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神农怎样的思想 搜

1、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神农先进的农耕思想。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出自东汉班固由会议的成果而写成的《白虎通》。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神农根据天气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区别,制造了耒耜(远古时期的农具)来教百姓耕种。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3、《白虎通》简介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白虎通》向来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丰登。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神农怎样的思想  搜

2,白虎通是谁写的 是什么朝代的

  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清代陈立写有《白虎通义疏证》。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大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那么,为什么性教育要在学校进行而不能在家中进行呢?从《白虎通》看来,这个问题在那次御前会议上也被提出来了,《白虎通》记录下来的解释是: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白虎通是谁写的 是什么朝代的

3,我国历史上白虎观会议发生在哪一年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深远影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意义: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我国历史上白虎观会议发生在哪一年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深远影

4,白虎通德论的简介

《白虎通德论》是一本书,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德论》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予以极大的期望。认为 教者,所以追补败政,靡弊、溷渴 (《白虎通德论》卷七《三教》)。 汉初,兴教化以克服 败政 之乱, 靡弊 之废, 溷渴 之状为当务之急。因而《白虎通德论》指出: 教育何谓也·教育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 (《白虎通德论》卷七《三教》)。如何促使百姓及其子弟能 知人伦 , 以别于禽兽 ,《白虎通德论》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方案:第一,要 立庠序以导之 ,立庠序的目的在于 行礼乐,宣德化 (《白虎通德论》卷七《三教》)。  第二,要用 里中之老而有道德者 为右师,教导里中子弟(《白虎通德论》卷四《辟雍》)。  第三,以 忠 、 敬 、 文 作为向百姓教化的基本内容。在这里,教人以忠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忠于一切行为之本。  很明显,这里所提出、倡导的内容,不过是孔子行忠信的儒家教育学说。  关于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白虎通德论》中有具体的要求:以 五常之道 训化人的德性,以 五经六艺 培养人的才术。
【原文】  夫儒生不览古今,何知一永不过守信经文(1),滑习章句,解剥互错,分明乖异。文吏不晓吏道,所能不过案狱考事,移书下记,对卿便给(2)。之准无一阅备(3),皆浅略不及,偏驳不纯,俱有阙遗(4),何以相言?  【注释】  (1)何:根据文意,疑“所”草书形近而误。一永:疑是衍文。“所知不过守信经文”,与下文“所能不过按狱考事”,文正相对,可证。  (2)卿:根据文意,疑系“乡(乡)”字形近而误。本书《答佞篇》有“对乡失漏”,《程材篇》有“对向谬误”,可证。乡:通“向”。  (3)之准:按文意,疑“准之”误倒。阅备:完备。  (4)阙:通“缺”。  【译文】  儒生不通古今,知道的不过是墨守和相信经书,背熟章节和句子,分析互相错乱的文句,辨明矛盾与不同的地方。文吏不通晓做吏的道理,他们的能力不过是审判案件考察事务,递交文书下发公文,对答流利。衡量文吏和儒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都学识浅陋达不到,片面杂乱不完善,都有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理由相互指责呢?

5,中国古代男性贵族是如何进行性教育的

本文摘自《浮世与春梦》,作者:刘达临,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在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有正式记载的始于汉代。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大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核心提示:《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 本文摘自《浮世与春梦》,作者:刘达临,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在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有正式记载的始于汉代。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大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6,白虎通的翻译

远古的人都靠我生存
远古的人都靠食用捕猎的飞鸟走兽的肉生活,到了神农氏生活的时代,人口很多,飞鸟野兽不足以供人捕猎食用,到这时神农氏依据气候时节,土地情况,制作农具,教导人们务农耕田。 这里面的“至是神农因天之时“是重点,“至“:到“是”:这时,这里“因”:凭借,依据
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清代陈立写有《白虎通义疏证》。
白虎通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白虎通》向来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评论《白虎通》曰:“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目录书籍概说会议记录白虎观会议 编辑本段书籍概说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清代陈立写有《白虎通义疏证》。编辑本段会议记录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大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编辑本段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岐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 ,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7,白虎通义的内容简介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东汉班固撰。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纷陈述见解,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当时撰有《白虎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后又命班固撰成此书。《白虎议奏》亡于隋唐时期,《通德论》亦渐废不存,独以此编传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六卷,不载作者名氏;《新唐书·艺文志》亦载为六卷,始题班固之名;《崇文总目》载作十卷,凡十四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作十卷,凡四十四门。今传本为元代大德年间刘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与陈氏《解题》同。但卷数却为四卷,与宋及其以前各家书目并不相同,盖历代有所分合所致。此书为作者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关于天地万物生成,书中引图《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编造出了一套唯心主义的神学世界起源说;把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神学化,在这一神学世界观中。天地、阴阳、五行都是有意志的东西,“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地之言施也,谤也”,“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行。尊于天也”。很显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们生万物的材料,整个宇宙发展过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如此,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具有了封建伦理的性质。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载”,“上法斗极”;其对朝廷的事务。大到礼与刑,小到吃饭,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学解释:由于天人是合一的,人坤是一体的,所以天与人就互相感应。《白虎通义》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对三统说作了更详尽的发挥,认为“三统”是“本于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指出“三统”循环,变的只是形式,旧王朝灭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变,但“三纲”、“五常”的大道却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质”,三统循环论实际不止是封建一统不变论。关于性命论,书中认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贵物”,人体象八封。人性生于阳,人情生于阴,人的寿命分为“寿命”、“遭命”、“随命”,三命均为天定。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关于学习,书中亦十分强调,但其所讲的“学”,不是学习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学“圣人之道”,它把圣人描绘成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能与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对“学”的阐述,实际上是“神学知识论”:同时,又把《五经》神学化,指出“《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何以要学《五经》?“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圣人为天的代言人,《五经》也就成了“天书”、“圣经”。全书大量引述纬书为论断根据,把神学、经学合为一炉,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谶纬迷信成分,把儒学改造为神学,把孔子改造为学者与教主的双重身份,把儒家著作改造为《圣经》,给孔孟传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增加了更多的神学内容。传本较多,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清卢文绍抱经堂校刻本,《四部丛刊》本等。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收录(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上下册)点校本。

文章TAG:白虎通德论  神农  天之  时分  白虎通德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