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艺术与佛教的关系

个人认为,佛教的艺术是围绕着佛教弘扬而服务的。艺术只是佛教为了更好的弘扬开来的工具。

佛教艺术与佛教的关系

2,佛教艺术的功能

佛教的艺术是加深对佛教的理解,人的大脑的神经元与人认识的图形有非常的相似。宝宝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从图形开始(看图识字)还有就是让人快速入静及有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功能(信众)南无阿弥陀佛
个人认为,佛教的艺术是围绕着佛教弘扬而服务的。艺术只是佛教为了更好的弘扬开来的工具。

佛教艺术的功能

3,宗教艺术的发展和佛教装饰的手法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有一个与中国文化相互容合的过程,佛教最重要的是因果和般若。特别是在传入中国后广受士大夫欢迎的禅宗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禅宗六祖一个字不认识,但开悟后佛教所有经典几乎全部明白,这也是佛教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说的佛教装饰艺术不知道是不是建筑绘画方面的,寺庙建造佛像雕塑方面的资料《大藏经》当中有相关内容,可以在网上查看,绘画主要是以佛教的一些典故和佛菩萨像为主。
你去这里看看 http://www.ptswh.com普陀山佛教网,这里面应该有你想要的!阿弥陀佛……

宗教艺术的发展和佛教装饰的手法

4,论佛教文化与艺术的旅游价值

首先佛教承载数千年 历史文化悠久!是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流传至今在某种形式上已达到艺术之美 所以佛教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一种艺术 艺术包括: 佛雕 音像制品 佛教文化宣传 旅游行业 等。
分四段!第一段写佛教与旅游的概念!第二段写佛教的文化与艺术(文化包括文学,宗教,政治,文人思想,与传统道德的结合;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美术)!第三段写著名佛教旅游景点,结合实例专门论述(比如龙门石窟是佛教本土化与政治的结合,云冈石窟是印度风味较重,莫高窟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精神等等)!第四段就是概述观点,重申主题!
周二选修。。
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大了,很多佛教寺庙、山脉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你要写论文么 ?找本《旅游文化》做参考。

5,什么是佛教艺术

若纯粹就大小乘佛教艺术之特性而言,则小乘佛教艺术多指印度之初期艺术与锡兰等南传佛教诸国之艺术。如前所言,其艺术主体多以佛塔为中心,其时亦有部分佛像之制作,然佛像所呈现之风貌样态乃历史性之佛陀形象;与之相对者,为呈现多样化风貌之大乘佛教艺术,其佛像制作则以呈现理想化之佛菩萨诸尊等尊像崇拜之雕像、画像为主。又随大乘佛教各宗派思想之发展,而有净土宗艺术、法华经艺术、禅宗艺术、密教艺术等各具特色之宗派艺术产生。以密教艺术而言,最大特点在于其宗教仪礼与艺术密不可分之性质,如密教修法中之本尊像、诸尊图像等,实乃密教艺术最重要之主题。此类尊像多为印度教之诸神转变而来,入于密教后,复扩增其尊像种类,并变化其形像(如多面、多臂之异型尊像,与怒发忿颜、手持武器之忿怒像)。上记之外,密教随修法所需之曼荼罗而依准经典、仪轨之记载,描绘出各种曼荼罗图像,如两界曼荼罗、尊胜曼荼罗、北斗曼荼罗等,此类曼荼罗图像普遍流行于西藏、中国、日本。又各类密教修法之法器,如金刚杵、铃、幢、铎、铙钹、炉、宝珠、花鬘、真言符印、摩尼轮等,亦为密教艺术不可少之一环。要言之,密教艺术各种复杂变化之特色,使之于整体佛教艺术中占有重要之角色。

6,我国有关佛教的建筑与雕刻艺术有哪些

藏传佛教建筑著名的有西藏的布达拉宫,大召寺等有很多寺院,青海的塔尔寺,佑宁寺,却藏寺等也有很多,汉传佛教主要是少林寺,佛教雕刻艺术主要是佛象像雕塑和唐卡艺术,内容都是与佛学有关的,在西部地区多,尤其西藏,是中国的藏传佛教圣地
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1、早期王朝时代;2、贵霜王朝时代;3、笈多王朝时代。早期王朝时代特点是表现得最多的是佛传和本生,温和平静,富于亲切温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贵霜王朝时代特点是既具有印度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笈多王朝时代特点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肃穆静雅,富于超然的理想美。
佛像雕刻约出现於西元一世纪后半(但是犍陀罗与中印度的摩菟罗几乎同时有佛像雕刻兴起),此时正当贵霜王朝前期。之后,到了第二世纪,雕刻才逐渐盛行。佛陀像首先出现於佛传图中,在中印度的巴尔胡特及鹿野苑等也可以看到,以佛传图和本生故事等浮雕来庄严佛塔等佛教建筑。但是其中,佛陀并没有形体,也不绘出像貌。之后在犍陀罗,才逐渐以人类的形像来描绘佛陀。不过一般认为,一开始,担任主角的释尊没有被突显得特别大,后来才逐渐只将佛陀的形像加大,最后从佛陀图中演变成单独制作佛陀像。《印度佛教史》日.平川彰

7,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是什么风格呀

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最初都从印度传来。从印度现存佛教遗迹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鲁特、桑奇都无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迹,以表示佛的所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有雕刻的佛像与佛足迹,两者同时存在。到第四期的阿旃陀、犍陀罗只有佛像而无佛足迹,并刻有佛传。犍陀罗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按健陀罗本梵语,其义为香,故或译为香遍国在西元前三世纪,到西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曾盛行于此国;阿育王派遣布教师 犍陀罗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健陀罗佛教艺术,也就是特指该段时间该地区形成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门作品的特点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覆盖着肉暮,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宝增在脑后结为四根,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随着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绘画等佛教艺术也因而发达,佛像多以泥土、漆灰为原料,佛画以壁画为主,样式则多为融合希腊、罗马、波斯、大夏、印度等风格的犍陀罗艺术,此外还有回纥式、喇嘛式等。七世纪以后,中国美术色彩渐浓,遗物多见于吐鲁番一带。至于取材范围,佛像主要有佛陀及观音、文殊等菩萨,绘画以《贤愚经》、《六度集经》的故事为对象。
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於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大夏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最初佛像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1世纪中叶﹐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当地流行的希腊风格表现﹐仅佛头部雕有光轮以显示其神圣。其後表现佛从诞生﹑布道说法到涅盘的浮雕渐多﹐并有圆雕佛像出现。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於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桑奇大塔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风格於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见桑奇大塔)作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   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5世纪时﹐犍陀罗本部因贵霜帝国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7世纪﹐此即後期犍陀罗艺术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称巴米扬艺术。主要代表有巴米扬佛教遗迹﹑哈达佛寺遗址﹑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这个艺术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佛像脸形趋圆﹐衣衫变薄﹐以灰泥表现衣褶﹐并将印度的石窟建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对中国新疆﹑敦煌﹑云冈的佛教艺术有重大影响。另外犍陀罗式佛塔也经中亚传入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文章TAG:佛教  佛教艺术  艺术  关系  佛教艺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