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 不被女人纠缠的修仙的书其他的也可以

宗镜录

{0}

2,什么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宋·延寿辑《宗镜录》卷三十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1}

3,抱本读宗镜录可以开悟吗

阿弥陀佛! 可以的。不过要看你怎么去读了。望采纳,谢谢!
理行一如,如教奉行,遵循因果善行利益一切众生,成就自然。
可以书上是这么说
宗镜录第一卷上有

{2}

4,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我及涅盘空出自哪里

出自《宗镜录》卷第九十六: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乃群贤所趣众义同归。咸指一心之实道矣。 《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延寿集。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宗镜录》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又卷六十一云:“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所悔。”延寿在这两段文里,发挥法眼观点,把编集《宗镜录》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
你好!茅蓬语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全世界没有第二个的形容稀有罕见的是什么成语

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释义]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语出] 宋·延寿楫《宗镜录》:“独一无二;即真解脱。”[近义] 盖世无双 绝无仅有 无与伦比 无可比拟 世不二出[反义] 平淡无奇 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用法] 多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辨析] ~和“举世无双”;都可表示“很稀少或没有可相比”的意思。不同在于:~用于强调“唯一的;没有第二个或相同”的意思时;同样表示“没有可以相比”的意思;~前面可加上一定的限制;“举世无双”本身含有“在全世界”之意;所以前面不加限制。[例句] 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在世界上~。[英译] the one and only
独一无二dú yī wú èr[释义]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语出] 宋·延寿楫《宗镜录》:“独一无二;即真解脱。”[近义] 盖世无双 绝无仅有 无与伦比 无可比拟 世不二出[反义] 平淡无奇 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用法] 多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辨析] ~和“举世无双”;都可表示“很稀少或没有可相比”的意思。不同在于:~用于强调“唯一的;没有第二个或相同”的意思时;同样表示“没有可以相比”的意思;~前面可加上一定的限制;“举世无双”本身含有“在全世界”之意;所以前面不加限制。[例句] 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在世界上~。[英译] the one and only
举世无双

6,觉明为咎是何意

南怀瑾教授讲述"宗镜录略讲": 「觉明为咎」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已经成道的人,已经还源,证到清净圆明、明心见性以後,太保任清净光明,因太过而生不及,太过了本身就是妄念。 比如大家打坐,刚刚上座,眼睛一闭那一刹那,很清净,那是很短暂的一刹那,接著想保持清净,那就完了。由这个理由来说明本体来源,清净光明忽起动心,是倒果为因的说法。是佛没有办法,只好从果来说因,最初万有是「觉明为咎」来的。 以逻辑道理来讲,这种形而上本体,忽变为形而下万象的道理,不能算是究竟的说法。佛学对此点到为止,唯有用中国的《易经》、道家思想来补足。不过如把中国的《易经》、道家思想单独来说明形而上的本体,那又不行了。必须这几样综合起来,对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说明才能清楚。 《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指动静、善恶、是非、来去、生死等相对的现象。相对是两头,能起相对的那个是不属於相对,勉强可以说是绝对。 所以以此道理来讲,「觉明为咎」,觉明也并不为咎,换言之,阴暗、昏味也不足为病,各有立场看法,白天有白天的好处,夜里有夜里的好处。所以《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指形而下的法则;形而上的本体,则如孔子在《系辞》上所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谓感应,虽起形而下後天的作用,最後他还是归到本来寂然不动。至於明与不明、动与静、好与坏,则是人为的分别,同形而上、形而下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看法,当然《易经》没有说这麽明显。研究《易经》,不论在理、象、数方面,都须先通《系传》,把道理先搞通。 道家《列子》这本书分出五太∶太虚、太无、太素、太质、太极,一层层下来,也讨论到本体生万有的道理。本体本来清净圆明,忽然一动,生出万有,生命经过了这五种层次。这种次序五行思想、易经思想,同佛法的五蕴都有相关连之处。 人类文化号称五千年,其实是很幼稚、很可怜的。人类到现在还在追求最初究竟怎麽来的?乃至现在还要到太空去探索这个生命问题。 科学文明发展至今,谁也还拿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科学也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总之一句∶都非定论。 若要证到宇宙本体的问题,扼要地说,只有用禅宗的两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来说明。《楞严经》的「觉明为咎」只是权说而已。 http://www.thewisdom.com.tw/GB/ForumInfoForm.phtml?FV_Thread=5235&Typeid=5
去年看过一次,未明。今日重新看一次,明白了。
人过明则无智,水过清则无鱼!

7,宗镜录的思想内容

《宗镜录》之“本际义”可以归纳为:一、本源说:“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①(世界本源说)“是知有情、无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际。·,一众生之原,名曰本际。……生死之本,为众生原。……虚空之本,为生死原。……问:虚空有本乎?答: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答:此犹本际之本。”②(众生本源说)二、本体说:“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一切诸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具足三智,圆满四德,无所朔失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由颠倒心不知不觉故,从能净立其名故。九者所摄如来藏,一切染法无明地藏,既乃出离,圆满觉者,为所摄故。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此本际离脱不相应烦恼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故。”③(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体)“夫言修道者,此是劝喻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萨涅梁。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④(心体即道体)三、恒常说:“若了一心本际何法不通。以诸法从心所生,皆同一际。住此际中,一一圆满,举目咸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刚宝藏,无所缺减。”⑤综上所述,((宗镜录》之“本际义”基本是持“本源即本体”;心体即道体;“心”与“道”是“常”、是“本”、为“源”、为“根”说。如同永明延寿在《自序》中说,此书的宗旨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围绕对“一心”的阐释为核心,他将世界及众生的本源(本体)统统纳入“一心”,而此“一心”既是“心体”又是“性体”。最终,延寿把此“一心”与“道”同一,这样,众生解脱就变成了开发真性、回归“道体”。鸿摩罗什翻译的《中论》,其中《观本际品》专门对“本际说”进行了破斥。⑥在玄类所翻译的《成唯识论》中,既否定了一切形式的造物主,也否定了承认世界万物有一个开端的观点。⑦几乎与((本际经》同时,正当中国佛教三论宗流行。吉藏在《中观论疏·本际品》中,提及中国本土化、民族化创世理论,并把老子哲学视为和本际说同类的外道学派。⑧由此可见,中国佛教以传承印度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瑜伽行派唯识两大学说系统的思想流派;站在破我执与法执的立场上,对“本际说”是一致破斥的。然而,中国佛教的主体却是以如来藏思想为本,三论宗与唯识宗只如昙花一现。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由此产生了双方的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导致了佛教教义及实践的民族化、本土化。印度佛教所破斥的“本际说”,在延寿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文章TAG:宗镜  宗镜录  女人  纠缠  宗镜录  不被女人纠缠的修仙的书其他的也可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