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黄丕烈古书题跋的著作有哪几部

(一)《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六卷(二)《士礼居居藏书题跋记续》二卷(三)《士礼居藏书题跋再续记》二卷(四)《荛圃藏书题识》十卷《荛圃刻书题识》一卷(五)《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编》(六)《士礼居藏书题跋补录》(七)《荛圃藏书题识续录》四卷《再续录》一卷
黄丕烈亲手编订的藏书目录《求古居宋本书目》、《百宋一廛赋注》、《百宋一廛书录》等。 以下不是他亲自撰写(一)《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六卷。光绪十年潘祖荫编。(二)《士礼居居藏书题跋记续》二卷。缪荃孙编。(三)《士礼居藏书题跋再续记》二卷。缪荃孙编。(四)《荛圃藏书题识》十卷《荛圃刻书题识》一卷

黄丕烈古书题跋的著作有哪几部

2,战国策那个版本的内容齐全不是短小精炼版的

  战国策本来就是记载战国时候的策士们的事迹的一本书,一般篇幅都不会特长  《战国策》的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县)姚宏校注此书,态度谨严,忠于原作,书成于绍兴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此本在清代经黄丕烈影写复刻,收入《士礼居丛书》,流传极广,今通称姚本,其中包括东汉高诱的残注和姚宏的续注。和姚宏同时,缙云(今浙江缙云)鲍彪也为《战国策》作注。鲍氏改动原文,重新编次,受到后世许多人的讥评。元代吴师道撰《战国策》注,对鲍注订误补缺,释疑解滞,甚便读者。《四部丛刊》初编曾把吴书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传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称鲍吴本。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  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上海古籍的四家汇注本是将《战国策》现存的两个版本系统合并而成。即:姚宏33卷系统(有高诱注和姚宏的补注,以清代黄丕烈士礼居仿宋本最好);吴师道10卷系统,这个系统是鲍彪认为高注残缺,故删除高注,自己重新做注,合并为10卷,到了元代,吴师道再做“补正”,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最佳。[四家汇注本就是用士礼居本和《四部丛刊》本做工作本的。

战国策那个版本的内容齐全不是短小精炼版的

3,四大晚清藏书楼位于山东聊城的是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四家,首推铁琴铜剑楼,是清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久。诗云:“琴剑飘零百百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峥嵘一阁留天壤,文献东南此大宗。”诗中所提是晚清南北四大藏书楼,即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南瞿),山东聊城海源阁(北杨),浙江湖州陆氏百百宋楼,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 海源阁,海源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历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约4000余种、22万余卷。珍本书主要得之于黄丕烈等藏书家,很多是孤本秘籍。故与其现存的藏书书目有《楹书隅录》及《续编》、《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四大晚清藏书楼位于山东聊城的是

4,小畜集的简介

诗文集。北宋王禹偁著。3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集30卷,另有《外集》20卷、《承明集》10卷、《奏议集》3卷、《后集诗》3卷等30卷本。为禹偁在知黄州任上手自编定,集内诗文分类系年,且不收谏疏类文字,盖出于避祸之计。“名小畜,盖取《易》之懿文德而欲己之集大成也”(苏颂《小畜外集序》)。咸平三年(1000)禹偁自序称文集编成即将命名,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小畜》之象曰:“小畜,君子以懿文德。”盖其位不能行道,而文可以饰身,故以是名之。绍兴十七年(1147),知黄州沈虞卿因北宋本久佚,遂于郡斋再刻此集,黄州本遂为各本之祖。是集以宋刻钞补本为最善,今藏国家图书馆,此本乃黄丕烈于道光元年(1821)购得,宋刻占三分之一,馀者钞补出吕无党之手,亦源于宋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即据此影印,为通行善本。又有赵熟典刊本,刊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今藏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即据以著录,又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30卷本之外还有《小畜外集》20卷传世。是集南宋初(或云北宋)有刻本,今仅存第七至第十三卷残帙,乃陆心源皕宋楼旧物,后归日本静嘉堂文库。是集国内惟有钞本,皆由残宋本出。《四库全书》著录纪昀家藏本,又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小畜集》之后。《四部丛刊初编》本收入丁丙影写之残宋本(今藏南京图书馆)。禹偁诗文散佚甚多,今传世仅此二集,《全宋诗》辑得佚诗30余首,《全宋文》辑得遗文30余篇(包括残篇),弥足珍贵。 --《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一作《王黄州小畜集》。诗文集。北宋王禹偁(954—1001)撰。三十卷,外集七卷。禹偁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进士,曾官右拾遗、翰林学士,后贬知黄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作《三黜赋》以言志。是集正编三十卷为自编,以《易》筮之,得乾“小畜”,故名。《外集》原十三卷,为其曾孙王汾所辑,南宋绍兴十七年沈虞卿曾刊之黄州,有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外集》原十三卷,今仅残存七卷,清乾隆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校补,凡诗四十四首,杂文八篇,议论五篇,传三篇,箴、赞、项九篇,代拟二十篇,序文十二篇,凡诗四十四首,文五十七篇。禹偁首倡诗学杜甫、白居易,文宗韩愈,柳宗元,为宋初文学革新开创者之一。作诗古雅简淡,其文朴实无华,奏疏史称“议论皆英伟可观”,应制之文也“宏丽典赡”,散文各作如《黄岗竹楼记》,寄寓谪居之情怀,《唐河店妪传》抒爱国忧民之热忱,至今传习不绝。有《四库全书》本 另有《四部丛刊》本,附《札记》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附《遗文》一卷。清陆心源有《王黄州小畜集校》二卷,可参用。 --《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别集名。北宋王禹偁撰。30卷。……除此集外,王禹偁又有《小畜外集》13卷,但今所存仅七至十三卷,收诗44首、杂文8篇、议论5篇、传3篇、箴、赞、颂9篇、“代拟”20篇、序12篇。《小畜集》附《外集》的主要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此外清人劳格、孙星华又辑有《拾遗》1卷,近人张元济又撰有《小畜集札记》1卷。 --《辞赋大辞典》 王禹偁为诗推崇杜甫、白居易,集中不少诗描写了宋初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农民和士卒的苦难,如《感流亡》、《畲田词》、《战场南》等。他的写景抒情之作也颇有特色,往往笔触清丽,意境悠远。《小畜集》是王禹偁在去世半年前自己编定的诗文集,共三十卷。编定後,以《周易》占卜得「乾之小畜」,亦即由〈乾卦〉变为〈小畜卦〉(小有所畜而不能大,不足以兼济)。根据卦象之义,〈乾〉为「君子以自强不息」,〈小畜〉为:「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所以禹偁自己的解释是「位不得行道,文可以饰身也」,隐约有「无法藉立功不朽,仅能藉立言不朽」的感觉。其中《泛吴松江》 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八单元“每周一诗”(P145)。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体现了作者怎么的词风南宋时谁又继承并发展了这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的辛弃疾又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词风,豪放派第一曼妙婉约派词派,如苏轼词前的目的是相对的,内容题材是太有限了,基本上局限在花前月下,他们的爱情像第二语言,基本上都是那种单调的描述.当时,的字“诗剩余诗歌阎志大雅之堂,只是平庸的字”绝招“写一些不能得到一个桌面或不雅内容和思路.苏轼的开拓字方面的生活都成词,而且还含有丰富的字言字,被称为“以诗”,这个词的话,可以用在诗中,这个词可以使用.苏轼成为豪放派开山祖师.二,一个字,不是因为风格是豪放派句子语言大胆,不是因为风格是婉约派,不能不羁的语言.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它是的气氛,“苏轼唐高度降低.换句话说,词风之间的区别,而不是与作者,也不是用几句话. 三,的“的故事 - 赤壁怀古”之一,了这个主题是怀旧的,是了一个大胆的的的一个派别,整个单词向下读取从的开幕“河”,的境界的大的,大胆的的极其和然后就开始原因,但今天怀旧的叹息,发人深省. “人力的梦想”的刚刚收到的的笔叹了口气中,可以不会被说了来算曼妙的的是,:“一个一瓶的河流还酹月,不是很不羁的的办呢?只供参考之唯一的的更大胆和优美的的的的的理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⑵大江:指长江。⑶淘:冲洗,冲刷。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⑺雪:比喻浪花。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6,春分 七绝苏醒的作者是谁

《春分 七绝·苏醒》的作者是南唐徐铉。春分七绝·苏醒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徐铉(916年—991年),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父徐延休,官江都少尹,遂家其地,故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这首诗描写春分时节春雨洋洋洒洒,万物复苏的景象。而春分过后的清明时节,也将在外的亲人纷纷招回来。这个时令在北国有点偏晚,气候的回暖也慢于南方,却不知道这个时候南方早已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舒,春暖花开的季节。
作者是宋代徐铉。一、全诗: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二、译文:春分时节落雨飘洒雨声细微,杨柳岸斜风轻拂带回远方的客人。这个时节北方要来的晚一些,却不知此时的南方已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了。三、春分的古诗:1、癸丑春分后雪苏轼(宋)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2、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武元衡(唐)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春分 七绝·苏醒》的作者是南唐徐铉。春分 七绝·苏醒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1. 《春分 七绝·苏醒》的作者是南唐徐铉。2.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3.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另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等。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九十余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入《稽神录》。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春分 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蝶恋花 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馀韵归何处。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 画堂春 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踏莎行 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网络原创 作者查不到 春分雨脚落声微, 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 可知早有绿腰肥。

7,论述题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一、古藉简介 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误解: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文章TAG:黄丕烈  古书  题跋  著作  黄丕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