角似正锋锲入,而后使劲旋动腕力将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为止。这种起刀谓之正入法,按上述起刀法起刀,先伏后起,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连续动作下,一个刀痕接一个痕地连缀而成笔画之一缘。在一起一伏之间,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后衔接得浑成自然,切忌矫揉造作。   切刀法一般用于大型石材,由于刀痕衔接明显,线条涩拙,给人大朴不工之感。切刀法线条浑厚有力,被浙派诸家广泛采用。
手法一个人习惯有多种,常用的两种——一种是和握铅笔钢笔差不多,只是拇、食、中指肚尽量贴近刻刀(位置相当于握笔),中指向下伸长抵近刀口,一方面为了稳定刻刀,另一方面为了抵住印石,也是为了稳定,另一种是满把握,刀头向下,就像孙悟空握筷子似的(这种握法适合在大型印章上刻大字),我用的是前一种(我是左撇子哈哈,右手写,左手刻),这些是我个人的理解,你自己刻的时候,怎么好使怎么来,目的是稳定、下刀灵活,没必要听那些书上写的。

文章TAG:黄牧甫  这是  田黄  黄印章  黄牧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