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佛造像的特点

雄浑、丰满、温和、华丽,雕刻精美
体态饱满……

唐代佛造像的特点

2,佛是离名离相为啥还造佛像

以大乘佛教言,佛即是终极,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出处,没有形象,不管世人信与不信,佛就在那里,在宇宙的每个角落,在你的身边。佛教、佛经、佛造像又何以存在呢?大师说,最纯净的水,凡人是看不见的,即是口渴也不知道喝,如果将水装入器物、加入杂质,人们就能看见了,知道了是水,口渴就会喝。佛教、佛经、佛造像也是如此,是连接信徒与佛的介质。
你见鬼去吧,我看你是造字先生,

佛是离名离相为啥还造佛像

3,古代是怎样塑造佛像的

由于佛像造像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约分为九种:第一:金碟像。用薄铜板槌打成的。第二:铸像。用铜或铁铸成的。第三:雕像。用石或木或玉雕成的。第四:夹贮像。又叫作脱沙像。先用泥捏塑成型,加上木架,蒙上贮麻布,然后施漆。等漆干燥凝固后,再除去内中的泥土。第五:塑像。用泥塑成。现在甘肃敦煌石窟和炳灵寺石窟保存着不少六朝至唐宋的精美塑像。第六:瓷像。用瓷造的。有素瓷和彩瓷。第七:绣像。用丝线在锦缎上绣成的。第八:织成像。也叫做缂丝像,是用丝和金线织成的。第九:泥像或陶像。这是用模型压泥而成的小型佛像。
应该是尼泊尔佛像释迦摩尼佛

古代是怎样塑造佛像的

4,我国最著名的佛像造像有哪些

1.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造像中的“释迦牟尼涅槃图”佛像。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刻半身卧佛,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柔美圆滑。曲眉丰颊的面容和硕壮丰满的躯体显示出一种典雅、雄浑的神韵和恢弘的气势。 2.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县城东南凌云山。 3.杭州广福寺的金身佛像,广福大佛。 4.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最著名的「反弹琵琶」壁画,就是用云母粉绘制而成,图中菩萨活灵活现,极其逼真。 5.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大乘菩萨,慈悲之观世音与智慧之文殊等菩萨像,同是最著名之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最著名的「反弹琵琶」壁画

5,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特点和唐朝佛教造像特点分别是什么并对两者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都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全面发展,佛教造像也普遍开展起来。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佛教造像种类十分繁多,有金像、铜像、雕像、夹纻像、结珠像、织珠像、绣像、织成像、塑像等,其中雕像包括木雕、玉雕、石雕、牙雕等像。在这些造像形式中,以石雕最为普遍,小者有石造像碑,大者有石窟寺的高大雕像,其次是金铜造像。这些造像形式不仅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隋佛教造像的鼎盛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唐代佛教造像有哪些特点?  唐代的佛像造像多见跏趺坐佛和倚坐佛,图案化,具有装饰美的波髻仍然风行,但体现马土蜡造像影响的螺髻也渐趋流行。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以可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以“S”形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处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此外,“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颇值得关注。
你好!捧着金碗要饭吃。阿弥陀佛打字不易,采纳哦!
捧着金碗要饭吃。阿弥陀佛

6,唐代佛像造像和北魏佛像造像的差异

北魏时期的雕像佛像浑圆,雕刻虽也细腻,但变化不多,中规中矩。且雕像的样貌虽慈善安详但不够柔和,还略带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唐代的雕像清秀,平稳,祥和,面部起伏自然,曲线和谐,变化多样,融入了中原民族的特征。
佛造像收藏升温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据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佛造像被毁坏的很多,所以流传下来的佛造像价值都非常高。收藏品市场的造假也在不断追逐“热点”,佛造像收藏升温使市场上赝品肆虐,该如何对真假佛造像进行辨别?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像。其特点有四: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北魏  这一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十六国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面相方圆,略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圆,而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面有一圈莲花瓣。  北齐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了,五官线条日渐柔和,头部肉髻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虽然脸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身材还是非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代人喜欢的“倒三角”体型,而是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因为造像上身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从侧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隋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这一时期佛造像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身材粗壮,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此时的佛造像头顶肉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  唐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人对此应该印象深刻,因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  佛像的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这也是当时特有的。  宋  因为理学的兴起,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一个古板的朝代,实际上,宋代是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  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  辽金  此时,北方辽金的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表现为: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菩萨像多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北方佛造像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形。  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元  元代地域辽阔,佛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佛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菩萨蜂腰长身,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清  清代的佛造像,工艺已经登峰造极,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就讲究一个“精致”。  其特点在于:佛造像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想了解更过造像方面的问题,推荐你去盛世收藏的造像版看下。http://bbs.sssc.cn/forumdisplay.php?fid=486

文章TAG:造像  唐代  特点  佛造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