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以春为题的画

惠崇春江晚景图

以春为题的画

2,春江晚景图怎么画简单

春江晚景图的画法如下:1、首先画一个大边框,边框可以画一个方形的,中间再画一个小边框。2、右边画一些竹子,两边再画两座山丘,再画一段河流,中间画两只小鸭子,小边框附近画一些梅花。3、接着开始上色,用绿色和青色涂竹子,中间的河流用蓝色涂。4、小鸭子用黄色涂,梅花用粉色和褐色涂,山丘用深黄色涂,草地用绿色涂,中间的小边框用褐色和红色涂。5、最后在边框内写上古诗,整理一下画面,那么这幅三年级惠崇春江晚景诗配画就画好啦!

春江晚景图怎么画简单

3,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村晚景图

雨后的山村晚景图…… 查看原帖>>
雨后的山村晚景图……

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村晚景图

4,春江晚景图怎么画

春江晚景图这么画:首先画一个大边框,中间画一个小边框,右边画一些竹子,两边再画两座山丘,再画一段河流,中间画两只小鸭子,接着开始上色,绿色用竹子涂,小鸭子用黄色涂,水流用蓝色涂,边框内写上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以说题画诗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特征之一。这两首题画诗,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作上的两首诗。两首诗如下: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苏轼的这两首诗是题画诗,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容呢?能否根题画诗作推知惠崇画作的内容呢?因为惠崇的这两幅画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苏轼的题画诗却流传了下来,而且成为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名诗。

5,树的素描夜景图 谁有发几张给我

“夜景素描画”
http://pic11.nipic.com/20101213/5967654_104713007859_2.jpghttp://pic3.nipic.com/20090610/1120617_003822424_2.jpg看看是不是這些

6,春江晚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这首题画诗,刻画了一派早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和孩子们一起学完这首诗,便萌发了一个想法,既然这幅画已经失传,何不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创作呢,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就说画面感十足,仿佛置身画中一般,于是就有了周末的特色作业——创作“春江晚景图”。接下来,一起来欣赏孩子们的作品吧。

7,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中的枯老昏表达的效果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通过“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作者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8,竹外桃花三两只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什么数

《惠宗春江晓景》 (也作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你好,答案是牛 他是显得迟缓,数字敏锐度不够,可谁说稳重的人就不能发财呢?当你在大起大落中尝尽刺激、颓败等滋味时,他依然按照自己沉稳的节奏前进着,少了享受,少了刺激,少了光鲜亮丽,但是却多了一份安全感——金钱的积累总是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而不像很多人经常要担心明天怎么办!这样的自信与步步为营,又怎会不让他年龄越大,财运越好呢?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9,古诗村晚带拼音

古诗村晚带拼音: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草 满 池 塘 水 满 陂,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山 衔 落 日 浸 寒 漪。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牧 童 归 去 横 牛 背,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短 笛 无 腔 信 口 吹。赏析: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雷震晚年隐居村野,在一个暮春的傍晚,于乡村中看到的一幅场景。即景即兴所创作,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池塘四周长满了碧绿茵茵的青草,清澈的池水涨满得快要溢出堤岸。远处云烟雾霭,落日衔山的倒影,映照在池塘的一泓清波中。傍晚的微风轻轻地吹拂,晶莹澄澈的水面上漾起了圈圈涟漪。池塘边的青草和远山落日的倒影,也在粼粼的波光中一漾一漾的晃动着。放牛归去的牧童,悠然自得地横坐在牛背上,向着村口慢慢走去。手里拿着一支短笛,信口胡乱地吹奏着。呕哑嘲哳的笛声,实在是不成曲调。可那童真无邪的牧童却毫不在意,依旧优哉游哉地吹奏着。随着笛声渐渐远去,只留下了一道背影,让诗人在夕阳的余晖里独自沉醉……
《村晚》全诗加拼音如下: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草 满 池 塘 水 满 陂,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山 衔 落 日 浸 寒 漪。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牧 童 归 去 横 牛 背,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短 笛 无 腔 信 口 吹。《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词句注释⑴陂(bēi):水岸。⑵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⑶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⑷腔:曲调。信口:随口。 [1] [2] [3-4] 白话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往家里走去;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cūn wǎn村晚nán sòng léi zhèn南宋·雷震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草满池塘水满陂,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山衔落日浸寒漪。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牧权童归去横牛背,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短笛无腔信口吹。
cūn wǎn村晚nán sòng léi zhèn南宋·雷震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草满池塘水满陂,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山衔落日浸寒漪。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牧权童归去横牛背,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短笛无腔信口吹。扩展资料《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 草 满 池 塘 水 满 陂, 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 山 衔 落 日 浸 寒 漪。 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 牧 童 归 去 横 牛 背, 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 短 笛 无 腔 信 口 吹。
江村晚眺作者:戴复古【宋代】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jiāng cūn wǎn tiào zuò zhě :dài fù gǔ 【sòng dài 】jiāng tóu luò rì zhào píng shā ,cháo tuì yú chuán gé àn xié 。bái niǎo yī shuāng lín shuǐ lì ,jiàn rén jīng qǐ rù lú huā 。

10,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所要将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 次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进中换了一个场景,实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此句正对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苍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而不可得。 前两句中并无行路者本人,是以对途中景物的描写引起路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寡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此句是写路途更是写人生。写出了作者归思之心,但一瘦字却也写出了不知人生之路路在何方。 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全曲以较简洁质朴的十二个名词组成这四幅优美的画面。作者的用词并无华丽的辞藻,只是一些诗词中常见常用的老词,并不见任何新意。但正是这些并不见有任何出众之处的旧词却写出了这不朽的经典之作。从而得以广泛的流传,深入人心。
希望对你有帮助:《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天净沙·秋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马致远的这首曲《天净沙秋思》借九个意象,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一个流浪者的酸辛,和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

文章TAG:晚景  为题  晚景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