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谁的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来表现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名士,其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我会继续学习,争取下次回答你

北宋谁的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来表现

2,擅长描绘北宋时期雄伟险峻的北方山水的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除北方山水系统的山水画外,长于界画的郭忠恕,善于表现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以及继承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擅长描绘北宋时期雄伟险峻的北方山水的画家

3,为什么宋朝的山水画不一样急啊

北宋国家统一,画家大都集中在北方,画的是北方的大山大水,层峦叠嶂,一般是全景式构图,到南宋国家偏安一隅,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画家逃到南方,看见不同于北方的山水,是那种烟云迷漫,草木葱茏的,所以画家开始画山之一角,水之一边,也就是局部,典型代表就是南宋四家了。 两宋在山水画中北宋主要是层峦叠障、布置茂密的“以大观小”全景式,而南宋是去其繁章,采其大要的“以小显大”截取式,因而北宋山水画显得雄浑、博大、庄重,南宋秀丽、小巧、优雅。北宋山水画地域特点强,状物高于达意。南宋抒情气质强,创意高于状物。这样北宋以形象的深人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南宋以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来构成画面视觉中心,以简洁空灵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受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1f7010100b7lu.html

为什么宋朝的山水画不一样急啊

4,介绍一下宋代文人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这就是出现了较之唐代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并且很快在士大夫文人中流行开来。这种画风出现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专业画工掌握,因此较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大都对之持看不起的态度;而这种新兴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则大都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的文人们也就竞起仿效,反而无不以能绘画为文人的风雅。因此,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文人画出现以后,对它有不同的称呼。宋人康与之所谓“隐士之画”,刘学箕所谓“画士”之画,苏轼所谓“士人画”等。从其作为与传统的“画工之画”相对应的概念来看,都是指文人画。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北宋中叶以后,绘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而他们几乎都与苏轼有一定的关系,这或许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所谓 “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作者学养的发端。由于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变革,使文人画具有一套与传统绘画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后甚至影响到文人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纸、笔等也渐与传统绘画产生了区别。因而,理解苏轼“画中有诗”这一理论的内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前提。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偏安江南,文人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然。像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到了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抒发出来。
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

5,两宋时期山水画领域取得怎样的成绩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北宋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代表性画家是李成、范宽、米芾父子;另一方面青绿山水的表现技法更丰富,讲究笔墨,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李成,因曾避居青州营邱,故后世称为“李营邱”。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显,挺拔坚实,具有北方山水特色,能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说,反映了他对墨法的重视。代表作有《层峦萧寺图》等。 范宽,最初学荆浩,后来又学李成,但总觉得不能超越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终于成为一代大家。范宽的画多为山顶密林,水边巨石,峰峦雄厚,气势逼人。后世评论“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等。 郭熙,河阳人。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头像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代表作有《幽谷图》等。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其子米友仁,字元晖,小字虎儿。画史上称他们父子为“大米、小米”或“二米”。他们的画法称“米点皴”。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蹊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 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又有明显的变化。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他们画山石喜用斧劈皴,方棱峻峭,骨格峥嵘;画树多瘦劲挺拔,风致潇洒;用墨不作层层积染,而是从浓淡中求层次变化,一气呵成,故他们的画给人以苍劲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在四家中,李唐画风较为雄健苍古,刘松年画风则偏于工细,马远画风坚实浑朴,夏圭画风清妙秀远,各具特色。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们能别开生面,打破荆、关以来“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有诗云:“画师(李唐)白发西湖住,引出半边一角山”。马、夏因而获时人赠以“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马、夏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且远及日本,促进了日本画的发展。 宋代的青山绿水,虽继承李思训的传统,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虽精细巧整,而不繁琐纤弱;既有雄伟之概,而又无粗犷之嫌,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其后,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赵伯驹画有《江山秋艳图》,堪称《千里江山图》的姊妹篇。

6,宋代山水画的新倾向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李成,范宽是北宋初期最著名的画家,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百代标程”的重要人物。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郭熙、米芾父子。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系统化。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另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另一方面,北宋流行一类被称为小景山水的创作。
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家。另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以王希孟、赵伯驹、赵伯啸兄弟为代表。  董源,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为“董北苑”他的水墨技法出类拔萃,多用披麻皴,辅以繁密的胡椒点,画树则“简于枝柯,繁于身影”,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水气蒸腾的特点。设色浅淡,不作“奇峭之笔”,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  巨然,是个画僧,祖述董源,他的画“明润郁葱,最有爽气”后世常常以“董巨”并称,认为他们是山水画的一代巨匠,被奉为南派正宗。  李成,因曾避居青州营邱,故后世称为“李营邱”。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显,挺拔坚实;具有北方山水特色,能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说,反映了他对墨法的重视。  范宽,最初学荆浩,后来又学李成,但总觉得不能超越他们,于是定居终南山中,朝夕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千岩万壑为创作基础,终于成为一代大家。范宽的画多为山顶密林一水边巨石,峰峦雄厚,气势逼人。后世评论“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  郭熙,河阳人。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其子米友仁,字元晖,小字虎儿。画史上称他们父子为“大米、小米”或“二米”。他们的画法称“米点皱”,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  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又有明显的变化。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他们画山石喜用斧劈皴,方棱峻峭,骨格峥嵘:画树多瘦劲挺拔,风致潇洒;用墨不作层层积染,而是从浓淡中求层次变化,一气呵成。故他们的画给人以苍劲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在四家中,李画较为雄健苍古,刘画则偏于俊峭工细,马画坚实浑朴,夏画清妙秀远,各具特色。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们能别开生面,打破荆、关以来“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有诗云:“画师(李唐)自发西湖住,引出半边一角山”。马、夏因而获时人赠以“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马、夏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且远及日本,促进了日本画的发展。  宋代的青绿山水,虽继承李思训的传统,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虽精细巧整,而不繁琐纤弱,既有雄伟之概,而又无粗扩之嫌,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这幅画冈峦起伏,绵亘千里,江河湖泊,浩渺万顷,其间穿插以庄院、村落、舟桥、人物,结构井然,敷色瑰丽,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才华。王希盂是宋徽宗时画院学生,画这幅巨作时才十八岁,可惜二十多岁就死了。其后,南宋赵伯驹、赵伯潇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赵伯驹画有《江山秋色图》,堪称《千里江山图》的姊妹卷。

7,从南宋到北宋山水画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转变从构图内容审美风

山水画发展,从南北朝发端,到了隋唐,工笔山水成熟。唐朝中晚期水墨山水出现并迅速成熟,到了五代的荆浩将其的绘画理论做了一次总结,并且正式提出山水画的“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五代的山水画风格,可以由此总结。以气韵为先,心中将风景素材构思成熟,将其纳入画图。画图中追求景物的完整——上至山巅,下到泉根、道路、河流等近景。中间主次、山林、峰峦、屋宇、人物无所不备。追求完整的精神境界。表达方法和形式追求上,追求笔墨兼备——也就是即重视笔法的勾勒,描绘形态;又重视墨法的皴染;将笔法和墨法有机结合。由于五代是水墨山水的成熟期,笔墨技法较为朴素、浑厚。笔墨技法相对单纯。皴法与染法尝尝结合为一体。对于屋宇、房舍、桥梁、树木以及人物的描绘较为细致。树木画法多为夹叶(就是用双钩的画法画出树叶轮廓的方法),画家尝尝着力于表达树木生长的状态和细节。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参考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卫贤的《高士图》五代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卫贤;宋初的范宽也可以算作五代画家(范宽生于五代末,主要艺术活跃期在北宋初年。但是绘画风格与五代更近)。北宋山水画,可以看成五代李成画派的延续。李成画派——即所谓的齐鲁画派——在北宋成为统治性的画风。前后出了许多名家。如许道宁、郭熙、王诜等。所以要介绍北宋山水画风,有必要介绍李成的绘画风格。李成本是西安人,因为躲避战乱,移居营丘(今天的山东昌乐)。李成的画风用最简练的文字介绍,就是:惜墨如金。其绘画特征,表达山石,多用淡墨渲染,画的很轻很柔,富有地域特征。因此又被形容为“石如云动”,代表性的皴法为“卷云皴”。画树,枝干多如蟹爪一样,从下往上勾起,因此又称“蟹爪树”。此二者是李成山水画的代表特征。这一特征被北宋沿袭,因此北宋山水多是这一风格的发展。北宋山水画从形制上讲,和五代比较没有太大的差别。也都以立轴为主,长卷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立轴还是长卷,全景展现山水景物也都是主要的绘画风格。一幅图卷之内,山川、峰峦、溪流、泉瀑、寒林、屋宇、人物等无所不包。这也被称为“全景山水”。但从风格特征上,相比五代有了发展。主要表现为笔墨技法开始丰富。虽然北宋画家多沿袭李成画法,但是从李成本人皴染结合的五代绘画特点,渐渐发展出多种面貌。比如许道宁的《渔父图》,山崖凌厉刚劲,皴法肯定果决,不拖泥带水;再如郭熙的《早春图》,皴法空灵厚实,独具表现力;再如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笔法洗练洒脱,才气飞扬。由此可见,皴法的表现力,北宋山水相比五代山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是山水画技法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皴法是随着水墨山水的成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笔墨技法。区别于勾勒,皴法主要体现山石的质感,这样就使得皴法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可发挥的空间。对于不同的画家,相同总类的皴法经常格局自己的鲜明特点。除此之外,北宋后期,画坛经历了一次复古潮流。许多画家抛弃李成的画风,开始模拟唐中后期水墨山水将成熟却还未成熟时候的画法。弱化皴法的作用,主要以勾勒、渲染为绘画表达方式。代表画家如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北宋风格的山水画发展,被国破家亡硬生生中断。因为大批宫廷藏画被抢劫一空,南宋绘画的风格与北宋天差地别。南宋画风主要是北宋画院画家李唐的风格的发展。李唐本来是宋徽宗的宣和画院的画家。因为战乱,辗转南渡到杭州,在宋高宗的画院中担任画师。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个南宋。其主要特点有:1,画面表达,从原先的全景式山水,变化为主要表达风景片段和局部景致的小景山水。这一特点,从李唐的后继者马远和夏圭的画中最能体现。马远夏圭基本不作全景山水,题材多为风景一角,或者江山之半边。因此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说这是国破家亡,画家不忍心再做全景山川。个人以为这多少有些附会。因为这种小景山水,在北宋已然出现。这就是田园山水画派,其代表人物是赵令穰。他是北宋宗室,足迹基本不出京师。因此主要描绘京师近郊的田园风光,画面多是整齐的树林、清澈的小溪、优雅的馆阁等皇家园林风光。画面已经有了小景山水的特点。南宋只是这种皇家园林山水画风的发展和继承,不应添加过多的政治含义。2,笔墨技法。北宋绘画笔墨技法更多是李成画法的发展。因各个画家自己的性格不同,展现出不同风貌。南宋山水画笔墨技法则更多是李唐的画法的发展。李唐晚年作大斧劈皴,毛笔横躺,如斧头劈砍一样在画面上横扫而过,因此得名。这种皴法淋漓痛快,适合于简练的表达山石结构。因此南宋绘画的笔墨技法以此为基础,长于表达山石形体结构,笔法简练,复杂的皴染技法不再常见。这也可以看作为是笔墨技法进一步发展,画家的简笔概括能力提高的结果。3,精神面貌。南宋山水大多都是院体画,乃画院画家所做。因此大多表现颂圣、淳朴乡民风情、优雅的贵族生活等内容。因为笔墨技法简洁凝练,因此画家特别重视绘画中“诗意”的传达。画面常常洋溢着浓浓的诗情。如果说后世的文人画是诗画结合,是在画面上题诗为主;那么南宋山水画家一般不再画面上题诗,但是力求用画面本身传达出诗歌的意境。南宋绘画中还有一支,属于别派。即僧人画。这类绘画无常理可循,画家力求的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因此从风格史断代上不能作为常理考察。
北宋、南宋山水画之分,在于南宋时已经国破山河在,画里就表现出了亡国的情绪及颓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有关北宋繁荣,继承了很多唐朝的风格,到了南宋,国破家亡,很多艺术作品表现出了颓废、凄凉的感觉南北的地域文化等也影响了风格变化

文章TAG:北宋  山水画  谁的  山水  北宋山水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