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西周青铜器矢令方彝 释文

西周青铜盠方彝西周时期盛酒器,陕西省 眉县出土。 盠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 双耳,内铸铭文106字。彝身铸满文饰, 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 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三层文饰装饰,上 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 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 。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金文中通常有 “作宝尊彝”的字样。彝又是一种青铜酒器 的专名,盠方彝是根据其铭文和形体而定 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西周社会政治 、经济、军事、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青 铜器铭文习称

求西周青铜器矢令方彝 释文

2,彝 这个字读什么 有人知道吗 马上解答

彜 yí    [简体笔画]18 [部首]彑   [繁体] 彞[繁体笔画]18 [五行]土   郑码:ZMZE,U:5F5D,GBK:D2CD   笔画数:18,部首:彑,笔顺编号:551431234554234132
念 【yí】 彝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 有个歌手组合叫【彝人制造】 望采纳
彝念yi,中国有个少数民族歌手组合,叫彝人组合,希望能采纳
好像读zhi(4声)

彝 这个字读什么 有人知道吗 马上解答

3,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妇好偶方彝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偶方彝  铜方彝始见于商代,器形为四方直壁,也有长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顶形盖,盖上有钮,器体有直腹、曲腹、腹旁带耳的。个别器物形似两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称“偶方彝”。这件偶方彝的器盖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长边各有7个方形盖和7个尖形盖,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盖与器身装饰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形纹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变化,浅缩颈,腹微鼓。有的器物上还铸有铭文。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司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你好!我见过三个,除了后母戊鼎,毛公鼎……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妇好偶方彝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4,皿天全方罍有什么历史意义为什么会身首分离

皿天全方罍发现的时间在1922年,由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当地下了好几天的暴雨,被暴雨冲刷显现出来的,在山间的沟边里重获天日,之后被一个农民发现再秘密隐藏在家中,后来由于村民都知道了皿天全方罍相关的价值,导致皿天全方罍的整体分裂,身首异处了。但是通过多方沟通还有协调,在2014年3月19日的时候协议,皿天全方罍在6月14日归于湖南长沙。此器盖上刻着“皿天全父乍尊彝”这样的铭文;器的身上是“皿父乍尊彝”这样的铭文。是在商周方罍之中最大的一件器具了,获称“方罍之王”。皿方罍(léi)的造型别致,雄伟且庄重,把雕刻艺术手法的立雕、浮雕、线雕集齐在一身,是到目前为止出土的器具中最大且最精美的一件宝物,也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盛行时期的伟大代表作。据官方告知,“皿方罍”著录在1928年的时候已公诸于世,曾经辗转颠簸,流经到卢芹斋、包尔禄、姚昌复等等多位20世纪初资深古董商及藏家的手上。文物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流传的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以及文化的化身。“皿方罍”是“方罍之王”,文化的代表意义十分的不凡,湖南省博物馆还有收藏家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海外多次洽谈才成功回购。而且不止在于它是在湖南出土的代表文物,更多的是皿方罍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计量,假若放任它流失在外绝对是中国的损失。皿方罍,还有“皿天全方罍”、“皿天全方彝”等名字。皿方罍全身高达84.8厘米、器身高有63.6厘米,罍盖呈现了庑殿顶形,形状与盖式的器皿相同。罍身是长方口的形式,直颈,高圈足。整个器具由云雷纹为地,器具上有装饰着兽面纹路还有夔龙纹路以及凤鸟纹路。肩部两边有双耳衔环装饰,正面的腹部下方放置了一兽首鋬。四面的边角及各面的中心都有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装饰。皿天全方罍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遗物、遗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还有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还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5,青铜器有很多名称都是生字发音有很多不知道 有哪位知道它们的发音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léi)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6,如果武王胜利后举行祭祀仪式会用哪些种类的青铜器

1.鼎 (这个很重要,少了什么也不可以没有它)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2.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姬鼎灌刮弑钙鬼水邯惊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3.食器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7,彝读什么

彝 yí
彝族
彝 [本字]彝 [简体笔画]18 [部首]彑 [繁体]彜 [繁体笔画]18 [五行]土 彝 (1) 彜 yí (2) (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3) 同本义 [sacrificial vessels]
彝 [本字]彝 [简体笔画]18 [部首]彑 [繁体]彜 [繁体笔画]18 [五行]土 彝 (1) 彜 yí (2) (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3) 同本义 [sacrificial vessels] 官司彝器。――《左传》 (4)大型盛酒器,并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为酒器中所谓的“庙堂之器”。与鼎合称“鼎彝”,泛指青铜礼器。 方彝是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确定的称谓,至今沿用。有个别为长体有肩式,似二方彝合并,称之为偶方彝。此酒器流行于商周之际,形制多是高四方体,四面坡屋顶形的盖,有钮。多直腹,也有鼓腹。 又如:彝俎(泛指礼器);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彝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彝簋(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礼器) “彝”既为大共名,又为盛郁鬯以裸祭之器的总称,亦可曰小共名;为宗庙之常器,属礼器之地位较高者;基本形制是:有流,有鋬,或有可把握之提梁,四足或圈足,并常以“画布巾幂之”(《周礼·天官·幂人》);《周礼·春官·司尊彝》等所谓“六彝”分别是:1、鸡彝,即今所谓盉(封顶);2、鸟彝,即今所谓爵,由鸡彝分化而来,乃裸器而非饮器;3、斝彝,即今所谓斝。盛鬯或温鬯之用;4、黄彝,即今所谓觥或觵,俗曰“黄目”;5、虎彝,今所谓觥中作虎首而四足者;6、蜼彝,即今所谓鐎类器。彝类之排序亦大致是由小而大,小而尊,大而卑。 (5) 常规 [cardinal principle]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 (6) 彝族,中国少数民族 [the Yi nationality] 彝 yí (1) 常 [ordinary]。如:彝序(亦作“彝叙”。常道);彝典(常典);彝制(常制);彝命(常命。指祖宗遗训);彝法(常法,定法);彝轨(常轨);彝章(常典;旧典);彝教(常教);彝理(常理;正道) (2) 不变的,固定的 [permanent]。如:彝监(永恒不变之龟监);彝议(不变之论);彝准(固定的制度);彝教(永久不变的教化);彝言(指永久传世之言);彝化(永久的教化) (3) 经常 [day-go-day] 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书·洪范》 (4) 又如:彝化(经常的教化);彝则(经常的制度,准则);彝酒(谓经常饮酒) 彝剧 yíjù 彝族 yízú [Yi nationality]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 yí ㄧˊ (1)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器。~鼎。~尊。 (2) 常理,法理:~训(指长辈对后辈的日常训诲)。~伦。~常。~章。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川省:~族。~人。 郑码:ZMZE,U:5F5D,GBK:D2CD 笔画数:18,部首:彑,笔顺编号:551431234554234132

文章TAG:方彝  西周  西周青铜器  周青铜  方彝  释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