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江南春天的作文800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当我想起王安石这赞美江南的诗句,就为自己是个江南人感到自豪,而江南最美的就是春天。 【首段便勾起了大家对江南的向往】 江南的春天实在是美呀!你看,粉红的桃花像小朋友的笑脸,柳条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飘荡,像一个个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当然,大家最喜欢的还是那生机勃勃的田野了。 田野里,萝卜花开了,雪白雪白的,好像给大地穿上了新娘的盛装;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个个都挺直了身子,远远望去,如同一块块黄金毯,正准备迎娶漂亮的新人呢;绿油油的麦苗更像一个个卫兵神气地在大地里操练,它们把自己锻炼得结结实实的,想奉献给人们最饱满的麦子。啊,春天!江南的春天,诗一样的美景,画一样的炫丽。 【对江南美景进行了生动描写】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不由得吟诵起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江南春》,为江南的春天感到骄傲,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幸福。 【以诗歌开头,又以诗歌结尾,借诗人之口加深江南之美的可信度。】

关于江南春天的作文800

2,王安石的哪首诗写了江南的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①瓜洲②一水间,钟山③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译文 Title 译文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 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 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 注释 Title 注释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 ②: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王安石的哪首诗写了江南的春

3,描写江南春天的文章

春又来 春天无疑是全世界的春天,而非独为某地或某人所有,但为我所熟悉的却只有皖南的春天了。 杏花春雨润江南虽然雅极,但是一树繁华的时候固然很美,却及不上那紫云英。她不是皖南春天的主角,却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她们常常分布于大片的菜花之间,默默地站成春天里的另一片风景。这些细小的花,没有想象中的美丽,淡淡的紫色,含蓄而不张扬,如同邻家女儿淡淡的心思。在一个春天里,我忽然爱上了这些细小的花和那片紫色,我躺在这些花丛中,将湿漉漉的心情放在太阳下晾晒,似乎听见花儿与我共鸣的歌哭。 黄昏时分,田野是静谧的,从脸上拂过,空气中充满花香。。。 江南春天的天空是高远的,它常常将我们的视线牵引进深邃的蔚蓝。在那里我们的目光总是和几只风筝交织在一起。风筝是春天这首曲子里,不可或缺的音符,它把孩子们的心情推向了高潮。我一直没有自己的风筝,我做的风筝总是飞不上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放风筝的快乐于我一直缺席。后来我终于奏响了属于自己的春天的音符,但为我所记起的,不是风筝上天时的喜悦,而是那张微笑的脸…… 总是有许多心思,沉淀在江南的春天里,总是有很多回忆在皖南的春天里萌芽。江南的春天很短,短的你来不及感受它,它就离你匆匆而去了,那感觉就像是在车站看到一辆从远方而来的火车,看它远远地来,满怀期待,不曾想在车站仅仅停留几分钟时间,然后就很快地消失在你眼中了,但是,却令人无限留恋。那清澈的湖水,倒挂的杨柳,柔和的清风,还有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峰,共同组成一幅柔美的江南风景画,而你,慢慢地融入其中,慢慢的,慢慢的,你的思绪就像那清风一样,飘了起来,浮在空中,飞向远方。 江南春天的雨总是那么温柔,细细的,密密的,滋润着大地,唤醒了种子,绿了小草,红了花儿。雨,伴着薄沙般的风,轻轻地飘来,一丝丝,一缕缕,似纱似雾,如烟如尘。江南的春天,当你在镜湖边,杨柳下,伴着轻轻的微风悠闲地散着步,尽管你在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当你行在绿林,走在溪水,陶醉于大自然时也会觉得自己已经离开了世间的尘嚣,拥有生命的绿意。顿感惬意,悠然。 又是一年春来绿,斯人独醉于此!

描写江南春天的文章

4,江南的春和北国的春有什么特点

江南春,那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华丽;北国春,那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的爽朗。江南春给人的感觉是繁华、秀丽、“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江南春就如同清明上河图一般,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北国之春多的是硬朗、生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所有的生命都开始舒展,正如老舍在《济南的春天》里说说,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南方的春天是与北方大不同的,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怡人的惊喜,更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悦目的春光。在南方,只有少数的草木在冬天是枯黄的,路边的野花似乎从未停止开放,墙角的杂草总是不断地生长。原本就是满目绿色的世界,到了春天,即便有些零散的嫩芽在枝头浮动,对于路人也毫无新奇可言。实际上,南粤的人们内心里从不在意春天是否如期到来,他们不需要。更不会看见北去的大雁而感叹时节的交替,如果有反倒矫情了。在南方,春天的雨也是来的随随便便毫无章法,有时随风飘来几滴完全不会惹人注意,有时狂风大作,如注的暴雨淋得一街男女狼狈不堪。指望有着《雨巷》的别致景色和凄美的情怀那是注定要失望的。由于在冬天有时也能有雷声,春天的雷反倒“雷”不到什么人了。南国的动物们想也不愿意费冬眠的周折,四处出没、活动自在当不在话下。记得儿时知道惊蛰的意义,就在于,春天来临之际,冬眠的蛇,龟,蛙,虫睡了一个冬天,就靠这声春雷唤醒它们呢,因此常有到野地里看看那些蛙儿虫儿是否能够醒来的冲动。而在南方,想要对儿女编织这样的故事都是不可能的。来到南方久了,便也开始有意关注当地春天的来去,实际上,南方的春天与北方虽有大的区别,但本质也无不同。大多数想在夏秋收获的庄稼自然是要在此时播种的;大多数南下过冬的候鸟这时也会如期北上;大多数秋冬不会落叶的树木会在一二天里把树叶落得精光,然后一眨眼又会换上一身粉嫩的新绿来,抓一把枝头的新叶就会闻到那春天里独有的新甜来。春天的雨落在脸上,身上更能感受其他季节所没有的滋润。在南方,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是红棉,这种从不引人注意的平淡的树木这时会在一夜之间浑身绽放出火一样的花朵来,而南国的人们素有沿街种植红棉的习惯,红棉花开放的时间不长,当你看到它怒放在一片红色激情之中时,可以肯定,春天已经来了。
南国的春:勃勃朝气 北国的春:清奇、壮美着重写了“春雪”和“春风”.表达了作者对于北国春天清凉、豪迈、昂扬、英雄的赞叹,抒发了作者对北国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有哪些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2、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忆江南》皇甫松3、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客情成鹤梦,人迹似流萍。横渡炊烟暗,障川渔火明。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 ——《韶村夜泊》谈应祥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望江南》苏东坡5、齐眉举,彩侍紫霞记。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词。篱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刘辰翁6、七日后,董会是垦前。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日拟醉华筵。歌白雪,除是雪地传。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双调望江南 寿张粹翁 》刘辰翁7、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江南好》赵师侠8、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望江南 》朱敦儒9、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望江南》周邦彦10、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忆江南》温庭筠11、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江南柳》张先12、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李煜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张志和14、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 ——《梦江南》屈大均15、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宿新市》杨万里16、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题觉海寺》黄庭坚17、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十景塘散步》18、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忆江南》刘禹锡19、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岑参

6,野艇归时蒲叶雨开头两句描写了江南之春怎样的景色

《绝句·野艇归时蒲叶雨》写的是诗人忆念中的江南之春:野渡口归来的小艇,蒲叶上沙沙的雨点,缫丝车旋转的呜呜声,谷雨时节轻飏的楝花风。这些零散的印象和梦忆的片断,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江南乡村的风景小品。 1作品概况作品名称:绝句·野艇归时蒲叶雨创作年代:宋代作者:关澥作品体裁:七言绝句2作品原文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1] 3作品赏析关澥的《绝句》组诗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从南朝以来,写江南风光的诗已经很多。前人写得越多,后人便越难写出新意。关澥所作的两首忆江南的绝句,虽未足名世,但追忆经行江南的前尘旧梦,抒写春日醉人而又怅惘的意绪,却也有其独到之处。头一句写的是春雨中的静趣,这既不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幽寂,也不是“钓罢归来不系船”(司空曙《江村即事》)的疏放,而是在野艇归来的时刻四顾悄然、静听雨声滴落在蒲叶上的惆怅之感。蒲叶一般指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长于水边,大蒲叶长三四尺,气味香烈。在野舟上领略蒲叶上的雨声,比起“画船听雨眠”来,又自有一种清新的野趣,春水的碧色、菖蒲的香气、春雨的润泽也在静默中沁透了诗人的心头。第二句以农家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烘托出一片轻晕的醉意和春的风华。缲车即缫丝用的车,南方谷雨后收茧抽丝,缫车转动说明谷雨刚过。而楝花则是谷雨时节最后的花。徐锴《岁时记》说:“三月花开,名花信风。”《东皋杂录》说:“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楝是一种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春月开花,色淡紫,果实椭圆如小铃,成熟后变成黄色,俗名金铃子。这一句从诸般春景中选出缫丝和楝花开放二事,既准确地扣住了谷雨时节后的景物特征,又表现了江南蚕乡的独特风味。缫车转动的呜呜叫声又与楝花形成有意无意的照应,正如前一句中野艇蒲叶在水和雨的关系上取得照应一祥,使首二句构成春雨和春风的工整对仗,蒲叶和楝花,野艇和缫车的对仗又分别从村外和村里两方面为这幅小品勾画出了简单的轮廓,使零散的意象形成内在的联系,突出了作者最亲切的感受。后两句点明这一切不过是旧日在江南经行时所见,此时已尽入醉梦中了。这固然是表示对江南的留恋,连醉里梦里都难以忘却,更多的却是往事如梦的空幻之感。陈迹的追怀像短梦一般重现,诗人对江南之春的怀念也含有人生之春的追怀。正因为原本是切实的往事,此时在他看来就像一场人生的醉梦,那野渡的小艇和蒲叶上的雨声才带着几分凄清和寂寥,那缫车的鸣声和楝花风的飘扬才含着一点儿醉意和迷惘,这些构成了江南之忆的主要印象。将某种人生感触融入精心选择的典型景物,虽意绪惆怅,却能在半醒半醉的神态中保持清爽俊逸的风调,这是杜牧七绝的待点,关澥的这首诗也与其相似
第一句写的是春雨中的静趣,这既不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幽寂,也不是“钓罢归来不系船”(司空曙《江村即事》)的疏放,而是在野艇归来的时刻四顾悄然、静听雨声滴落在蒲叶上的惆怅之感。作者在野舟上领略蒲叶上的雨声,比起“画船听雨眠”来,又自有一种清新的野趣,春水的碧色、菖蒲的香气、春雨的润泽也在静默中沁透了诗人的心头。第二句以农家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烘托出一片轻晕的醉意和春的风华。南方谷雨后收茧抽丝,缫车转动说明谷雨刚过。这一句从诸般春景中选出缫丝和楝花开放二事,既准确地扣住了谷雨时节后的景物特征,又表现了江南蚕乡的独特风味。缫车转动的呜呜叫声又与楝花形成有意无意的照应,正如前一句中野艇蒲叶在水和雨的关系上取得照应一祥,使首二句构成春雨和春风的工整对仗,蒲叶和楝花,野艇和缫车的对仗又分别从村外和村里两方面为这幅小品勾画出了简单的轮廓,使零散的意象形成内在的联系,突出了作者最亲切的感受。

7,朱自清笔下的江南之春和林斤谰笔下的北国之春都有一股怎样的精神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

文章TAG:江南  关于  于江南  江南春  江南之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