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学习佛教知识

不求你无私,但求你别太自私!!!!!
看看 佛教科学论 慧灯之光
佛法大海是任何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学完的,你可以先从基本的佛学知识开始,渐渐的深入
去佛教网。那位师兄说的坐禅,我不敢苟同。坐禅是禅宗的。再说刚修行的人不宜坐禅
你可以看看《佛学入门手册》圣严法师著,《觉海慈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老著

如何学习佛教知识

2,求有关西藏苯教及圣山有关知识

世界乃大千世界,世间千千万万,则佛也有千千万万。佛传播的佛教也有千千万万,他们的学说如报晓之雄鸡,佛教如同黎明的太阳,众生仅是映照的容器而已,就如同万千容器之中虽可映照万千个太阳,但宇宙间只有一个太阳。  在八千万世界西方的圣山之中最伟大、最高是岗底斯圣山。岗底斯藏语称“岗仁波且”,“岗仁波且”的意义是雪山之宝。  这个岗底斯圣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是赡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佛教之源,是雍仲苯波佛教的故乡。  雍仲苯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和平世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如意宝。苯波佛教,流传深远、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舵手。  在印度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之前,苯波佛教既是象雄与吐蕃的国教和藏传文化的来源,也藏族信仰的唯一佛教。形成广大信教群众离不开苯波教,苯波佛教也离不开西藏人民的关系。苯波教的气息弥漫于雪域高原,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象雄与吐蕃之岗底斯山,萨迦班智达曾云;圣猴哈尼玛达将大食冈底斯之一部分,用手捧来扔置于吐蕃而形成。俄摩隆仁有居净天之俄摩隆仁,物质世界的俄摩隆仁,精神世界的俄摩隆仁。
苯教就在林芝县,距离林芝地区十几公里,你有空去看一下。
你好!你可以去图书管查一些西藏文化方面的书籍,我想肯定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求有关西藏苯教及圣山有关知识

3,求西藏文化名人现代和古代的的介绍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这两个都知道的   吞米(桑布扎):藏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语言文学家和翻译家,藏文字的始创者。他乐善好学,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他的服饰反映了学者儒雅、谦和、求新、思变的气质。   宇妥(云旦贡布):藏医学体系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医术超群,倡导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生著作甚丰,《四部医典》为其代表作。他的服饰诉说了一代名医开拓创新、救死扶伤的千古佳话。   宇妥(云旦贡布):藏医学体系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医术超群,倡导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生著作甚丰,《四部医典》为其代表作。他的服饰诉说了一代名医开拓创新、救死扶伤的千古佳话。   唐东杰布:藏族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一生致力于西藏的交通、建筑事业的发展,并为藏戏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他的服饰体现了简朴、无欲、无求的境界。   萨迦班智达:一位知识渊博,颇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政治上坚持进步,贤明豁达,维护祖国统一的先驱。代表作为《萨迦格言》。他的服饰显示了一代贤良之士的忠义、开朗、豁达的人生意境。   格萨尔王: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战无不胜的英雄。他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是传说中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他的故事在藏区广为流传。其服饰为战袍盔甲,既有威武之大将风度,又有威严王者之风范。   格萨尔王: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战无不胜的英雄。他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是传说中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他的故事在藏区广为流传。其服饰为战袍盔甲,既有威武之大将风度,又有威严王者之风范。   珠牡王妃:格萨尔王之妃,国色天香、美貌倾城,绝代佳人。她与格萨尔是缘定三世,情系一生。她的服饰高贵典雅、繁而不臃、超凡脱俗。   仁坚:古代藏族首领的服饰,镶有许多珍贵的珠宝饰物,以示权威和富贵。

求西藏文化名人现代和古代的的介绍

4,我想学习一下佛法怎么入门

地藏经是学佛基础!可以先学地藏经,,此经的中心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你去少林寺
从《心经》开始学
索达吉堪布:学佛要先广闻后专修 读书时,正在读这本书,就不要想另一本。不然,这本还没有读完,就拿出另一本来读,最终这两本书都学不好。 有些人看书总是看一半,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这样一来,书桌上摊满了要读的书,可是一本也没有读完。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否则,桌上放的书太多了,说明你心不专一,肯定学不好、学不精。 有人可能问:“既然读书要专一,那我们上学时,同时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好几门功课,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刚开始学文化知识时,需要对各种学问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但到了最后,还是要专学,像现在的大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 实际上,学佛也要如此。刚进入佛门时,对显宗、密宗,包括世间知识,都要广闻博学,以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一门专修,要么念佛,要么参禅,要么修大圆满。就像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全部学完后,上大学时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因为他已经学过了语文、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故从中选出一门“专”学即可。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他从未学过数理化,那即使让他去“专”,他也不一定“专”得进去。我们学佛也是同样,先要通过广泛闻思,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然后闻思到量之后,就应像无垢光尊者所说,所知犹如天上繁星般学不尽,故应选择最具有实义的法,终身行持。因此,藏传佛教也提倡专修。 《庄子》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一个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时会流于表面、博而不专,考虑问题时也特别复杂,给自己徒增困扰,如此一来,烦恼会越来越多,痛苦会越来越大,最后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何况他人了?这样的人好像什么都学过,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么都不行。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 对于这种“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人,《荀子》中讲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鼯鼠。书中说:“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ii]。鼯鼠有五种技能,但没有一样拿得出手,这是它的悲哀。有些道友背书也是如此。《亲友书》背了一点,《中观庄严论》背了一点……每部论典都只背了一点,没有一部是从头到尾背完的,最终自己一无所成。 因此,学习任何知识,应圆满以后再放下。《君规教言论》和《入菩萨行论》中都讲过,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则,如同走路时一只脚尚未站稳,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人会跌倒的。 今年,我讲了前行、净土、般若三部论典,原本是要求一门主修,其他兼修或不修也可以。但听说很多人全部在修,没有主次之分,结果佛号也没念完,加行也没修完。尽管你们精神可嘉,像有些人所说“全部都听一听,可以种下善根”,但最好还是抓住一个重点。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我们学习也应如此深入。去年学《中观四百论》时我就说过,这部论典以前虽学过、背过,但大家还要再再地学、再再地背,四百个颂词并不多,若能将其通达无碍,收获定会非常大。学习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希望大家学有所专、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样,贪多嚼不烂,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 鼯鼠:又名催生子、飞鼠、寒号鸟。体型类似于松鼠,不同点是前后肢之间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借此可从树上或岩壁上向下滑行。 [ii] 《荀子·劝学》云:“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能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

5,什么叫佛之罪和自性罪

给师兄找的资料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我由于愚昧无知而造作了杀生、邪淫等自性罪,或者受戒才成为罪业的过午进食等佛制罪。所有的罪业,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与佛制罪当中。所谓的自性罪,任何众生犯都会成为罪业,比如说杀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戒的、没受戒的,乃至牦牛等做了杀生的事,都属于自性罪,在阿赖耶上都会染上罪过。什么叫做佛制罪呢?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划分这两种罪业时,有四种情况:1)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如比丘杀牦牛;2)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如未受戒者杀害众生;3)是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如比丘比丘尼接触火、过午进食等,或者受八关斋戒者未到时间就吃饭;4)既非自性罪也非佛制罪,比如平时的吃饭等各种行为。当然,有关佛制罪与自性罪,戒律中也有很多的分析。譬如说饮酒这一条,声闻俱舍派的论师认为是佛制罪,戒律派的论师认为是自性罪,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认为是佛制罪。但到底属于哪种罪呢?实际上应该是佛制罪,佛在戒律中也讲了,这是专门为受戒的人而制定的,但也间接成为自性罪。这方面的辩论,在戒律方面的《大海广疏》中有广说,我在此不多作阐述。有些人认为:佛陀若不制定这些戒律,别人犯也不会有过失的,但制戒以后再犯就变成了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促成者或罪业的因吗?对此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有回答:比如农民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夏天下冰雹时毁坏了所有的庄稼,这能不能说农民就是毁坏庄稼的因呢?肯定不能。农民为了利益自他而开垦田地,最后庄稼被毁也不是他的过失,同样,佛陀制定戒律也是有密意的(为令众生得到解脱的安乐果),而不是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再比如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没有制定之前,人们做这件事情不会受惩罚,制定了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但制定者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远远超过了这些过失。同样,假如我在这里制定一个纪律,没有制定之前,你们做了也不会犯,我制定完以后,违犯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这个罪的作者是不是我呢?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但我自己有没有过失呢?不会有过失,因为我这样做对你们有利,所以从最终的角度来讲不会有过失。关于这方面,戒律中有详细的辩论。更加具体搜佛门吧“自性罪和佛制罪”,里面还有包括忏悔的资料。
是佛制罪与自性罪.佛制罪: 佛制定的戒律, 你受戒了, 但却破了, 那就有罪. 如过午不食,喝酒. 但如果你没有受戒, 你做了, 那就没罪. 自性罪: 行为本身就是有罪的. 如杀生.有些行为两者都是, 如受持居士五戒的人违犯杀人、偷盗、邪淫等, 这些既是佛制罪又自性罪.希望对你有帮助. 阿弥陀佛.
给师兄找的资料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我由于愚昧无知而造作了杀生、邪淫等自性罪,或者受戒才成为罪业的过午进食等佛制罪。所有的罪业,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与佛制罪当中。所谓的自性罪,任何众生犯都会成为罪业,比如说杀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戒的、没受戒的,乃至牦牛等做了杀生的事,都属于自性罪,在阿赖耶上都会染上罪过。什么叫做佛制罪呢?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划分这两种罪业时,有四种情况:1)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如比丘杀牦牛;2)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如未受戒者杀害众生;3)是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如比丘比丘尼接触火、过午进食等,或者受八关斋戒者未到时间就吃饭;4)既非自性罪也非佛制罪,比如平时的吃饭等各种行为。当然,有关佛制罪与自性罪,戒律中也有很多的分析。譬如说饮酒这一条,声闻俱舍派的论师认为是佛制罪,戒律派的论师认为是自性罪,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认为是佛制罪。但到底属于哪种罪呢?实际上应该是佛制罪,佛在戒律中也讲了,这是专门为受戒的人而制定的,但也间接成为自性罪。这方面的辩论,在戒律方面的《大海广疏》中有广说,我在此不多作阐述。有些人认为:佛陀若不制定这些戒律,别人犯也不会有过失的,但制戒以后再犯就变成了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促成者或罪业的因吗?对此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有回答:比如农民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夏天下冰雹时毁坏了所有的庄稼,这能不能说农民就是毁坏庄稼的因呢?肯定不能。农民为了利益自他而开垦田地,最后庄稼被毁也不是他的过失,同样,佛陀制定戒律也是有密意的(为令众生得到解脱的安乐果),而不是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再比如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没有制定之前,人们做这件事情不会受惩罚,制定了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但制定者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远远超过了这些过失。同样,假如我在这里制定一个纪律,没有制定之前,你们做了也不会犯,我制定完以后,违犯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这个罪的作者是不是我呢?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但我自己有没有过失呢?不会有过失,因为我这样做对你们有利,所以从最终的角度来讲不会有过失。关于这方面,戒律中有详细的辩论。更加具体搜佛门吧“自性罪和佛制罪”,里面还有包括忏悔的资料。

文章TAG:萨迦班智达  如何  学习  佛教  萨迦班智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