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选自云林石谱的鱼龙石的译文

潭州湘乡县(今湖南湘乡)的山顶,有石头躺在土里。凡是地上有好几尺深的地穴,看到青石就揭开,青石叫做盖石。从青石以下,微青或灰白色的石头都层层揭掉,两边的石面会有鱼的形状,像锹鬣(一种鼠类),全都向用黑墨描绘出来的。这时地穴有两三丈深,又能看到青石,叫做载鱼石。再往下就是沙土。选择几块石头,游泳的时候带着它们。有的石头斑纹集中的地方,完全就像水草。百十块石头中,只有一两块好看的。大盖石中两面就像鱼龙的形状,侧面很不规整,蜿蜒起伏。鳞、鬣、托、甲都有,非常奇异,读书人经常仿造它,用生漆点缀石头形成。只要刮下一块用火烧,真品有鱼腥气,就能辨别哪个是真的。又陇西有个地方叫做鱼龙,挖地取石,打破石头,也大多有鱼的形状,和湘乡所产的没有什么不同,难道都是古时的沼泽?鱼生活在这里。因为被填埋的时间长了,土凝结成石头而形成。杜甫的诗篇有《水乐鱼龙夜》,《山空鸟鼠》,《正陇西》等。

谁知道选自云林石谱的鱼龙石的译文

2,石谱的作者是谁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
明代:林有麟 清代:周棠 宋代:杜绾
有《渔阳公石谱》,《宣和石谱》,杜绾的《云林石谱》,(明)林有麟 著的《素园石谱》等。 《素园石谱》共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类),计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画,被公认为是迄今傅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作者自云“检阅古今图籍”,凡“奇峰怪石有会于心者,軏写其形,题咏缀后”。而书中所录,基本限于“小巧足供娱玩》者。 《云林石谱》作于宋代,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惟录绾书”,其馀石谱“悉削而不载”,足见其权威。故剖析该书的赏石观,既益于承前,更泽于启後。   《云林石谱》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平生好石,乃时风所薰。宋代重文轻武,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众,同时赏石趋于细腻、含蓄、超脱。在此背景下的《云林石谱》,提炼总结,含蕴挥发,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
石谱 作者: [清]周棠

石谱的作者是谁

3,求文言翻译云林石谱序

娲炼:女娲炼石补天。叶公之好龙:叶公好龙。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支遁之好马:东晋僧人之遁爱马。事迹自己查吧。卫懿公之好鹤,卫懿公,名赤,卫惠公之子,卫康叔十代孙,卫都朝歌人。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大养鹤。其鹤如官有品位俸禄。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王大令之好鹅:王羲之爱鹅。很普通的故事,自己百度吧。齐王之好竿:就是“滥竽充数”里的齐王。阮籍之好“缎”:竹林七贤的阮籍。是“缎”,不是“锻”。陆羽:《茶经》作者。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说是酒的发明者,后作酒的代称。戴凯:晋代戴凯著《竹经》。苏太古:著有《礼书叙例》一卷。事迹不知。大抵极珍文房四宝。欧阳永叔之于牡丹: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蔡君谟之于荔枝:蔡襄,有《荔枝谱》。翻译好长……先提供典故吧……
《云林石谱》作于宋代,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惟录绾书”,其馀石谱“悉削而不载”,足见其权威。故剖析该书的赏石观,既益于承前,更泽于启后。 《云林石谱》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平生好石,乃时风所薰。宋代重文轻武,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众,同时赏石趋于细腻、含蓄、超脱。在此背景下的《云林石谱》,提炼总结,含蕴挥发,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 该书首先将石形具有“瘦、漏、透、皱”时代特点的石种置于上篇展示。四大名石被排于前十一位之内,即或它石亦属同类。杜绾诠释“瘦、漏、透、皱”未见完整引用者。以其所见,一种用“嵌空奇巧”或“玲珑”代之,一种则寓其意。所谓漏、透者,“透空、通透、宛转相通、嵌空穿眼”也;皱者,“嶙峻,石理笼络隐起,石理扣之隐手”也;瘦者,石形玲珑奇巧而非浑圆一体,自然为瘦也。 其次是从上篇末开始,大篇幅介绍以质地、色彩纹理见长的奇石,反映了挑战传统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赏石观。论质地,宋人重坚硬、细腻、透明或半透明之石如莱石“透明斑剥”。论色彩,以华贵、对比明显,颜色丰富者为佳,如修口石“五色斑斓”。论纹理,以成物像者为佳,如玛瑙石“纹理旋绕如刷丝,间有人物为兽云气之状。” 其三,科学赏石观已见端倪,即运用已掌握的地质学知识,对鱼类和植物化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寻。文载鱼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无异。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欤。”松化石“顷因马自然先生在山,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 ,仆地悉皆断截。” 至于翻译,真的还是没找到,对不起,我也没办法,Sorry。。。。。。
那座山完全由石头构成,(临河的)石壁高高挺拔、仿佛有千仞那么高。站在石壁上往下看,会感到头晕目眩。百度嫌我字数不够

求文言翻译云林石谱序

4,灵璧渔沟的磬石介绍一下吗

灵璧石出自于安徽灵璧县。又称磬石(八音石),产于该县渔沟镇磬石山北麓平畴间。现在,产于灵璧和附近区域的都称为灵璧石。   灵璧自古出奇石,唐朝时,即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灵璧观赏石分黑、白、红、灰四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其中以黑色最具特色。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其形或似仙山名岳,或似珍禽异兽,或似名媛诗仙。被国内外石艺界誉为"天下第一石"。   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观赏石,又称“奇石”、“巧石”、“石玩”、“欣赏石”等,大都形状奇特,色泽艳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经过采集、修整或略作加工后,尚可成为一种特殊的天然艺术品。   其种类有自然景观观赏石,即巨型的天然奇石,只可观览,无法收藏;   园林庭院观赏石,可群体也可单独置放;   室内观赏石,一般为中小型,陈列于房厅的几案台桌上。   观赏石应具有形奇、纹妙、色美、质精的特点,有些观赏石还讲究“瘦、绉、透、漏”四形,或“清、奇、古、丑、朴、拙、顽、怪”等。归结起来是取其自然美。中国石文化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汉唐以来已被较多注意,不少文人墨客以赏石、藏石、论石为乐。至近代更为发展。   所谓灵壁石,又名磬石,产于安徽灵壁县浮磐山。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贡品了。它漆黑如墨,也有灰黑、浅灰、赭绿等色。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更奇的是击之灵壁石做的磐。“灵壁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这是一首宋代人赞美灵壁石的诗。灵壁石之美为古今名人喜爱,至今仍是藏石爱好者搜集的对象。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壁。   灵璧石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是无论大小,天然成型,千姿万态,并具备了“皱、瘦、漏、透”诸要件,意境悠远;   二是灵璧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沟壑交错,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纹理十分丰富,韵味十足。   三是色泽以黑、褐黄、灰为主,间有白色、暗红、五彩、黑质白章……不仅多姿而且多彩。   四是“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扣,都可发出琤琮之声,余韵悠长。
灵璧石“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扣,都可发出琤琮之声,余韵悠长,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含有金属元素较多,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5,如何辩识灵璧石真伪

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观赏价值极高,古今论石专著中已有有定论。灵璧石名贵之处在于诸美皆备,既有瘦、皱、漏、透,又有伛、黑、悬、响,也有形、质、色、光,还有奇、巧、殊、绝。有关灵璧石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不再赞述,仅侧重于其真伪辩识问题,并提出对此所研究的点滴体会,供灵璧石学研究者参考。 古人对灵璧石的研究从形、质、色、声等方面入手,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灵璧真伪辩识的特征。 《云林石谱》评述灵璧石“石理嶙峻”、“青润而坚”、“扣之铿然有声”。《长物志》中灵璧石“色如漆,间有白文如玉”,“扣之声如玉 ”,“以利刃刮之略不动”,而“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此书对灵璧石与太湖石的不同之处作为比较,“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刃刮之则成屑”。《金玉锁碎》中把灵璧石与英石进行了比较。“其实英石无声,有声者灵璧石也”等。 应当指出,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古人提出的灵璧石品评及辩识真伪的理论,仅仅局限于客观上的描述。从岩石学角度来说,灵璧石是一各碳酸盐类岩,类似于这类的岩石很多,象江苏太湖石、安徽巢湖石、无为石、山东临朐石,在这些“石家族”中不难找出“扣之声如玉”、“色如漆”之类的奇石精品,例如,据《古矿录》、《姑苏志》等古籍记载,上乘太湖石“形嵌之,性湿润,扣之铿然”。《云林石谱》记述安徽无为石“石色稍黑而润,多作群山势,扣之有声”。 作者收藏的碳酸盐岩(石灰岩)类造型石中,类似黑色且有声者有之。可见,如何辩别其真伪,利用上述理论就难以解决问题。 鉴于此,作者选择灵璧石与普能石类岩进行岩石学特征对比研究,谋略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别、辩识。研究结果表明,灵璧石是一种致密细粒石灰岩,其颗粒大小(粒径)为0.01-0.018毫米,近似等粒。矿物成份主要是方解石(>95%),还有少量的白云石(
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观赏价值极高,古今论石专著中已有有定论。灵璧石名贵之处在于诸美皆备,既有瘦、皱、漏、透,又有伛、黑、悬、响,也有形、质、色、光,还有奇、巧、殊、绝。有关灵璧石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不再赞述,仅侧重于其真伪辩识问题,并提出对此所研究的点滴体会,供灵璧石学研究者参考。 古人对灵璧石的研究从形、质、色、声等方面入手,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灵璧真伪辩识的特征。 《云林石谱》评述灵璧石“石理嶙峻”、“青润而坚”、“扣之铿然有声”。《长物志》中灵璧石“色如漆,间有白文如玉”,“扣之声如玉 ”,“以利刃刮之略不动”,而“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此书对灵璧石与太湖石的不同之处作为比较,“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刃刮之则成屑”。《金玉锁碎》中把灵璧石与英石进行了比较。“其实英石无声,有声者灵璧石也”等。 应当指出,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古人提出的灵璧石品评及辩识真伪的理论,仅仅局限于客观上的描述。从岩石学角度来说,灵璧石是一各碳酸盐类岩,类似于这类的岩石很多,象江苏太湖石、安徽巢湖石、无为石、山东临朐石,在这些“石家族”中不难找出“扣之声如玉”、“色如漆”之类的奇石精品,例如,据《古矿录》、《姑苏志》等古籍记载,上乘太湖石“形嵌之,性湿润,扣之铿然”。《云林石谱》记述安徽无为石“石色稍黑而润,多作群山势,扣之有声”。 作者收藏的碳酸盐岩(石灰岩)类造型石中,类似黑色且有声者有之。可见,如何辩别其真伪,利用上述理论就难以解决问题。 鉴于此,作者选择灵璧石与普能石类岩进行岩石学特征对比研究,谋略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别、辩识。研究结果表明,灵璧石是一种致密细粒石灰岩,其颗粒大小(粒径)为0.01-0.018毫米,近似等粒。矿物成份主要是方解石(>95%),还有少量的白云石(

6,昆石的详细资料

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昆石开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  昆石,又称昆山石,因产于江苏昆山的玉峰山而得名。系石英脉在晶洞中长成的晶簇体,呈网脉状,晶莹洁白,剔透玲珑,少见大材。昆石有10多个种类,分别按其形态特征命名为鸡骨峰、杨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昆石毛坯外部有红山泥包裹,须除去酸碱,从开采到加工成品需要一段时日。  昆山石的开采历史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已有介绍。首先将山洞中的白云岩毛坯采下后,先在太阳光下曝晒五、六天,使其粘附在外表的红泥发硬剥落,再用碱水反复冲刷,并仔细剔除石孔内的泥屑石粒;然后,用一定浓度的草酸洗去石上的黄渍,并晒干。这样,在阳光照耀下,昆山石便成为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观赏精品了。  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开采历史已逾千年。其色雪白,给人以纯洁的美感,又因产出极少,自宋代以来历来被视为供石中的上品。  在马鞍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着的是目前最大的两座昆石,东亭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逸。
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昆石从园圃中作为构造假山材料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也许有人认为这一说法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缺乏依据。 十多年前笔者同样认为,昆山县志上对昆石历史的记录,除了古人留下的咏石诗外,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咏石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玩石、赏石、求石的情景,但它毕竟是文人即兴留下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纪实笔记,不能全面地反映昆石文化历史的面貌。 也许是巧合,笔者十多年前迷上了古陶瓷片收藏,利用空余时间,跑遍了玉山境内各个工地,收集陶瓷残片,有时笔者在四五米深的沟道里常常一身泥浆,一身汗水,忘了吃饭。确实,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不同土层里深埋着从远古良诸时期到解放初期的各种各样的陶瓷残片。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每一片陶瓷片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片片残片可以组合成一本无字的史书。它能告诉我们历史上不同时期这里的文化、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 历经十多个春秋,我跑遍了玉山地区每一个旮旯,在土层中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遗留下来的多达十六处形态各异的昆石。一经冲洗,昆石上明显可以看到先人留下的人工斫凿的痕迹。这些大小不一的昆石基本上是卧石,它是南北朝时期水石盆景石的遗存。如果说证据,那就是一片片南北朝时期不起眼、默默无声地与昆石长期被埋在一起的陶瓷残片。历史上有些事是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比如,六十年前,昆山历史上还没有一言半语提到过昆山有良诸文化的遗存,六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在展馆中看到良诸时期先人留下的东方文明。 笔者认为,在研究昆石文化时,仅仅靠历史上留下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昆石的历史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有的有文字记载,有的只能建筑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的发掘、判断,使悠远岁月中扑朔迷离的传说得到证实。只有辛勤付出,才能有更大收获。
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昆石开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  昆石,又称昆山石,因产于江苏昆山的玉峰山而得名。系石英脉在晶洞中长成的晶簇体,呈网脉状,晶莹洁白,剔透玲珑,少见大材。昆石有10多个种类,分别按其形态特征命名为鸡骨峰、杨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昆石毛坯外部有红山泥包裹,须除去酸碱,从开采到加工成品需要一段时日。  昆山石的开采历史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已有介绍。首先将山洞中的白云岩毛坯采下后,先在太阳光下曝晒五、六天,使其粘附在外表的红泥发硬剥落,再用碱水反复冲刷,并仔细剔除石孔内的泥屑石粒;然后,用一定浓度的草酸洗去石上的黄渍,并晒干。这样,在阳光照耀下,昆山石便成为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观赏精品了。  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开采历史已逾千年。其色雪白,给人以纯洁的美感,又因产出极少,自宋代以来历来被视为供石中的上品。  在马鞍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着的是目前最大的两座昆石,东亭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

7,问灵壁石的发展历史

灵璧石乃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一百多种奇石之首,历代名人雅士、帝王将相、达官富商收藏赏玩,名声斐然,赞誉有加。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灵璧”使得物与地同名,石与璧并驾,可以想见人们对灵璧石何等珍爱了。灵璧县东北部绵延十几座山脉中都产有灵璧石,其中又以磬云山之灵璧石最为著名。远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时重要的乐器——磬,因此又被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比编钟早了1000多年。此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且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为灵璧石中之珍品。“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灵璧石不但石质坚贞、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其形更美,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类精灵,世上万物,无不包罗。均是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自汉代开始,灵璧奇石逐渐被用为园林造景、假山叠石、厅堂摆放、几案摆设和把玩。至盛唐、大宋时,灵璧石已显露其锋芒。灵璧石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杜绾等人颂扬,名声愈噪,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直到宋徽宗修筑“艮岳(万寿山)”,搜尽天下异花奇石,利用皇权征调灵璧石,所谓历史上“花石纲”是也,达到高潮。北宋灭亡,宋徽宗被虏去坐井观天,民不聊生,生存是第一需要,包括灵璧石在内的收藏冷落了下来,此后少有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王守谦称:“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万历己酉年(1609),御史张鸿元去灵璧觅石,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开始了又一轮挖取灵璧石的热潮,贩石者接踵而至,灵璧石的第二个春天来临了。乾隆下江南,亲笔御题了“天下第一石”。此后,清末民国时,国之不国,连年战乱,包括灵璧石在内的其它奇石、古董的收藏都冷寂了。第三次采掘热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随着奇石热兴起,海内外来灵璧求石者日盛,古老的灵璧石也复苏了,“灵璧石热”导致日夕奔走于山间觅石之人如蚁。有识之士呼吁:灵璧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建议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禁止滥采乱挖和盲目流失,尽快建立“灵璧石藏馆”,收集与保护灵璧石精品,这才有了一定的控制。 灵壁石以奇而闻名于天下,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生成形态各异的灵壁石。《尚书·禹贡》中有“泗滨浮磬”的记载。唐宋时期,更是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都纷纷加入到灵壁石的赏石者中来。灵壁石作为客体凝聚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关于灵璧石,以下几说可见一斑: 就磬石来说,有一典故:《华原磬》写的是用陕西华原之青石制作石质乐器——磬。古人认为磬发出的音乐对人有教育作用,不可等闲视之。白居易和其好友元稹认为,应用古泗滨磬而不能用华原磬。原因是古泗滨磬发“清声”为“雅”乐,华原磬发“浊声”为“郑音”。“清”声为“正”声,使人向上;浊声为“邪”声,以邪诱人,必然国亡民穷。元稹说:“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正声不屈古调高,钟律参差管弦病”、“华原石软易追琢,高下随人无雅郑”、“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横。霓裳才彻胡骑来,云门未得蒙亲定。”白居易赞同元稹的观点,作《华原磬歌》曰:“华原磬与泗滨磬,清浊两声谁得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他们讽刺的是用“浊音”、“邪”声去毒化人们心灵的“浊声误国”的那些心术不正的奸人,同时也道出了泗滨磬石的美妙。由于磬石玉质金声,清润悦耳,世间罕有,引起了历代诗人的瞩目,并为灵璧磐石引吭高歌。宋代诗人方岩曾写了一首长诗《灵璧磬石歌》,开头就赞美“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明清以来,灵璧制磬发展了多种多样的镂空雕花磬,可以用来挂在宫阙、寺院等高大建筑物上作装饰,或作客厅、书斋的摆设,以寓“吉庆有余”。 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水以磨墨,既可做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古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乃是南唐后主李煜钟爱之物,直径一尺多,前后有几十个如指头般大小的峰峦,上有一小方坛,上面有二寸见方的砚台,米芾在《砚山》诗序中写道:“谁谓其小,可置笔砚……”这尊供石,后来米芾用它换了镇江甘露寺下沿江的一处宅基,筑成“海岳庵”。这可算一段佳话。米芾念念思之,并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石痴”米芾和灵璧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史籍曾记载 “元章守涟水,地近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第,加一美名,入玩,则终日不出。是时,杨次公为宪使,因往涟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邑付公,那得终日弄石,不省录郡事。米趋前,乃措笏由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宛转反复以示杨曰:如是安得不爱?杨不顾,乃纳入袖;又出一石,叠嶂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顾杨曰: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余亦爱也。即就手攫得之,径登车去。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竟不复得。” 杜绾《云林石谱》云:宿州灵壁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扣之,铿然有声。……或成物象,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亦有窒塞,及质偏朴。若欲成云气、日月、佛像及状四时之景……峰峦岩窦,嵌空俱美…… 宋皇室后裔赵希鹄言:“灵壁石在山谷中掘之,色如漆、白纹如玉……佳者如菡萏,如卧牛,如蟠螭,扣之声音清越如金玉……。” 清·谷应泰《博物要览》称:灵壁石为灵皇石,产灵璧县磬云山。……或成物像,峰峦巉岩透空,优于诸石,大者可饰园林,小者可为文房研山……

文章TAG:云林石谱  谁知道  知道  选自  云林石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