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虞美人 蒋捷 翻译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yú měi rén] 翻译: Corn poppy Jiangjie

虞美人 蒋捷 翻译

2,请问蒋捷的虞美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个语文课上老师会讲的 鉴赏:这首词通过听雨,概括地写出此人在少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的感受,生动地反映出年龄不同,听雨声时的心情也是不同。上阕写少年和中年的听雨。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风尘仆仆地奔波,人生之苦,绘声绘色,溢于言表。下阕写晚年听雨。亡国之后,木鱼经声,在一个十分凄绝的环境中,奔波忙碌一生的词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生活无着。弦外之音,不难捉摸。结尾二句,词人概括地抒发了对自己一生难言的悲愤。这里有少年的憧憬,有中年的悲哀,更有晚年的难堪的孤凄现实。这既是封建社会广大正直的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这个制度扼杀人才的愤怒控诉。全词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首《虞美人》,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杰出名篇之一。形象明晰,背景典型,神情毕肖,心境跃现。在意象运用上,具有精准、明朗而又不乏容量的特点。这首词充分表现语言艺术的高妙卓绝。

请问蒋捷的虞美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虞美人 蒋捷翻译

年少的时候,无忧无虑,整天泡在歌女的绣楼上,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听着楼外淅淅雨声,看红袖起舞,消磨时光。壮年的时候,为生计四处奔波,蜷缩在一叶扁舟中,看江水辽阔,阴云低沉,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如今已是雪染双鬓,体衰老迈,只能寄身荒败的古寺野庙,痴看枯叶飘零,静听风雨潇潇。一时间,少年的无忧,壮年的哀愁,而今的孤苦,一齐涌上心头——人生啊,经历过了太多的曲折坎坷,以及离合悲欢,也就心凉似水,情感木然了,任凭阶前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落到天明,亦无动于衷。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虞美人 蒋捷翻译

4,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回答问题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少年听雨

1.作者写壮年听雨主要选用了“客舟”、“江阔”、“云低”、“断雁”和“西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飘泊孤苦之情。2.上片感怀(写)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写)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小题1:作者写壮年听雨主要选用了“客舟”、“江阔”、“云低”、“断雁”和“西风”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1分)表现了作者飘泊孤苦之情。(1分)小题1:(3分)上片感怀(写)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写)目前的境况。(1分)按时间顺序,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1分)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一些带有离愁的意象来表达飘泊孤苦之情。答题时要先点出描绘了什么景,再写出抒了什么情。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路。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三个具有特点的阶段。即少年、中午、晚年听雨的不同感受来写。分析时要结合原诗具有时间性的词语。
(1)在江上秋雨的背景中以失群孤飞的形象、凄凉的哀鸣渲染出凄凉孤寂的氛围;象征词人踽踽独行、奔波飘泊的形象;写出词人孤独凄苦的心情。(2)一任:饱经沧桑之后的恬淡、无奈;点滴:少年的憧憬、中年的哀愁、老年的孤凄,往事历历袭上心头;到天明:彻夜无眠,内心深处的伤痛难以忘怀。 (言之有理即可)

5,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6,蒋捷 虞美人 梳楼的翻译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虞美人,花;后人对虞姬的称呼;词牌名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梳楼蒋捷做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蒋捷 虞美人 梳楼Jiang Jie poppy comb floor
蒋捷 虞美人 梳楼Jiang Jie poppy comb floor
年少的时候,无忧无虑,整天泡在歌女的绣楼上,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听着楼外淅淅雨声,看红袖起舞,消磨时光。壮年的时候,为生计四处奔波,蜷缩在一叶扁舟中,看江水辽阔,阴云低沉,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如今已是雪染双鬓,体衰老迈,只能寄身荒败的古寺野庙,痴看枯叶飘零,静听风雨潇潇。一时间,少年的无忧,壮年的哀愁,而今的孤苦,一齐涌上心头——人生啊,经历过了太多的曲折坎坷,以及离合悲欢,也就心凉似水,情感木然了,任凭阶前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落到天明,亦无动于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图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 ”、“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尽管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 :“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 ,国事江河日下 。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 。“藏”字 ,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 。“几度 ”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使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 ,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 ,也只能 “借”之而已 !一“ 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 ,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 。”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竟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 ,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 。词中匠心独运 ,写“愁 ”多,用“楼”小作衬托。 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 ”,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7,蒋捷的虞美人

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  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  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  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  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  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  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  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  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  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  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  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  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  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  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  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  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  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这首《虞美人·听雨》以听雨为线索,倾诉词人少年、壮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是词人对往昔生活片段的回忆,下片则回到词人老年的境遇与听雨的不同反应。虽然结构简单,却极富有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不同时期、不同阅历之人读之,皆会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受。人所处历史、环境各异,经历错综复杂,但是都必须经历由少年至老年之变化,且有诸多共同感受。所以有人认为人一生的不同阶段会喜欢三位诗人:青年时代喜欢李白,尤其是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与纵横驰骋的豪放诗篇;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中年时代会转向杜甫,“杜诗韩笔愁来读,恰似麻姑痒处搔”;到了老年阶段,正是孔子所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时期,开始承认大自然的种种规律,一切皆归于平静,则会更喜爱陶渊明的“委运任化”之诗。蒋捷这首词借少年、中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高度浓缩了人生的必然历程和共同体味。因此雨在本词中也可以具有多重含义。它首先是自然界的最平常的雨,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永无变化。词人将不变之雨声与自己不断变化之境遇、感触作鲜明对照,以雨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情感变化。恰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雨也可以被理解成词人移情之物,成为他不同人生阶段感情变化之重要见证。最重要的是雨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被词人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人世间的凄风苦雨。正是这人间风雨使词人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一个流离四方的游子,最后变成一万事皆休、看破一切的头发斑白的老者。 词人还非常善于运用一些精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如少年时期的“歌楼”与 “红烛”“罗帐”构成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氛围,壮年时的“客舟”与“断雁”“西风”一对应,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而词人老年时寓居“僧庐”则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之影响,达到心如止水之心境。 生命短促,转瞬之间由少年而壮年、由壮年而衰老。岁月的流逝是如此无情,然而雨声依旧,它不会因人生的变迁而改变,大自然有其固有的存在模式。生命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始终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人类作为情感的载体,可以跨越时空达到感情的共鸣。词人与作为读者的我们虽然相隔数百年,却有着相似的生命体验。所以岁月无情、雨声依旧而生命却是永恒。

文章TAG:虞美人  美人  蒋捷  翻译  虞美人蒋捷  蒋捷  翻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