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三字刀的价值

12000左右

齐三字刀的价值

2,现在一枚三字刀齐刀多少元

看品相,2----5万元

现在一枚三字刀齐刀多少元

3,齐国六字刀币长度有14厘米左右的吗

齐刀不论几字,差不多都是那么长的。
有的

齐国六字刀币长度有14厘米左右的吗

4,战国时哪个国的货币是刀型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5,进来看看是不是齐法化3字刀币

是齐法化,若真现在每枚价值2000-3000元,比起5年前涨了百倍。 但很可惜,你这是假滴。虽然图不太清楚。但很明显,这两枚齐刀,无论形制、文字一摸一样,一个模子出来的。实际这种刀币还有布币几乎找不出一摸一样滴,因为大都是随范就刻,由铸工在泥范上随手刻出文字,铸成则毁范,所以刀布文字基本找不到一摸一样滴,而且文字笔画犀利流畅,随意性极强,甚至有很多错别字,这也是很多刀布币文字争议较大,没有定论滴原因。再看这两枚齐刀,文字过于规整反而做作。还有,作为齐刀,这两枚明显过于单薄,见过齐刀真品滴人应该知道,齐刀是很大气滴,比较厚重,而且外郭高出钱币很多。所以这两枚是典型假币。
楼主这样的 图片是没法说真假的 请楼主有空上传清晰图 现在三字刀的价格水涨船高万元了都 谢谢 望采纳
从包浆,锈色上看应是仿品。包浆生硬,锈色单一。文字无齐大刀风范。
低仿
no 假的

6,中国古代的货币铸成刀铲的形状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为特色的四大体系: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在这些钱的形状看来,刀、铲是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环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这些工具都体现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出现。于是货币应运而生。朴素的古人们就用他们的生产工具来做货币的形状。  另外说明下,刀币与尚武之类没什么关系。先秦时期的主要武器是剑和戈矛、弓弩等。到汉朝大力发展骑兵才大量使用环首刀,这还是直刀,弯刀就更晚了。你看刀币呈弧形且刀刃向里,明显不是格斗用的。反而农村砍柴用的刀正是这个形状。所以刀币仿照的刀不是武器,而是古人的生产工具。  “铲币”:亦称布币,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黄河中游农业发达的周、晋(韩、赵、魏)、纪、郑、宋等地,燕、楚二国亦有铸行。铲币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种类型。  “刀币”是古代铜铸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  “环钱”是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楚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钱币。春秋时期,楚国行贝币。战国时期,出现了金币、银币和铜币,这三种金属货币在币形、币值和币文等方面,各具一格,自成体系。中国古文献中对楚币的著录最早见于《宋书·符瑞志》,但《志》文中把这种“金状如印”之物只看作是一种“祥瑞”。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楚国的金币也作过描述,称之为“淮南王药金”。最早著录楚国蚁鼻钱的是南宋洪遵的《泉志》,谓:“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处可阔一分,重十二铢,文如刻镂,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
应该是生活中的启发,以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为模板,无特别的原因,而圆形方孔钱也是在刀币基础上为了方便而将“刀身”去掉并在柄处穿孔方便使用与携带。
文化体制

7,战国刀币上到底是什么字

齐国刀币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也有极少数形体较小。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传世齐刀钱文有长达九字者,似出于伪作。“安阳”、“节墨”皆为齐国城邑名。“安阳” 不见于文献记载,“节墨”即即墨,在今山东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横线3道, 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齐刀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的铸范有泥质和石质两种,尤以泥范为多。清代陈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数以千计。近几十年,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也屡有发现。范以砂泥制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铸 3枚。但所有泥范仅见“齐法化”一种,余尚未发现。燕国刀币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通高约13~14厘米。早期的形体较大,刀背略弯,刀身上宽下窄,通高约14厘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为一字;中期的形体 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刀重减轻到10克左右,“明”字写成“债”,有人误释为“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数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数目字。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 明刀是战国刀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时可达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较多的地区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带。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的东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东省的临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过这种刀币。这些现象表明,明刀的流通范围并不限于燕国,甚至在赵、齐等国境内也可流通。现在出土的明刀绝大部分来自窖藏,也有少数是从墓葬中发现的。刀币中还有一种尖首刀,似属燕国的一种货币。这种刀通高约16厘米,重11~15克。从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线,刀柄较细,刀首较尖,故俗称尖首刀。有的刀尖长如锥形,俗称针首刀。这两类刀的特点是无一定的面文,甚至有无字的。钱文一般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这些字可能是记号。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北面如辽宁省的凌源,南面如山东省临淄,也都有出土。从出土地点看,大部分皆在燕国境内,可知此刀为燕币的可能性较大。有时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数量很少,或许这是一种比明刀更早的燕币,当明刀大量使用之际, 这种刀已经为数不多了。在山东省招远、寿光一带,过去出土过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 目前还不清楚。赵国刀币形体较小,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圆角,和齐、燕刀币首部有尖角大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于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郸”、“白人”、“城白”等文记。邯郸为赵都,“白人”即柏人,亦赵地。由此可确定这类刀为赵国的钱币。赵刀多出土于今河北灵寿、石家庄、邯郸、徐水、易县、滦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辽宁省一带也有出土。从出土地点可知,赵刀也可在燕国境内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圆钱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河北省灵寿曾出土过一件城白刀的石质铸范残块,为了解有些赵刀的铸造地区提供了线索。赵刀中还有更小者,通高不过11厘米,刀身宽仅1厘米,正面有“蔺”字,当是蔺(今山西省离石)地所造。还有较蔺刀更小的言阳刀,通高仅9.5厘米,面文为“言阳新刀”。“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战国早期属魏,后归于赵。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疑亦赵国所造。以上两种刀极稀少。

文章TAG:齐刀  价值  齐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