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的词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词丑奴儿

2,辛弃疾 丑奴儿原文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丑奴儿原文

3,诗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诗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翻译

4,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辛弃疾像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5,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强的拼音是qiang(2声)欲yu(2),语yu(3),还huan(2),休xiu(1)
强,在这里应该念三声。 强qiǎng 含义有:硬要,迫使:强词夺理。强迫命令。 尽力,竭力,勉强:强谏(谏:规劝)。强人所难。 而二声的含义是:强健,强盛,盛大的意思。因此这里明显不适合念二声。 “说”字一共有三个读音shuō;shuì;yuè shuì 表示说服对方 yuè 则通假悦 明显两个都不对,这里应该是念:shuō “还”有两个读音:hái huán hái 表示:返回;还,复也;还,返也;仍旧,依然 huán 表示:归还;恢复;回答,对付;交还,归还 因此,这里应该读:hái “却道天亮好个秋” 结合上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时,喜欢说愁,其实内心没有愁,只是为赋新词而已。如今真的满怀愁苦,却说不出来了。因为当“识”尽了愁,却就“说不尽”了。任何词语,都无法概括内心万般的苦闷。真正的苦水,倒不出来,只好感叹一句:“却道天亮好个秋”。这里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贴切自然,好不造作。将内心悲凉的情感,用秋天尽情地表达。

6,辛弃疾 破阵子 丑奴儿 翻译

丑奴儿的解:少年时,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攀登高楼。登上高楼,又会为了作出新诗,勉强自己写一些愁苦的情绪。而现在,深深体味到了愁苦的滋味,想要说出来却住了口。想说却停下来,反而说天所凉爽宜人,这个秋天真好啊!破阵子解:醉意朦胧中,挑亮油灯,拿起宝剑细细察看,睡梦中又回到了边塞,军营里的号角声已经响成一片。牛肉正分给了部下们烤着吃,各种乐器弹奏起了边塞乐曲;战场上,在进行秋季在阅兵。战马跑得和的卢马一样,快的像在飞;随着弯弓的箭惊飞出去。将士们都愿意替君王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功名。可惜,头上的白发已经早早生出来了。 我是从家里宋词里找来的,如果满意 请评最佳,我在做任务,谢谢。
破阵子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给分!!!!!!!!!!!!!!!!谢谢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我们初一时老师讲过的 准没错哦

7,宋词辛弃疾的丑奴儿

我觉得这首词写得很好,也很贴切,现实生活往往是残酷的,做不喜欢做的事,随波逐流,这正说出了我们的心事,现在细细体味,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无奈与怅然。
写词写诗是需要情感的,有的时候伤感的时候会写出很好的诗词来,平时我就喜欢写写,当然写的不好了,不过相对于平常,哀愁的时候真的能有很多的情感爆发,所以也就能有很多的莫名其妙的语句出来了。没有哀愁的时候总是觉的自己是最倒霉的,最应该有哀愁的,等知道了什么是哀愁了,才明白自己的那时候的无知和幼稚。这是我自己的感想。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而重复那两句更突出作者不识愁滋味的感慨!

文章TAG:辛弃疾  丑奴儿  辛弃疾丑奴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