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东厨司命是什么意思

灶神全称“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定福神君”又称“灶君”“灶神”、“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护宅天尊”“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也就是厨房之神。有的说灶神姓张,有的说灶神姓赵。

东厨司命是什么意思

2,我发现在农村有的人家的宗姓神衔是拜观音或东厨司命内容的有的是

这个属于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和道教、佛教无关,在农村,老百姓连神、仙、佛都分不清,硬把道教的灶神当成佛教的菩萨(俗称:灶神菩萨)!比如我的母亲、外婆她的就是这样的,甚至连道或佛都搞不懂,这些在我国《宗教法》上被称为“民间宗教信仰”!

我发现在农村有的人家的宗姓神衔是拜观音或东厨司命内容的有的是

3,酒店厨房供奉的是哪两位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食神,灶王爷。
你好!灶君和灶君夫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酒店厨房供奉的是哪两位神

4,灶王爷的原型究竟是谁

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灶君、灶爷、灶王爷,又叫顺面公、司命公、五官神。职位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掌管全家祸福,是户口本上没有的“一家之主”。属于道教之神。灶王爷的原型众说不一1.《事物原会》:“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意思是黄帝发明了灶,死后被尊为灶神。也就是说,灶王爷的原型是黄帝。2.《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这里说“火德之帝”炎帝,是灶王爷的原型。3.《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颛顼之子祝融,是火正官,“火官之神”,既是火神,也是灶王爷。4.《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解释说:“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说灶神不是火神也不是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厨娘老太,即先炊女神。灶王爷变性了还。5.《庄子·达生篇》记载一故事:齐桓公问儿子告敖究竟有没有鬼,告敖说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晋司马彪借题发挥:“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意思是灶王爷长得像美女,身穿红肚兜,名字叫“髻”。6.《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史记·封禅书》早有“宋毋忌”的记载,司马贞引《白泽图》解释说:“火之精曰宋无忌。”于是有了个说法,灶王爷原名宋无忌。7.《荆楚岁时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一说博)颊。”说灶王爷叫苏吉利,灶王奶奶叫抟颊。8.《酉阳杂俎·诺皋记》:“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9.明嘉靖年间《张氏统宗世谱》记载,黄帝第五子挥,发明了弓矢被赐姓张,其十一世孙张单,任火正时发明了“灶”,人类方得用灶烹食,张单被尊为灶神。10.冀中平原百姓认为灶王爷、灶王奶奶就是《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封的张奎和高兰英。11.民间还有一说:古有贪官,生性馋,每天到处找美味食,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别人吃美食,自己干馋着。12.北京地区有顺口溜:“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顺义区有关方面已将灶王爷成功注册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关于灶王爷原型,传说最多的是,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其妻叫丁香。张单经商发了财就不着调了,移情别恋妓女海棠,还一纸休书把丁香休了。丁香没辙,只好带着孩子改嫁给砍柴郎。张单整天在外头鬼混,花天酒地,钱很快败光。海棠好吃懒做,失火把家烧没了之后溜之大吉,张单沦落到讨饭流浪的田地。腊月廿三,他偶然讨饭到丁香家,遇到前妻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事儿,觉得张单还知道羞愧,就封他为灶王爷。

5,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是为什么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牙。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牙,免得上天之后说坏话。 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天宫,向老天爷报告人间的事情。开始人们对他挺尊敬,有什么好吃的,先叫他吃,有什么好喝的,先叫他喝。可是灶王爷又谗又懒,整天胡吃闷睡,对人们吃喝冷暖从来不过问。 有一年腊月,灶王爷回到天上,见了老天爷,磕了头,行了礼,老天爷就问:人们吃饭省俭不省俭 灶王爷一听不知道可说什么好了,就捕风捉影的瞎编。他忽然想起来人家打浆粘鞋底的事,就添油加醋地说:哎,老天爷啊,你可不知道,世人拿着粮食不当回事,费着呢。人们经常拿白面熬成成糊糊踩在脚下,一点也不珍惜。 趁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机会,家家户户熬糖稀组成糖瓜儿来上供。灶王爷谗嘴,一见糖瓜很稀罕,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糖一化可了不得,把灶王爷上牙紧粘下牙,上嘴唇紧特贴下嘴唇,搞得他有嘴也不能说话。灶王爷到了天上,一句话也没对老天爷说,第二年就又丰收了。打那以后,人们都用这一招,每逢腊月二十三祭灶,就都供糖瓜。这一风俗一直传下来,祭灶时人们嘴里还念叨:年年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去上天。 灶神全称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定福神君又称灶君、灶神、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护宅天尊。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也就是厨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6,灶神的来历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於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於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於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於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於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钟,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讬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讬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7,为什么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过小年呢怎么来得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那时候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还是同一天,都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这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http://wenmi.net/jianli/jieri/xiaonian.htm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 http://www.xdbinfo.com/show.aspx?id=1894&cid=31小年的来历与习俗 [日期:2006-01-14] 来源: 作者:新东北 [字体:大 中 小]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录入:新东北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 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祭奠灶神分两步,烧香叩头当然不言而喻,还要加上烧掉旧的灶神像,顺便加点谷草杂粮,说是喂灶王爷的马;灶神像换贴了又谓之“上天”和“下界”;当场换贴,或者在除夕夜里把新的灶神像再重新贴上去都可以。祭奠的第二步就是举行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家里所有人跪在灶台前,一边供上饺子、面条等饭食,一边供秫秸灶马和“灶鸡”之类,好让灶王爷骑着马上天时,一帆风顺。“跪、磕、烧”的最后一道叫做“念”,一般有年岁大一点的人念念有词的,内容无非是:灶王,上天堂,说好话,不说坏话,带回来五谷杂粮等等。有的迫切需求生儿育女的人却在念:二十三,灶王来把西天上,盼着马尾巴上带回来个胖小子。 如此这般的送走了灶王爷之后,“卜灶”也是习以为常的一种惯例。所谓“卜灶”的习俗,那便是悄悄的走出去,听人们说话,以卜事物的吉凶。 “辞灶”的活动过去了,各路神仙都上天了,人间也就百无禁忌了。老百姓人家,有贫困的,平时不能成礼数的,多半在这时里嫁娶,这也叫做“乱岁”。过去人称大寒后的十天中为阳宅“乱岁”,婚嫁娶亲无禁止。传统习惯遗留至今,现在的农村中,有许多人还都是在年底的这段日子结婚的。 时代和以往两样了,现在即使在往常的日子里,对嫁娶的喜事也没有什么禁忌,足以让人们在办喜事日子的挑选上随心所欲。那么,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表明中国人一年中最愉快的节日系列即将来临。就此预示上,过好腊月二十三仍然还是有点意义的。

文章TAG:司命  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东厨司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