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京剧服饰的介绍

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也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京剧服饰保留的汉族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表现现汉族人民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京剧服饰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0}

2,戏曲服装的特征是什么

戏曲服装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具有形式美戏曲服装如同戏曲的脸谱以及表演,都不是写实的,而是远离生活真实,追求艺术真实,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最典型的例子是乞丐的富贵衣。二、具有意象美戏曲服装的形式美,不单是为了形式美而形式美,更关键是为了创造出戏曲人物的意象美。戏曲艺术同其他戏剧品类,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三、具有意境美 戏曲的特色,是活用虚拟的程式化歌舞即唱作念打,在塑造意象化人物的同时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在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的同时塑造意象化的人物。

{1}

3,学习戏曲中的刀枪服装名称都有那些

学习戏曲中的刀枪,服装名称  传统戏剧一般的刀枪,在专业团体专门归道具师管理,统称为刀枪把子。其中还包括马鞭、銮驾(皇室出行的车旗、金瓜、御斧、朝天蹬、伞、扇)等等。  刀,叫刀劈子。枪,叫枪杆。锤,叫大锤。剑,叫胯剑等?。  服装:  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在中国戏曲中习称"行头"。这些服装归戏剧团体服装师傅管理,行内统称:“箱官”。
把子、行头。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

4,黄梅戏的服饰

摘  要:戏曲艺术是一门集表演、音乐、舞台美术于一炉的综合性艺术。而舞台美术又包涵了舞美设计及置景绘制、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设计、道具设计、音效设计及制作体现等。这些部门有其独立性;又有其兼容性。为此服装是为表演创造角色外部造型,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者,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自己首先遇到的是多方面对它的制约,要想在艺术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承认这种客观上对自己制约的因素。 http://www.cqvip.com/asp/vipsearch.asp?Query=%B7%FE%D7%B0%C9%E8%BC%C6&Type=K

5,戏曲服装哪三点是非常有特点的急急急

戏曲服装作为舞台服装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舞台服装一样,同样要求遵循造型艺术法则,其造型原则跟所有表演服装相同,同样受到表演艺术样式、风格、流派总的风格的制约与支配,必须做到与表演艺术特色高度协调。戏曲服装除了上述这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外,主要强调自身所独有的、十分鲜明的独特之处——这是由戏曲服装内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短裙,行话称"包屁股",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平裁的,花样繁多。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选择。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性图案。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蟒+袍),叫蟒袍。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

6,粤剧文武生服装介绍

粤剧服饰的作用 戏曲主要是写意的艺术,但在某程度上,它又要写实,因为戏曲是用多个人物角色去表达一个复杂故事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多数是有时序的,而不会只发生在一个固定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光*表演手法去说明舞台上人物角色的分别、发生的情节、背景等一切东西,而需要*一些观众熟悉、认同的事物,如布景、服饰及化妆等,把戏曲故事发展的过程尽量完美地表现出来。否则,观众便要很强的联想力,去区分不同的角色、地点和环境。故此,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饰、手法,及写实写意的布景是必要的。在台上的戏曲,是一幅幅美术创作,将布景、灯光、人物服饰配合后,便成为一幅幅构图和谐、色彩协调的图画。再加上乐器、歌声、人声、舞蹈做手,便构成有声、有色、有动感、有美感、有艺术性的戏曲了。 由此,可见戏曲服装在舞台艺术方面是占一重要位置的。而戏曲服装的作用很多,主要有以下数点: 一、可以吸引观众的视线,使他们能集中在演员的表演艺术上,而不是被布景或其他东西所吸引。演员是戏曲的演绎者,是戏曲的重心,是应被集中注意的对象。 二、提醒观众这是在扮演而非现实真正的生活,台上的艺人是在娱乐台下观众,去表演故事,而以夸张、突出的表现手法及服饰去区分现实与虚构。 三、戏服可以塑造角色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应有明显的身份象征分别在衣饰上表现出来,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辈份等,都可以用戏服来区分,使台下观众对这些程式化的戏服习惯后,便会认同及不需说明便知道该角色的身份。 四、可以塑造人物当时所处的境况。同样是该名将帅,上朝时所穿的便和战斗时所穿的不同,战胜时与战败后更是不同。观众看见刚才一身大*的战将再出场时头盔又掉、发又散、衣不全时便可知其已战败了。 五、可以突出主要的角色,如在一群人中,谁是场里最重要的人物,观众可以一看便从服饰上分辨到。又如两军相遇,双方的军服必定色彩有分别,以免观众觉得混乱。除了角色区分外,亦可分辨不同国籍的人物,如番邦胡人,多用白狐尾缀在帽盔旁,以示其身份。 六、可以与化妆结合,暗示该角色的性格,如扮贪官的丑角,多用圆翅乌沙帽、短身袍等。服饰配合化妆后,便可暗示角色的特性。 七、可以暗示剧中情节发生的时间环境,如季节、天气、晴雨、冷暖、日夜等。因为表现这些环境是不能只*舞台效果的,一定要*艺人的演技、道具及服饰的配合。 八、戏服可以起着衬托、美化舞台、平衡色彩等作用。舞台上的美术最主要有两个范畴:一是静态的,即布景、装饰、道具等;二是动态的,即移动的人物,包括他们脸上的化妆与及所穿的戏服。因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配搭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对观众亦可能造成不同的反应。 九、戏曲是一种综合唱、做、念、打的舞台艺术。舞蹈,即所谓“做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身段、功架、步法等舞蹈要素。这些舞蹈形式的手势动作,除了*演员本身活动外,还要借助戏服中某些特点去表演和美化身段。例如水袖、雉尾等。 十、演员可以用服装的特点来突出、表现自己身段的美态。相对来说,亦可藉此遮掩体态上不完美的地方。例如一位原本身材不高大的演员,当穿起高靴、扎起*来,便被观众觉得高大威猛起来了。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到戏曲服装的作用是如此多样化,它与日常真实生活穿衣的作用是有很大分别的,所以它是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粤剧服装的分类 戏曲服装是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改良后而形成现今传统程式化的形态。传统京剧的服装可分为:蟒、*、褶、帔、衣五种。粤剧服装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材自京剧的,它的分类有蟒、*、褶子、开氅、官衣、帔及衣七种。其实与京剧分类并没有太大不同,只是京剧将“开氅”归入“帔”类;将“官衣”归入“衣”类而已。现试详细介绍各类粤剧戏服的特色。

7,京剧中所有角色服装详细描写要所有的角色的服装描写要详细

我是演青衣的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流派:叶、姜、刘、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张、杨、陈、筱、小李、大李、龚。 净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丑行流派:萧、叶、刘、马。。。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简单、普通了,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结果就生发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法。 再说“旦”。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柯丹丘的说法是可靠的。 说到“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回答者: 孙之望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4 21:50 --------------------------------------------------------------------------------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回答者:小松博客 - 首席执行官 十五级 3-4 21:50 -------------------------------------------------------------------------------- 旦净末丑,名从何来,很多研究戏曲的人已经靠猜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古代戏曲的不同形式)流行的时代就有了。明代才子祝枝山就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把生旦净丑说成是反话,或者假托是唐庄宗取的名,很没有意思,这只不过是大家的通俗叫法,有什么大道理可谈。真是大才子,一句顶别人的一千句。 由此而看,生,就是指男人,要不然怎么会有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叫法。旦,解释起来复杂点,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是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接着“姐”被人们讹为“妲”(宋代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等剧,“妲”就是“姐”),再由“妲”简笔为“旦”(金代、元代的剧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以前的《老孤遣妲》也成了《老孤遣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这一点在天津可以得到实证。既然“旦”源自“姐”,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是“靓”之讹。他说,净要用脸谱,粉白黛绿的,真是靓装。靓就叫开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讹变为净了。丑, 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有人可能觉得这种解释太简单、普通了,如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定能找到新说法。 现在的京剧角色也分为“生、旦、净、丑”,不过每一项又有很多分类。在此,就不一个一个扒拉了。 明代的戏曲编剧李渔很穷(话又说回来,又有哪一个戏曲编剧不穷呢),有一次他去一个富亲戚那里借钱,亲戚只是一个劲儿地敬茶,并不提钱字。李渔也不提,喝完茶,坐船就走了。富亲戚暗笑。不多时间有人送来一个小包,里面有丑角勾脸用的白粉和一支笔。富亲戚看后,马上备了一份钱追着送给李渔。李渔见到银子,笑笑放下笔,一部以富亲戚为主角的丑角戏已经写成一半了。 ================ 京剧,又名京戏、国剧。初产生于1970年左右,距今150历史。最初的京剧并没有固定的唱腔和流派,参杂了徽班、昆曲、吹腔和四平调等,经历了变更与摸索,最终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京剧。 这些都是酷爱京剧的外公告诉我的,说起京剧的历史,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上至宗派渊源下至唱腔门人,他都能详细道来。说实话,我是不甚喜爱京剧的,若真要扯上什么喜好的关系,无非也就是对京剧的脸谱和服装以及动作感些兴趣。 第一部看得最全的京剧片段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扮演的贵妃醉酒一场。贵妇面泛红润,眼波流转,亦嗔亦喜,以及那一后下身喝酒的姿态都让我深深折服与陶醉。小快板一敲响,嗒嗒嗒嗒嗒……咚咚呛,停顿。外公开始片场解说:以前的女角都是男的扮演,唱戏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行当了。都说戏子戏子,那可是遭人唾弃的呀。真是封建。我不屑一顾。好!台上贵妃一个亮相,台下外公一个叫彩。 京剧的唱词我虽不大听得懂,但脸谱和服装还是略知一二。京剧中脸谱是关键一步,人物性格与身份往往在唱词尚未脱口时,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如关公的红脸、项羽的白脸、张飞的黑脸,曹操粉白脸细眉长目,晃盖是黄老三块瓦脸,等等,这都是最基本的区分了。 京剧里一整套的扮头都很复杂。单是服装来说吧,就分为六大类: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和附属类。长袍类大都是官员穿着,长袍及脚背,带水袖,宽松的腰带。这类长袍的花纹一般是散龙图案,最好记的就是《秦香莲》中包公的长袍了,黑底上布金色散龙,大气庄重。短衣类则一般分为酒保、小厮服,媒婆或是年轻女子穿的彩旦褂子,还有就是紧身服,亦称夜行衣。水浒中的石秀就是这样一身“快衣快裤”的打扮。铠甲类很好理解,也就是战服。衣服后有一个硬靠,插上五彩战旗,转动起来煞是好看。典型的当数《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扮相了。盔帽类如其名,也就是人物的顶戴,皇帝的龙冠、皇后的凤冠,书生的文生巾,官员的乌纱帽。京剧里冠也是代表了一个人物的身份,常说摘掉你的乌纱帽也就是罢了你的官职的意思了。鞋靴分为厚底官靴和便靴,官期货大都底为白色,求的是与官服的和谐。便靴中分为女性穿着和男性穿着,亦有不同。最后一个附属类,里面包含了水袖、腰带、饭单等行头。水袖最常用于表达人物的情绪了,喜悦时甩袖绕圈,愤怒时拂袖而去,无一不活灵活现。 京剧里角色众多,细细分来,大致有: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架子、文丑、彩旦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唱腔和神态,细至一个手指的摆弄,大到服装行头无一不能出错。这般讲究的表演形式,怕是世界上只在中国才有。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除了京剧外,还有昆曲、豫剧、黄梅戏、高甲戏、河南梆子、淮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京剧作为传统戏曲里的一大戏种,还将继续繁衍发扬下去。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戏曲。

文章TAG:戏曲  服装  京剧  服饰  戏曲服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