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钱钟书和黄侃陆宗达等是否有过往

应该不是吧。

钱钟书和黄侃陆宗达等是否有过往

2,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告诉我们

D。 A 句号放在后引号里边,两个冒号重用。B 第一个问号改逗号C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不明白啊 = =!

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告诉我们

3,汉语言方面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训诂学有什么好的参考书吗

1996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984第二版 1987 洪诚《训诂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郭在贻《训诂学》,长沙:,1996 刘成德《简明训诂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这些就够了。
推荐以下11本参考书: 1、训诂简论 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7月初版。 2、训诂学要略 周大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初版。 3、训诂学 洪诚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4、训诂学概论 齐佩瑢著。中华书局1984年5月初版。 5、训诂学简论 张永言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年 月初版。 6、训诂学 郭在贻著
文言文大全就好了,主要靠的是背记

汉语言方面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训诂学有什么好的参考书吗

4,请朋友们推荐几本训诂音韵文字方面的著作吧谢谢啦

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 语言 文学 美学语言 包括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言学 古代汉语包括 文字 训诂 音韵 现代汉语包括 不知道 大概是 语法 文字 语音 方言等等 语言学 包括 不知道文学 包括 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古代文学 包括 先秦两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具体个学校不一 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美学 包括 文艺理论 美学
训诂:陆宗达《训诂简论》,郭在贻《训诂学》音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文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文字、训诂辅以《说文解字》(或《说文解字注》),音韵辅以《广韵》,训诂辅以《尔雅》。这些知识自学不太容易,学习时不要贪多求快,建议先学文字,其次训诂,其次音韵。先精读以上书(《说文》《广韵》《尔雅》等古籍可稍缓精读,但宜略读一二),打下基础,再求深入。

5,如何学习说文解字

如果真的要吃透这本书,就事先多准备两本。留一本做元本,在每一个字的释义字旁粘贴(当然如果你选择手抄的话)该字在《说文》中的释义,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系统。要知道《说文》中的互训字有很多,有的说白了就等于没解释。但许慎也不是个随意而行的人,所以功夫还是出在自己手中,总会有效果的。等到把这些工作都做完,可以说你已经初步熟谙这本书了。 此外,看《说文》只看原著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历代训诂学大家的指导。排在首位的自然是“说文四大家”的专著。此外,还有一些入门级学习《说文》的参考书目: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 张舜徽《说文解字导读》(从音韵学方面入手) 苏宝荣《说文解字导读》(从部首方面入手) 蒋善国《说文解字讲稿》(分专题讨论) 附:说文四大家及其主要专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被誉为“奇书”)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疏)》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6,学然后知不足 作文

首先,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学什么?何处不足? 然后,列个提纲。 最后,成文。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读书学习亦然,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本领的缺少。 要真正做到知不足然后自省,首先自我要具备谦逊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不足、学养欠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面对何人何事。真正能够自省的人,必是态度谦卑者,必是那些有自知之明而见贤思齐者。夏衍生前在审查一个出国的京剧时,大概讲了句外行话,当时大家没有反应。散场时,马彦祥就跟他说:“你老兄,对京剧完全是外行,不要乱讲好不好?”又说:“你乱讲一气,下面不好办。”从此以后,夏衍奋发图强,到旧书店把能买得到的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书都弄来,拼命地看。作为时任文化部长的夏衍,其对待别人的批评,态度是诚恳的,其“拼命地看”的行为,既说明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养的差距,也同时印证了他自省的决心。 其实,谁也不是全才,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什么都懂都会,但对待知识对待学习的态度,确乎很重要。读书学习,除了要树立谦虚的态度,还要倡导踏实的作风。我国现代训诂学泰斗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以后,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3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侃说:“已经点了3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在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翻这书了。”说完,黄侃又将那书扔上书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做学问的事。黄侃可谓用心良苦,其让陆宗达三点《说文解字》,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帮助他打牢学问功底。陆宗达后来常说,因为翻烂了3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欲知不足,弄斧到班门,也不失为一条捷径。武侠小说中有所谓“找高手过招”,“过招”就是为了找出差距,究其实就是学习,就是请教,就是为了提升自我。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弄斧到班门,对不是这一行的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于己于人都无好处。只有找上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能够指指点点,那么我们进步能够快些。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对我们攀登高峰,亦可增强信心。”华罗庚的话自是为学心得,不无启迪。 或许有人会说,读那么多书,学那么多知识又有何用?况且知识也会被人遗忘。是的,对于读书的人们,灌输有些知识今生今世不一定用得上,但什么知识可以用得上什么知识用不上,谁又能预测呢?只有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才能以变应变。高士其说过:“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获得知识,读书学习是第一要务。热爱读书吧,读书是读书人的手段,也是读书人的目的。 及供参考,不过我劝你还是自己写,多练练笔终究是有好处的。

7,简述训诂学的发展过程

【综述】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1、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2、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3、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4、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 5、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6、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 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7、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文章TAG:陆宗达  钱钟书  黄侃  是否  陆宗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