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代早期的篆书

《袁安碑》、《莱子侯刻石》为西汉比较有名气的篆书碑刻。《五凤刻石》类似简书,但篆味还是很重。还有很多当时的一些刻石和残字,不过因字少或太烂漫,所以不太有名,就不说了。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汉代早期的篆书

2,汉代碑帖有哪些

西汉的石刻,有《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鲁灵光殿址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王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等,其笔划简直,属于没有波势的隶书。还有《鲁北陛石题字》等。这些西汉石刻中,有一部分为篆书,大多数是承袭秦代小篆的风格。其中《鲁孝王刻石》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东汉 时期 (1)属于工整精细,法度森严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等,是隶书的正宗。 (2)属于飘逸秀丽,圆静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庙碑》、《韩仁铭》等,这一派是汉隶的精品。 (3)属于风神纵逸,烂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门颂》、《杨淮表》、《封龙山颂》等。 (4)属于方整宽厚、茂密雄强一派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 东汉 张迁碑 (5)属于气度宽阔,厚重古朴一派的有《郙阁颂》、《鲁峻碑》、《夏承碑》等。
不明白啊 = =!

汉代碑帖有哪些

3,八月帖是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谁的作品

张芝为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后来他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他的草书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影响很深。  张芝的遗墨流传很少,现今仅可见宋刻《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第二卷中标为张芝书的五帖。  《八月帖》,也叫做《秋凉平善帖》。章草,六行,八十字。见于宋刻《淳化阁帖》。《八月帖》字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笔古朴含蓄,圆润健劲,结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是张芝章草的代表作。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
汉·张芝书法作品——《八月帖》
张芝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书法家,擅隶、行、草、飞白书,学崔瑗、杜度之法,变 章草字字区分为一笔书,气脉通畅。传世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等。
秦汉  李斯 张芝 篆书汉隶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八月帖是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谁的作品

4,古代刻石什么最有名

《泰山》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凡有文字之石,大家习惯称作“碑”,其实碑只是石刻文字的一种,刻碑于汉代兴起,在此之前的石刻文字,称为“刻石”或“碣”。  刻石之名由来已久,比“碑”更为古老。宋初出土的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应该属于刻石,文字属籀文系统。《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此后就把秦始皇为了使自己的公德万代流传而刊刻的6块石头称为“刻石”,即《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等。《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泰山》等刻石上的字体就是小篆,据说出自李斯之手笔。小篆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帮助下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官方的整理和改造,所以《泰山》等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小篆虽然是秦代由国家规范的正体文字,但它并没有摆脱古文字线条繁复、体势拘束的格局,不便书写。故与小篆同时,民间却开始流行一种“解散篆体”的隶属。汉兴而承秦制,隶属得以更快地发展并广泛应用。但西汉时无论较少见的篆书还是多见的隶属,一般用于匾额和简策,刻石很少见。其中最早的是《群臣上寿刻石》,是一竖行篆书,字已含有明显的隶属味道。此外的西汉刻石皆为古隶,即无波磔的隶属。《莱子侯刻石》全文35字,是西汉刻石中字数最多的。另外还有《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杨量买山刻石》等。  现在流传下来的刻石,比较着名的有:石鼓文,秦始皇刻石和河北平山县的战国刻石。
金字塔

5,古代刻石中以什么最为有名

《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另外还有《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杨量买山刻石》等。石鼓文,秦始皇刻石和河北平山县的战国刻石。
《泰山》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凡有文字之石,大家习惯称作“碑”,其实碑只是石刻文字的一种,刻碑于汉代兴起,在此之前的石刻文字,称为“刻石”或“碣”。  刻石之名由来已久,比“碑”更为古老。宋初出土的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应该属于刻石,文字属籀文系统。《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此后就把秦始皇为了使自己的公德万代流传而刊刻的6块石头称为“刻石”,即《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等。《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泰山》等刻石上的字体就是小篆,据说出自李斯之手笔。小篆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帮助下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官方的整理和改造,所以《泰山》等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小篆虽然是秦代由国家规范的正体文字,但它并没有摆脱古文字线条繁复、体势拘束的格局,不便书写。故与小篆同时,民间却开始流行一种“解散篆体”的隶属。汉兴而承秦制,隶属得以更快地发展并广泛应用。但西汉时无论较少见的篆书还是多见的隶属,一般用于匾额和简策,刻石很少见。其中最早的是《群臣上寿刻石》,是一竖行篆书,字已含有明显的隶属味道。此外的西汉刻石皆为古隶,即无波磔的隶属。《莱子侯刻石》全文35字,是西汉刻石中字数最多的。另外还有《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杨量买山刻石》等。  现在流传下来的刻石,比较着名的有:石鼓文,秦始皇刻石和河北平山县的战国刻石。
秦朝

6,历史上书法家写的最好的是不是王羲之

王羲之是“行书”书法家中最杰出的。书法有五种书体;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的代表人物: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草书的代表人物是:崔瑗、张芝、张旭、怀素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东晋的书法并不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 二、王羲之被推上“书圣”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极力宣扬 三、历代书家对王羲之的高度评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崇古”情结四、唐宋时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期 虽然王羲之在草书,行书、楷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中国书法史上罕见的诸体皆精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的一座丰碑,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史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书法家,从单种书体上说,王羲之并不是真正的最高峰。成就最高真的很难说,王羲之有天下第一行书,不表示是最好的书法家,颜真卿虽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也并非最高,就像我问你,世界上谁最好看,你能回答吗? 历史上很多书法家成就很高,包括李斯,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怀素,张旭,徐渭,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吸取该吸取的东西.
历代书法家编辑秦汉李斯、张芝、篆书、汉隶、皇象、蔡邕、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秦诏量铭文、莱子侯刻石、天发神谶碑、阳陵虎符两晋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索靖、王珣、陆机南北朝泰山经石峪、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敦煌书法、元怀墓志、元晖墓志隋唐五代冯承素、张旭、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阳冰、贺知章、怀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董美人墓志宋辽金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蔡京、朱熹、欧阳修、李建中、林逋、薛绍彭、张即之、吴琚、白玉蟾元代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欧阳玄、危素、虞集、赵期颐、倪瓒、饶介、张雨、杨维桢、邓文原明代董其昌、解缙、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王宠、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徐渭、张瑞图清代傅山、金农、邓石如、蒲华、黄慎、郑簠、石涛、赵之谦、吴熙载、姚鼐、姚文田、宋曹、查士标、杨守敬、万经、巴慰祖、翁同龢、沈曾植、吴大徵、汪士慎、李鱓、梁巘、莫友芝、刘墉、郑板桥

7,东汉时期流行的书体是

东汉是隶书的高峰期  汉承秦制,西汉初期实行六书,隶书已成为官书,经过汉初整理推广,出现许多优美隶书作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西汉“绝无后汉之隶”,西汉前期的隶书没有发展到后汉时那样成熟是事实,但西汉晚期隶书也已基本成熟,已接近东汉成熟的隶书,因为字体的发展不会因朝廷变化而截然分开、断裂,总是渐变的过程。如果论其艺术、风格水平不如后汉则不尽然。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书、简牍,虽然尚留有篆书的遗意,但和秦律简相比,这种遗意已少多了,已是隶书的写法,结体也已是扁方形,转折也已方折,横画的波势明显,其中《老子》乙本,字体结构严谨,端正秀丽,取势自然,大小、粗细变化,疏朗明快,赋有书卷气(见图129)。《老子》甲本、《战国策》(见图130),则写的较有草意,自然率意。安徽阜阳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汉简,结体处纵势,波磔分明,撇捺笔收笔重,方圆笔并用,线条均匀,风格古雅,已向成熟隶书发展,这种基本成熟的隶书,虽然体势纵长,那是适应竹简的长条的形制(见图131)。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时的竹简,已完全摆脱篆书的影响,已是成熟的定型的隶书体,与东汉的碑刻隶书已无不同了,只是石刻和墨迹的区别(见图132)。敦煌出土的“天凤五年简”(公元18年)等以字体论都是成熟的隶体,只是书写水平不同而已(见图133)。可见西汉晚期的隶书已经成熟,如果碑刻盛行,已有可能出现后汉的碑刻隶书了。不过西汉时期物质相对说还不甚丰富,统治者的奢侈之风尚不如后汉,立碑的习俗尚未形成。然而西汉也留下少数刻石,其中如著名的《五凤刻石》,公元前56年立,是汉代最早留下的一块刻石(见图122),也是篆隶的过渡体。全石疏密相间,纵横交错,虚实变化,特别是“年”字竖笔超长的写法,受汉简写法的影响,颇有特色,为后人仿效。《孝禹刻石》也是较早的一块刻石,为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刻,尚有篆字结体遗意(见图 134)。又《孟残碑》,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刻,是根据死于丙申之岁二月推算出来的。罗振玉考证“”字同“(琼)”字,书风宽博雄伟古穆(见图135)。《莱子侯刻石》是西汉最著名的刻石,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在山东邹县,杨守敬认为此刻石书风苍劲简质,是汉隶中最古最高的石刻,艺术性强。线条刚劲,收放有序,疏密相间,错落变化,但不适宜初学临习(见图136)。《三老讳字忌日刻石》(见图124),石在杭州西泠印社,隶书,线条简直刚硬,结体自然随意,古朴肃穆。《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六年(公元63年)刻,原刻在岩石壁上,现已移至汉中博物馆。由于石质坚硬,线条细瘦,结体大小、长短、宽窄不一,形成满盘布局,但因线条细硬,所留空白多,故又显得空灵,结字古拙,章法奇特,风格有趣,但不宜初学(见图137)。
路过!
隶书

文章TAG:莱子侯刻石  汉代  早期  篆书  莱子侯刻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