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pq3化简后是多少

(-pq)3=-p3q3
你好!q3(-pq)3=(-1)3=-p3q3p3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pq3化简后是多少

2,sinacosasinbcosb化简

(sina-cosa)^2=sina^2-2sina*cosa+cosa^2=1-sin2a(sina^2+cosa^2=1,2sina*cosa=sin2a)
sinasinb-sinacosb-cosasinb+cosacosb=cos(a-b)-sin(a+b)
(sina-cosa)(sinb-cosb)=sinasinb-sinacosb-cosasinb+cosacosb=sinasinb+cosacosb-(sinacosb+cosasinb)=cos(a-b)-sin(a+b)

sinacosasinbcosb化简

3,关于说文解字的问题

甲指《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主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乙指《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主编,商务印书馆1948-1949年出版。拾指《《殷墟甲骨拾遗》,以上两本书漏编的甲骨。后面的数字是指在这些书内甲骨的编号。甲骨文字体不统一,一个字有多种写法,所以要标明出处。甲3690,是指该字体见于《殷墟文字甲编》第3690块甲骨。至于“包山楚简”是指文物出版社《包山楚简》一书所见的字体。这是古代楚国的一种写在竹简上的汉字。至于“币、玉玺”等,是指“天”在这些器具上所刻文字里出现的字形。
这里有一个网址 里面的内容就是有关于说文解字的 挺全面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02945723482fb4daa58d4bca.html

关于说文解字的问题

4,三闾大夫的三族简介

景氏的来源,过去也不清楚。因为假如说它是出自王族,楚国并没有一个楚景王,假如说它是某个闻名大夫的后代,似乎也没有线索。现借助古文字材料,我们才终于明白,它就是楚文字常见的姓氏“竞”字。竞氏在包山楚简和楚国铜器、楚国玺印中都有发现,过去,我们以为它就是《姓苑》等书中的竟氏。徐全胜先生在考释包山楚简中的竞氏时,也是这么看。但值得注重的是,除去这一解释,他还有另一种考虑,“复疑竞氏即文献之景氏”。现在看来,他的后一种考虑才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楚平王的谥名本来是作“竞平”;“竞平”的“竞”字,根据谥法命名和文字通假的惯例,正好应该读为“景”。其证据是,1973年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城遗址1号台基出土过一件青铜甬钟,铭文作:“秦王卑命,竞平王之定救秦戎”。这件铜器应是一组编钟中的一件,如何断读和考定其时代,学界曾有争论。但现根据新出楚简,我们可以确认,铭文中的“竞平王”就是古书中的楚平王。平王称为“竞平王”,其实是用“双字谥”,情况同于楚惠王之称“献惠王”,简王之称“简大王”、声王之称“圣※王”,襄王之称“顷襄王”,考王之称“考烈王”。由此,我们才终于明白,楚文字中的“竞”氏,其实也就是古书中的“景”氏。它的来源是楚平王谥号中的“景”字。昭氏和景氏都是来自春秋晚期的楚王,而且是名声不佳的楚王。他们的后代为什么在战国时期最显赫,这也是耐人寻味的事情。“屈”是老牌贵族,早在春秋时期就很显赫,与“昭”、“景”不同;“昭”、“景”是新兴贵族,它们的出现比较晚,立族当在战国初年。

5,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那

楚立国八百年,其都城有几?清人王鸣盛日:“楚都有五:一丹阳,一几邹,三止都,四陈城,五寿春。”[1]今人周有恒先生则在五都之外另加铂阳,凡六都。[2]曲英杰先生去陈加那、成阳,为七都。[3]冯永轩先生则以为楚都有十:丹阳、漳沮、鄂、郢、喏、鄢、西阳、陈、钜阳、寿春。[4]陈城作为楚都史有明文(详下文),曲氏否定陈城不确。冯氏所加之漳沮或即丹阳,鄂则为别都,西阳无所据。近年来,在包山楚简中又出现了栽郢、蓝郢、戗郢、堋郢"等带郢字的地名。学者或以为楚之别都(或陪都)。[5]此外,另有学者曾罗列先后作为楚的别都的城邑包括:鄂、喏、西阳、陈、蔡、不羹(有二)、穰、城阳(即成阳)、项城、钜阳等12处。[6]很显然,有些别都,如鄢、喏、陈城,后来又被确定为正式的国都。上述诸都城中,比较明确的楚都有:丹阳、郢都、喏、鄢、成阳、陈和寿春。[7]若就建都时间长短和对楚国历史的彭响而言,这7都又可分为二个不同的等级,丹阳、郢为第一等级,陈、寿春为第二等级,喏、鄢、成阳为第三等级。其他别都、陪都亦可与第三等级的都城等而视之。在具体地望和考一占学城址的指认方面,成阳、陈、寿春较为明确,丹阳、郢则多歧见。我们认为,楚都丹阳在今河南浙川,今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即楚郊都,纪南城遗址是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在南方的重要中心城市或陪都。[8]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城址宫室布局的考察,发现其重心均位于东北方位。以下请述其详。
信阳平桥区
前期是郢都,后期是陈都

6,在百家姓里有没有关于卓这个姓的起源或传说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黄帝姬姓名轩辕 ,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 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芈姓,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包山楚简中又写作悼滑,为楚悼王之后,以谥号为氏。②、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③、出自他族。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始祖:卓滑。目前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沈姓,是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有影响。 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春秋时,楚国将孙叔敖封于沈,又封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这两个地方的后代都改姓沈,此为芈姓沈氏。 秦朝以前,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两省活动。东汉时,沈姓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浙江。隋朝时,浙江武康的沈姓是当地的望族。唐代,沈姓进入福建,稍后移民广东。明朝末年,沈姓迁入台湾。目前,沈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河南三省。

7,山海经是本什么书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山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明朝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杨慎的《山海经补注》、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清朝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民国以后以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最流行,研究《山海经》者必读袁书。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山经"中保存大量祭祀神只的祭礼,原本都与《周礼》所载纪录对照研究,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包山楚简》、《望山楚简》及《新蔡楚简》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 女娲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这种南西北东的顺序与后代从东开始,东南西北的顺序习惯不同,据研究与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间观念有关。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鲁迅还专门写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
神话书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全书3万多字,记载了大量的山川方国和禽兽怪物,内容涉及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博物学以及民俗、神话、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动植物等方面的内容。这本书可以区别为前后两部分,前者是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所谓“五藏山经”组成的《山经》部分,后者是由《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最后的一篇《海内经》组成的《海经》部分,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其内容迥异,更在于其文风大相径庭。就内容而言,前者以山为纲,历述群山的自然风貌,故名《山经》,后者则以海为经,罗列“四海方国”的风俗景观,故名《海经》。
记录远古,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各种动物,植物,之类的书, 比如什么上古的凶兽一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文章TAG:包山楚简  多少  包山楚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