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金三品的历史背景

白金三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所谓白金三品是指: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三千;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像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

白金三品的历史背景

2,宋朝会不会有碎银出现碎银出现于何时

宋朝会有碎银出现,碎银出现于元朝之前银子在元朝才铸成元宝,之前都是碎银。目前考古学者挖掘出的最早的中国古代银质钱币,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最早出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质钱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的白金三品,材质为银锡合金,色纯白。白金三品分三种:重8两的圆形龙币(称为“白选”)、重6两的方形马币和重4两的椭圆形龟币,分别值四铢半两铜钱3000、500和300文。
出处:《琵琶记·拐儿绐误》所以,可能是明朝
会。银子在元朝才铸成元宝,之前都是碎银。目前考古学者挖掘出的最早的中国古代银质钱币,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最早出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质钱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的白金三品,材质为银锡合金,色纯白。白金三品分三种:重8两的圆形龙币(称为“白选”)、重6两的方形马币和重4两的椭圆形龟币,分别值四铢半两铜钱3000、500和300文。

宋朝会不会有碎银出现碎银出现于何时

3,秦国一升等于现在几升

约合200mL先秦古升也比今升小,战国时秦国一升约合今200毫升,楚国约合今225毫升;(注:丘光明《试论战国容量制度》战国时秦国一尺约合今23.2厘米;(注:参考《中国度量衡图集》。
“万金”可分为实指和虚指两种说法。虚指,就是很多金钱的意思,如“家产万金”就是说家里有很多钱,没有具体的数字,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实指有多重意思,战国时期已经有黄金,但计量单位为“镒”(旧24两)而非斤,用来赏赐也从不以“万斤”为单位,千镒(两万多两)已经不得了啦。目前比较可靠的说法,战国时“万金”的金一般指的是铜,一万斤铜在当时算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秦统一六国以后,以黄金为上币,赏赐黄金多的也就几十斤上百斤,千金万金基本上就又是铜啦。汉武帝时期,赏赐出征将士动辄几十万金,赏赐的其实就是铜,国家根本没有这么多黄金。当时的“白金三品”,实际上就是银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已经很名贵了。从目前考发现来看,古代王侯的墓中发掘出的黄金很少,也可以佐证当时黄金的稀缺。所以秦国的三万金指的就是三万两铜 也就是三千斤那样子

秦国一升等于现在几升

4,文言文里白金是不是指银子

以下回答引自《古代就有“白金”了吗?》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李建西http://www.csteelnews.com/special/602/606/201206/t20120611_66990.html西周金文中有“白金”一词, 指一种白色金属材料, 但具体指何种金属材料尚待深入探究。《说文》将银、鋈和镣都解释为“白金也”。镣的含义不明, 可另作讨论。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知识范围内只有银、锡两种白色金属,铅的颜色较暗, 不入白金之列, 结合考古证据,鋈其实是在青铜器上镀锡的工艺,释“鋈”之“白金”指锡。从字面上理解,白金只是白色金属的意思, 不是某种特定白色金属的专称。《说文》中“银,白金也”应理解为“银, 一种白色金属”。《史记》、《汉书》都记载汉武帝年间曾以银锡铸行白金三品,而出土实物证实其实是铅币 。白金作为白色金属材料之称,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献语境中的含义也不同。西周金文中的白金指锡(可能包括铅), 春秋时期文献中未见有白金之称, 战国秦汉时期可能多种白色金属材料都被称作白金。
《说文》称铅为青金,银为白金,又将锡解释为银铅之间也。《史记》、《汉书》都记载汉武帝年间曾以银锡铸行白金三品,而出土实物证实其实是铅币 。古代文言文中所指白金应该理解为白银,但白银是不是纯银不能确定,但确实作为货币使用。
《说文》称铅为青金,银为白金,又将锡解释为银铅之间也。《史记》、《汉书》都记载汉武帝年间曾以银锡铸行白金三品,而出土实物证实其实是铅币 。古代文言文中所指白金应该理解为白银,但白银是不是纯银不能确定,但确实作为货币使用。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白金」1.古指银子。亦指银合金的货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愚意不留房缗,更不敢议。有白金五十星,聊充讲下一茶之费。”《三国演义》第九回:“﹝皇甫嵩﹞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2. 清中叶以後,指银元,即银元宝或银番钱。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严感遇》:“一日米尽,友人遗白金一饼。”

5,古代为什么人们觉得金子银子值钱为什么不是别的呢古代货币是什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银、铜、铁、锡。因为产量太少,所以泛指货币概念。 其实我国从未使用过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我国古代黄金一般都是用做装饰或作为有价保值的贵重物品进行储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间。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  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就是金银铺。  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政府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白银在民国币制改革后就不再铸造发行,当然因为国民党货币贬值,实际上一直到建国后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因为金子银子密度大,质量重,所以放在口袋有沉甸甸的感觉,令人安心,再加上金子,银子比另外的常见金属都稀少,所以值钱,古钱币基本都是用铜做的,当然,金银元宝也很多
在地壳中,金子的含量其实是很多的,但是能弄到地面上的是很少的,所以造成了其价格很高,银子也是一样的;古代货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都是使用青铜为主要货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才开始统一的
最早之前古代用青铜代替货币。印刷被发明后面额较大的纸币作为流通钱币。古代探测并不发达所以金银较少也相对值钱许多
?对其他文明来说金银也很值钱,这说明对于珠宝的价值观念其实相通。世界各地的钱币还有所不同,像西班牙的金币、中国的银元就很著名。乾隆中期中国达到世界空前鼎盛,贸易垄断。当时中国拥有全世界90个percent以上的银子,这个局面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得到改善。?单讲中国的古代钱币,先是原始蛮族的贝壳一类,夏商时期改为青铜刀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造方孔铜钱,后来在明清多用银元和纸币
因为贵金属的属性相对稳定且较为稀少,这是能成为货币的基本条件之一。上古时期很多东西都被当作货币,例如贝壳等。

6,中国古代银币的介绍

国古代的银铸货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铸货币。20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铅饼的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式的银铸币。1974年在河北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掘出银质贝币 4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块银布币,其中空首布 1块,平首布17块,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铸货币。中国的银质货币分银两和银圆 2种。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秤量货币,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
中国古代的银铸货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铸货币。20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铅饼的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式的银铸币。1974年在河北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掘出银质贝币 4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块银布币,其中空首布 1块,平首布17块,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铸货币。中国的银质货币分银两和银圆 2种。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秤量货币,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汉代 汉代的银币,多在赏赐、租税、赎罪、珍藏,或与外国通商时使用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魏晋至隋代 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 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 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1956年陕西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1962年陕西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 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此外,宋代宫廷还铸造过许多金银钱,作为冥钱殉葬、赏赐馈赠及娶亲时的撒帐钱或洗儿钱等,湖南长沙出土的“庆元通宝”银钱及传世的“太平通宝”银钱均属此类。 金代 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铸造“承安宝货”银币,自一至十两分为 5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有法定计数银币的开始。金朝民间多以银论价,交易完全用银1981和1985年在黑龙江省先后发现了5枚金代“承安宝货”银锭,面值均为一两半,重59.3克,字迹、库部押记及形制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过正隆、大定、奉和年间的银锭。 元代 白银的货币作用日趋发展,不仅借贷、俸饷、爵赏、赐功、劳务报酬、大宗交易及税收用银,物价也以银来表示,甚至发行纸钞的准备金也用白银,以银为本位。这时期白银已经确立了它的货币地位,成为元代民间的通货之一。其形式仍以锭为主,呈扁平砝码状,大的五十两,上面多阴刻地名、监纳、库使、库副、提举司、秤子、银匠等名称。至元三年(1266)开始将银锭称为“元宝”。另外,元代还曾铸造过“大朝通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银钱及一种寺庙所造的供养钱等。 明代 英宗即位(1436)后,白银已体现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嘉靖时,用银就更为普遍,当时的田税、徭役、商税、盐税、关税和其他税收,都一律折银征收官俸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这时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明代银币的形式仍以银锭为主,最大的锭重五百两,一般元宝仍重五十两,还有各种小银锭和碎银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及地名。另外,明代还铸有大小不同的银钱,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及万历年间的各种“矿银”等。明代的各种大小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 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银两与制钱具有主辅关系。银两作为本位币的地位,到1933年废两改元时才被取消。清朝银币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各地银币也有自己的名称。大体可分为 4种:第 1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第 2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第 3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第 4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 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兼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始自行仿铸银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福建、台湾、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光绪八年(1882),吉林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广东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单位为圆。清代银圆面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 9成。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据统计,清末铸银圆总计达 2.8亿枚。

7,古代银币有多少种

中国古代银币中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铸货币。20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铅饼的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式的银铸币。1974年在河北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掘出银质贝币 4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块银布币,其中空首布 1块,平首布17块,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铸货币。中国的银质货币分银两和银圆 2种。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秤量货币,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中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汉代的银币,多在赏赐、租税、赎罪、珍藏,或与外国通商时使用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 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1956年陕西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1962年陕西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此外,宋代宫廷还铸造过许多金银钱,作为冥钱殉葬、赏赐馈赠及娶亲时的撒帐钱或洗儿钱等,湖南长沙出土的“庆元通宝”银钱及传世的“太平通宝”银钱均属此类。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铸造“承安宝货”银币,自一至十两分为 5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有法定计数银币的开始。金朝民间多以银论价,交易完全用银1981和1985年在黑龙江省先后发现了5枚金代“承安宝货”银锭,面值均为一两半,重59.3克,字迹、库部押记及形制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过正隆、大定、奉和年间的银锭。白银的货币作用日趋发展,不仅借贷、俸饷、爵赏、赐功、劳务报酬、大宗交易及税收用银,物价也以银来表示,甚至发行纸钞的准备金也用白银,以银为本位。这时期白银已经确立了它的货币地位,成为元代民间的通货之一。其形式仍以锭为主,呈扁平砝码状,大的五十两,上面多阴刻地名、监纳、库使、库副、提举司、秤子、银匠等名称。至元三年(1266)开始将银锭称为“元宝”。另外,元代还曾铸造过“大朝通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银钱及一种寺庙所造的供养钱等。英宗即位(1436)后,白银已体现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嘉靖时,用银就更为普遍,当时的田税、徭役、商税、盐税、关税和其他税收,都一律折银征收官俸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这时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明代银币的形式仍以银锭为主,最大的锭重五百两,一般元宝仍重五十两,还有各种小银锭和碎银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及地名。另外,明代还铸有大小不同的银钱,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及万历年间的各种“矿银”等。明代的各种大小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银两与制钱具有主辅关系。银两作为本位币的地位,到1933年废两改元时才被取消。清朝银币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各地银币也有自己的名称。大体可分为 4种:第 1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第 2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第 3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第 4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兼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始自行仿铸银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福建、台湾、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光绪八年(1882),吉林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广东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单位为圆。清代银圆面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 9成。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据统计,清末铸银圆总计达 2.8亿枚。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共分为以下共13种。  1、贝币又叫齿贝,由在热带海水中的咸水贝壳打磨穿孔而成。一般为乳白 色,大小轻重基本相同。贝币始于殷代,当时贝是一种贵重物品,贝币的使用经 夏商周三代,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币贝大致有六大种类:即货币、 拟枣贝、伶鼬榧螺、阿文绶贝、大小孔式贝化、背磨式贝化。  2、秦半两又叫两锱钱,秦始皇所铸,为当时全国惟一通行的钱币。秦半两 外圆内方,钱文高突,朴拙浑厚。  3、圜钱又叫圜金、圜法、环钱,为战国中期出现的铜质圆形货币。此币制 造简单,携带方便,比布币更为优越,圆形货币最终取代布币。圜钱币中部有圆 孔和方孔两种,圆形圆孔者,无郭;圆形方孔者,周缘有郭。其重量大致在 12 克左右。  4、六泉隶属西汉王莽货币中的极品,为收藏家们所重视。六泉为:小泉直 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今日壮泉和中泉存 世稀少,成套的价值连城。  5、五铢有西汉、东汉五铢之分,其中东汉五铢比较有名。此钱始铸于汉武 帝元狩五年,体圆孔方,外廓较窄,直径 2.5 厘米,重 3.4—3.5 克。五铢钱较 秦半两轻便精美。但在流通时间长,数量极多,因此不值钱。  6、布币流行战国时期,上面文较复杂,自一个字到四个字,有 100 多种。 早期的布币有用于装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圆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 等币种,但面文无雷同,所以无版别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极为独特,圆首,圆肩、 圆足,布首与两足又各有一孔,故称三孔布。而且面有文字多记赵国地名。稍后, 布币扩大到秦、周、晋、宋、鲁、燕等国。  7、金错刀亦称“错刀”。王莽于居摄二年所铸高面值仿古刀币。身形如刀, 环扣大钱,青铜所铸,刀身铸“平五千”三篆字,环郭用黄金镶错“一刀”二篆字, 表示一个金错刀可当五千钱用。  8、制钱,明清两代制造的铜钱。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制, 所以叫制钱。  9、元宝,最早使用“元宝”一词为唐肃中宗乾元元年。到了元代,元宝便以 银锭的形式开始流通,一般上面铸时间、地点银匠的姓名。  10、刀币是春秋时期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它通常由狭长弧形的刀身、 带裂沟的刀柄及柄端圆环三部分组成。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 和平首刀。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厚大精美,面文书体隽秀; 燕国的刀币,形制单薄,刀体较宽,背文复 杂,面文有一个“明”字,故称明刀;赵国的刀币,刀身直,刀首圆,今日多称其 为直刀和圆首刀,赝品极多。  11、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废五铢后所铸宫廷赏赐钱,重一两,我国币制 中的一两十钱制由此时起源。其面文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由唐初书法家欧阳洵 书写,字体端正有力。制作轮廓深峻,精美绝仑,十分珍贵。开元钱的出现宣告 了自秦开始流通了 800 多年的半两和五铢两种货币的终结,“通宝”一词从此被历 代王朝所沿用。  12、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 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 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南唐所铸“开元通宝”, 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 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13、招纳信定,有铜、银、金三币,南宋初年刘光世为招降纳叛所铸的凭 信钱。钱文旋读,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属流通货币,所以传世稀少。为世界珍币之一。

文章TAG:白金  白金三品  三品  历史  白金三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