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曾乙候编锺

这是地理的 。。。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

曾乙候编锺

2,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朝代的

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县、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曾侯乙编钟是哪个朝代的

3,曾侯乙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具体由来不知道,不过其墓中所出土青铜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这几个字(篆书)。
曾侯乙是这个意思,不知道能不能帮到楼主。曾侯是指曾国的侯王(曾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乙是这个人的名字
1978年,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因为他姓姬名乙 封国为曾国 所以被称为曾侯乙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曾侯乙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4,曾侯乙墓编钟有何音乐特点

曾侯乙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 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 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侯乙墓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5,京剧曾侯乙讲的什么

剧情简介 铸双音编钟,一直是楚国的附庸国国君曾侯乙的一个梦想。由于此前有着种种关于双音编钟的不祥传言,曾侯乙在经历了665次铸钟失败正待认命之际,楚国为他送来了一位出身于楚音乐世家的知音夫人——钟玉。心地高贵的钟玉向曾侯推荐了同出于楚音乐世家的伯牙之后——伯颖,来襄助其完成双音编钟。 钟玉与伯颖原是一对音乐恋人,伯颖的到来并未能使双音一蹴而就,相反由于他思念钟玉而心存杂念,使铸钟陷入僵局,情感陷入危局。天真无邪的曾国小公主妩姁偏偏又爱上了这位冷峻的高士,而伯颖心中仍只有钟玉……曾侯以其小国之君惯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以其音乐家善于调和的禀赋,以及一个男人的责任,理智地处理了这一棘手的事件,最终完成了铸钟大业。
你应该会喜欢这些http://www.hao123.com/daquan/27xiqu.htm
楚乐是中国古典艺术国粹,至今仍熠熠生辉。尤其是编钟音乐,时而金玉交辉,时而凝重深远的天籁之美。 《曾侯乙》以舞台艺术的形式结合京剧的表演形式,讲述的就是古老楚乐与编钟的故事。穿越千年,那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纯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依旧感人。

6,曾候乙是什么人详细点谢谢

曾侯乙系战国时期曾国之君主。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随州市城西一公里的擂鼓墩,1978年发掘。 该墓为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构筑在红砂岩山岗上,罄石为穴。墓口呈型,方向正南,为岩坑竖穴墓。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为220平方米.残存墓口至墓底深十米.墓坑内置木椁,木椁用171根长条楠木垒成,每根长10米,宽0.5-0.6米,共用圆木500余立方米.椁室四周、顶部填塞木炭约六万多公斤. 木椁分东、中、西、北四室,随葬器物分布其间。 东室 放置墓主人大棺一套。棺分内外两层,均髹漆、彩绘花纹。外棺为铜木结构,长3.2、宽2.1、高2.19米;内棺为木结构,长2.5、头宽1.27、足宽1.25、高1.32米。陪棺八具,狗棺一具。所有棺内尸体腐烂,骨架完整。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四十五岁左右;陪棺内殉葬者均为女性青少年,年龄在十三至二十五岁之间。另有金玉器、铜器、漆木器、兵器等。 中室 放置编钟等礼乐器,成组成排,井然有序。 西室 放置陪棺十三具。另有小玉器、漆木器等。 北室 放置车马器、兵器、铜器等。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共有15404件,可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类。许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纹饰华美,精细繁缛,豪华异常,实为古代文物精品之上乘。出土文物之多,规模之大,器物之精美,为我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之罕见。 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州市博物馆”,复原了“曾侯乙墓址”,建立了“编钟陈列馆”,组织了“随州市古乐队”;并将精美的青铜器中的“鹿角立鹤”立於“尊盘”之首的造型,塑立在汉东路转盘,树为“随州市市标”。

7,有关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的资料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大的编钟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矗立千年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 楚音韶乐 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文章TAG:曾侯乙  曾乙  曾侯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