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与的繁体字毛笔怎么写

与字的繁体字毛笔这样写——

与的繁体字毛笔怎么写

2,与的繁体字书法

“与”字的繁体字书法: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与的繁体字书法

3,行书和草书里的兴和与的写法

兴和与字的草法区别在于[同]和[与]草写。

行书和草书里的兴和与的写法

4,草书的与字怎么写

草书 与:
草书写法如下:

5,与字的非主流写法

下载“火星文输入法2009”就可以打火星文,里面还有很多特殊符号等

6,与书法有关的四字成语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蚕头燕尾】 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丰筋多力】 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矫若惊龙】 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铁画银钩】 形容书法刚键柔美.【仙露明珠】 形容书法秀逸圆润.
龙飞凤舞 【近义】挥洒自如、无拘无束【释义】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出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用例】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得~,出色惊人。(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挥洒自如 【近义】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心手相应【反义】东扶西倒、捉襟见肘【释义】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出处】唐·李颀《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用例】家人送上一枝蘸满墨水的笔。珏斋提笔,在纸上~的写了一百多字。(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力透纸背 【近义】大笔如椽、笔力千钧【反义】轻描淡写【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用例】意在笔先,~。(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笔走龙蛇 【近义】龙飞凤舞、字走龙蛇【释义】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出处】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用例】秀才肖王宾胸藏锦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笔走龙蛇 苍劲有力
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底龙蛇、笔底春风、笔扫千军、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千里阵云、飞龙舞凤、天然真趣、心正笔正
你好:一气呵成
笔走龙蛇、蚕头燕尾、龙飞凤舞、力透纸背、鹤膝蜂腰、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颜筋柳骨、铁划银勾、入木三分、丁真楷草、写经换鹅、唾玉钩银

7,汉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和其他文字一样汉字用来记事。书法,是书法家用“汉字”这个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像歌唱家练好嗓音用声音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样。
汉字,即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与宝贵的智慧财富依靠汉字得以保存。汉字为中国社会的推动、发展,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法,从狭义上讲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但从广义上讲,书法便是汉字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即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从上面汉字和书法的简单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和书法这两个中华民族的精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 汉字与书法共进步首先,现在普遍认为汉字成熟于殷商时期(虽有少量文物的出土有可能将这一期限提前至虞夏时期)。殷商事情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即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它便是最早的汉字。而甲骨文本身便是一种书体,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其次,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即我们所熟知的小篆。由李斯负责的汉字书写法则小篆,是对前人书法的整理简化。汉字的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从此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接下来便是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 隶书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程邈将当时各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作为隶书的衍变,楷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楷书的标准在于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书和横扁形的隶书,有勾起而无波挑。笔画转折处不用转而用折等。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王羲之楷书为其代表之一。以魏楷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期在盛唐,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以"唐楷"称之。初唐楷书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楷书做为一种规则的字体,对汉字的字形进行了规范: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有独体字跟合体字,合体字常见的组合方式又包括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书法在汉字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将汉字由最初富有图画意味的象形文字一步步转变为比划清晰,线条流畅的符号文字,而且书法将汉字的字样,字形,结构进行了规范,从而不仅使得汉字成为更多人运用交流的工具,便于各地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贸易商业往来。汉字则是在书法发展进步过程中,不仅为各种书写体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模板,为各种书法之间的交流融合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而且为书法的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书法更富有线条美,结构美,更富有变化,从而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第二 书法与汉字心相通正如上所说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因而汉字的每一个语素,都有它所包含的意境。书法是汉字的书写形式,正所谓字如其人,不同的人书写的汉字是不同的,并且同一个人的心情不同,他所书写的字也不同。因此,往往古代赋诗填词作画者,在留下他们的千古名作时,也用一笔流畅的书法表达了他们的融入诗画中的感情。《兰亭集序》便是代表。王羲之堪称一代书圣,《兰亭集序》是他的巅峰之作。虽然《兰亭集序》的真迹失传,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唐初的一些书画家的临摹手笔中看道真迹的影子。首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而观《兰亭集序》书作,这21字均流畅无痕,随心所欲,正表现了在美景下作者的喜悦之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而书法中那挥洒自如,笔势清畅的字体,也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乐此不疲的内心世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老去啊,直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厌倦了,情随事迁,难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韶华白首,不过转瞬,一切都将归于空无,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伤感啊!兴尽悲来,也随着墨汁的由浅至浓,字体的苍劲有力,细致大方,结构紧凑流露了出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伤心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那种感慨万千的心境也从书法里洋洋洒洒,笔体磅礴,线条明澈中绽放无遗。所以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不仅是赏文章本身及作者感情,还要欣赏作者的书法,往往在语言的点缀下模糊化的感情,会在他富有变化的字体当中得以体现。象《兰亭集序》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可见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上,汉字同书法起着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作用。每一个汉字在作者的笔下,既描绘了一幅美景借景抒情,也留下一笔抑扬顿挫的书法流露感情,它们是与作者的心都是相通的。所以说汉字与书法的人文情节息息相通。书法与汉字关系源远复杂,总之,他们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配合中不断的进步创新,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交流,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字和书法这两个中华民族的精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离不开汉字的构造和发展规律书法因汉字而产生并因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而独具魅力汉字又因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绎而更加精彩
我国书法使用毛笔是一个特点,它与汉字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历史文物查证,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一些彩陶上发现有用毛笔描绘的花纹。又在殷商的甲骨文上也有残留的朱书或墨书而未经契刻的文字。看它的笔画圆润爽利,都是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有"聿"字(笔字的古体),字的形状象一只手握笔的样子,由此可知约在3千年前就有毛笔了。  到了秦代,笔的作法有所改进。它将笔杆的一端凿成小窝,把笔头放在窝里粘住。套笔也用竹管装入,又在两侧各凿一小孔,以便取笔。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毛笔是秦时蒙恬创造的,蒙恬可能对于毛笔的制作有所改进,但怎样改进的也没有记载。秦时始用兔毫竹管而有"笔"的名称。这种用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成的笔,能刚柔相济,便于书写,实为一大进步。在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笔,笔芯出锋用的是黑紫色的硬毛,外面覆盖着一层较软的黄裼色的毛,正和《古今注》的说法相同。这支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后的毛笔。  据山东沂南东汉时期一座画像石墓的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图,图上持笏的祭祀人,冠上都簪着一支笔。根据《历记·滑嵇传》"西门豹笔磐折",以及秦笔一端削尖的情况看,可能早就有簪笔的作法了。  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或者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摆的矮几案,所以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东晋至唐的笔有"鼠须"、"鸡距"等名。《笔经》说:世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鸡距为形容短锋笔的形状,白居易有《鸡距笔赋》即为描述笔毫坚挺的。现在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毛颖短促,笔头几乎成三角形,据说就是鸡距笔的一类。因为它和白居易所描写的形状相似。这种短而硬的笔头,对唐代书法有相当大的影响。唐时的毛笔以安徽宣城诸葛所制的宣笔最有名。  宋代有了高桌,人们坐在椅上写字,对于笔锋硬度当与以前不同,但制笔原料,大体与唐人相似。元代湖州笔工,采用山羊毛制作羊毫笔,或用羊毛与兔毛、狼毛配制兼毫笔。明代制笔以尖、齐、圆、健为四要。要求笔头浑圆饱满,弹性适度。这种笔垂下时,自然收拢成锋,用起来挥洒自如。它虽然比宣笔柔软,但正是由于这样就代替了宣笔,成为最著名的品种。明清两代,湖州都是制笔业的中心。至于笔杆的材料,除竹管外,还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或花梨等制作的,无非表示贵重,与书写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笔和过去差不多,湖笔还是最有名的。以性能论,有软毫、硬毫、兼毫三种。羊毫性软,鸡毫最软。软毫性柔,它的长处是,能多摄墨,圆转如意;短处是,不善用时笔画无力,字体臃肿。狼毫、紫毫(即兔毛)为硬毫。硬毫性刚,长处是,锋利劲峭;短处是瘠薄多角。兼毫是半软半硬,刚柔折衷。因其配合的成分不同,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书法家多爱用兼毫,又以各人习惯定制某种性能的笔种,当属例外。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方法或法则。先有汉字而后有书法。现在的书法越来越朝着脱离实用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了。汉字包涵音、形、意。古代书法着重于形。“小学”“训诂”是考证音与意的。在简化汉字的年代,小学和书法越来越失去它们生存的空间,在讲求效益的年代,它们都失去了本身。书法在后来会渐渐成为一个抄作的手段,不良商人赚钱的法宝。
汉字,即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与宝贵的智慧财富依靠汉字得以保存。汉字为中国社会的推动、发展,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法,从狭义上讲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但从广义上讲,书法便是汉字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即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从上面汉字和书法的简单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和书法这两个中华民族的精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 汉字与书法共进步首先,现在普遍认为汉字成熟于殷商时期(虽有少量文物的出土有可能将这一期限提前至虞夏时期)。殷商事情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即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它便是最早的汉字。而甲骨文本身便是一种书体,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其次,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即我们所熟知的小篆。由李斯负责的汉字书写法则小篆,是对前人书法的整理简化。汉字的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从此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接下来便是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 隶书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程邈将当时各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作为隶书的衍变,楷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楷书的标准在于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书和横扁形的隶书,有勾起而无波挑。笔画转折处不用转而用折等。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王羲之楷书为其代表之一。以魏楷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期在盛唐,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以"唐楷"称之。初唐楷书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楷书做为一种规则的字体,对汉字的字形进行了规范: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有独体字跟合体字,合体字常见的组合方式又包括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书法在汉字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将汉字由最初富有图画意味的象形文字一步步转变为比划清晰,线条流畅的符号文字,而且书法将汉字的字样,字形,结构进行了规范,从而不仅使得汉字成为更多人运用交流的工具,便于各地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贸易商业往来。汉字则是在书法发展进步过程中,不仅为各种书写体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模板,为各种书法之间的交流融合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而且为书法的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书法更富有线条美,结构美,更富有变化,从而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第二 书法与汉字心相通正如上所说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因而汉字的每一个语素,都有它所包含的意境。书法是汉字的书写形式,正所谓字如其人,不同的人书写的汉字是不同的,并且同一个人的心情不同,他所书写的字也不同。因此,往往古代赋诗填词作画者,在留下他们的千古名作时,也用一笔流畅的书法表达了他们的融入诗画中的感情。《兰亭集序》便是代表。王羲之堪称一代书圣,《兰亭集序》是他的巅峰之作。虽然《兰亭集序》的真迹失传,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唐初的一些书画家的临摹手笔中看道真迹的影子。首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而观《兰亭集序》书作,这21字均流畅无痕,随心所欲,正表现了在美景下作者的喜悦之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而书法中那挥洒自如,笔势清畅的字体,也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乐此不疲的内心世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老去啊,直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厌倦了,情随事迁,难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韶华白首,不过转瞬,一切都将归于空无,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伤感啊!兴尽悲来,也随着墨汁的由浅至浓,字体的苍劲有力,细致大方,结构紧凑流露了出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伤心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那种感慨万千的心境也从书法里洋洋洒洒,笔体磅礴,线条明澈中绽放无遗。所以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不仅是赏文章本身及作者感情,还要欣赏作者的书法,往往在语言的点缀下模糊化的感情,会在他富有变化的字体当中得以体现。象《兰亭集序》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可见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上,汉字同书法起着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作用。每一个汉字在作者的笔下,既描绘了一幅美景借景抒情,也留下一笔抑扬顿挫的书法流露感情,它们是与作者的心都是相通的。所以说汉字与书法的人文情节息息相通。书法与汉字关系源远复杂,总之,他们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配合中不断的进步创新,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交流,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TAG:书法  繁体  繁体字  毛笔  与字书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