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心如菩提树清风自绕行是什么意思

本心坚定如同菩提树,烦恼就像清风一样绕树而行
只要心中无欲,烦恼自然就没有。

心如菩提树清风自绕行是什么意思

2,谁说相思有终便心如菩提菩提净土情字难皈依不念琼楼金玉宴人间何

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音拿摩。
不明白啊 = =!

谁说相思有终便心如菩提菩提净土情字难皈依不念琼楼金玉宴人间何

3,心如止水静若菩提是什么意思

心如止水乃是定。真定则静(净)。真静(净)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菩提自现。阿弥陀佛。
搜一下:心如止水,静若菩提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心如止水静若菩提是什么意思

4,心若如莲相菩提心若邪念相狰狞 什么意思

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内心,痴与执、怨与恨,只会让心翻滚、让人不安。只有放下它们,才能轻松自然。智慧愚痴心之隔,天堂地狱一念间。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你好!心相体现在面相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心似菩提树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身是菩提树意思是:身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心似莲花开意思是:心就像莲花一样洁净,没有杂念。所以全句的意思是:无论身心,都应该洁净,毫无杂念。
你这是从哪看的呀?如果是神秀大师的偈子应该是“身是菩提树”才对~~~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

你好!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是神秀说的。他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是讲究通过不断的修行来达到“悟道”,即“渐悟”。也就是说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 2.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他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

7,身似菩提心如明镜的意思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身似菩提树:修行人之菩提为根本,超脱六道,却生天上 以身养慧命 心如明镜台:修行人心好比镜子照物,物来显物,物去为空,(这就是事来就应,事过就忘),不被物体索然,不被颜色所污染镜子,镜子本体也不会自己出现画面,(这就是空想,好比人在闲着时,没事脑袋里就像放电影,一个事情接一个事情,不间断),镜子不会因为照的人是国王,大臣,富人,美人而感到高兴,而也不会因为穷人,乞丐而烦恼,(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镜子也不会照到你时而会出现他人,(把握当下,置心一处)。时时勤拂拭:时时观见自己所作,勿使惹尘埃:且莫与凡事相缠,心而依恋。菩提本无树:身虽行却将身预为已死,借此幻身习佛修行。明镜亦非台:本无一心,和有明镜之说,心以幻化为自然心,既无既有,说无既有说有却无。本来无一物:佛行本来无有一心,无有一物可留恋。何处惹尘埃:又何能谈到尘埃之有无。

文章TAG:心如  菩提  菩提树  清风  心如菩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