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唐朝迁都至长安西安为什么唐朝的大部分帝陵却葬在咸阳

风水上,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山水俱阳,所以叫咸阳,风水宝地,旺子孙,固国邦; 地理上,咸阳又叫咸阳原,是块面积很大的高地,土层深厚,适宜建陵。政治上,它离唐都近啊,死人不会直接埋在国都,不合适,也没这地方,百里之外的咸阳距离刚刚好。

唐朝迁都至长安西安为什么唐朝的大部分帝陵却葬在咸阳

2,咸阳原的历史起源

咸阳原在历史上曾有过繁华喧闹的一页。它又名五陵原,因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建有陵邑而得名。西汉前期,为了使死后的皇帝另换不致冷清寂寞,在为皇帝建造陵墓的同时,照例在陵旁设置陵邑,也就是要再每座陵园旁边建造一座城市。从全国各地迁移富豪望族到陵邑居住,迁居陵邑成为当时的一种荣耀和时髦,被视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号称“五陵之冠”的茂陵邑人口竟达到27.7万。咸阳原上形成一个人口十分稠密、财富高度集中的城市群。西汉时期,人们笃信灵魂不死,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汉景帝的兄弟梁孝王死后竟埋下几万斤黄金。在这种人文风俗和地理背景下,咸阳原成为人类历史上埋藏宝藏最多的神秘之土。皇帝们首先带头。据《旧唐书》记载“汉室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也就是说,埋入皇帝陵墓中的财富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按照这一比例计算,西汉王朝历时210年,埋入皇帝陵墓中的财富便相当于70年的国家财政收入。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及陵邑巨富豪强门虽然比不上皇帝们这般阔气,但人群数量却逐级递增。三项合计,埋藏在咸阳原上的财富无疑是“世界之最”。尽管西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汉陵层被盗掘,咸阳原依然是一座巨大无比、神秘莫测的文物宝库。建造咸阳机场时,虽然小心翼翼的避开陵园附近区域,但机场东侧公路穿过阳陵附近时,仍发现巨大的陪葬俑坑。出汉陵外,咸阳原上的帝王陵墓还有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陵和秦悼武王陵、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的兴宁陵和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顺陵。

咸阳原的历史起源

3,五陵塬 咸阳原上第一陵是哪一陵

茂陵无疑。汉武帝北驱匈奴,功高盖世。规模也最大,周边还有霍去病、卫青等的陪葬墓,蔚为壮观。威武遗风尚存。
你好!汉元帝渭陵打字不易,采纳哦!
说起来汉武帝最有作为,应该是茂陵吧

五陵塬 咸阳原上第一陵是哪一陵

4,汉文帝为何不葬入刘邦指定的咸阳原而是另立门户于白鹿原

汉文帝不葬入咸阳原而葬于白鹿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不违昭穆制度。二、丧葬从俭不治坟。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公元前157年),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姬,汉惠帝刘盈的弟弟。刘恒是西汉第三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之一,几乎可以满足我们对仁君的所有想象——汉文帝刘恒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在政治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省刑罚,废除连坐,废除肉刑(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经济上以安民为本,“偃武兴文”,减轻农民徭役,成年男子每三年服役一次,这在封建史上从未有过。减省赋税,他两次将田租税减半,先减为1/15,后又减为1/30,以后成为汉朝定制。经济上准许私人铸钱,准许私人开矿,开放渔盐资源,从而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军事外交上继续采取和亲政策,与匈奴友好交往。汉文帝厉行节俭。刘恒在位23年,没有修建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仪仗车骑,自己穿着草鞋上朝办公,龙袍破了让皇后补一补再穿。在历代中国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的皇帝。汉文帝还关心百姓疾苦——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由国家供养,每月发给他们米,肉,酒。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增发麻布绸缎做衣服,而且必须由县丞亲送。汉文帝也事母至孝。母亲薄太后患了重病卧床3年,他常在晚上自己衣不解带亲自护理,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二十四孝”之一亲尝汤药就是讲的汉文帝。汉文帝在生前,对自己身后的丧事也进行了节俭安排,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因此宋代儒家宗师朱熹称赞他“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在儒家学者们看来,汉文帝的仁德可能仅次于尧舜,甚至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比不上他。汉文帝这样的仁德之君,可惜天不假年,在他四十六岁时病逝。他病逝之后葬在哪里是个问题。首先,葬在咸阳原不符昭穆制度。根据我国古代的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昭穆制度是我国古代宗庙制度之一。根据昭穆制度,始祖的牌位放在最中间,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依此类推,因此,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 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标准分为左右次序。 在祭祀时,子孙也按照这次序进行祭祀。刘邦是大汉的始祖,汉文帝做为刘邦的儿子就是二世皇帝。可是汉文帝刘恒继位前,还有一个汉惠帝刘盈,也是刘邦的儿子,算起来也是二世皇帝,应该是昭居左。那么问题来了,汉惠帝应该是昭,陵址已经在长陵左边。汉文帝刘恒也是昭,却不能再把陵墓摆在刘邦左边,以免左右不对称。可汉文帝又不能把自己的陵墓放在右边的“穆”,辈份不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另外再找一片陵园。因此汉文帝的霸陵就葬在白鹿原上。第二个原因,葬在咸阳原不符合汉文帝丧葬从俭要求。汉文帝之前,皇帝的陵墓都是掘地为坟,然后在陵墓上用封土堆起高大的坟头。而汉文帝遗诏明确要求丧葬从俭不治坟,那就只能依山而建。咸阳原上没有合适的山丘,而白鹿原上的小山丘正好适合汉文帝选择陵址的要求,所以这也是汉文帝选择离开咸阳原的重要原因。这样,霸陵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依山凿穴的皇帝陵墓。依山而建自然没有坟头,也无封土。至于内部结构,史书没有记载,无从得知。两年后(公元前155年),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病逝,也葬于白鹿原霸陵西南。

5,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不葬在咸阳原

因为咸阳原离首都洛阳太远。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 、谥曰光武皇帝。

6,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遗址

刘彻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他有着出色的政绩,开创了汉王朝军事最鼎盛的时期,并采纳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还开拓了汉朝最大的版图。在公元前87年驾崩了,享年70岁,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可以和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伟大的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茂陵博物馆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7,最后一个字为原的三字地名 例如五丈原

五丈原、美原
地理上将由黄土沉积而形成的“四边陡,顶部广而平坦”的地貌称为“塬”,形象地描述就是“一台一台、一层一层的黄土平地”。塬与原通,陕西地区属此地貌,所以地名中带塬或原多见。 但“原”也有源的意思,不排除名称中也会有此意思。 如:白鹿原,咸阳原,有名的像宝鸡的五丈塬、河南灵宝的黄帝铸鼎塬、甘肃东部的董志塬, ,陕西北部的洛川塬。
白鹿原

8,江南才子北方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请问有多少个皇帝埋在咸阳原

29个
秦汉唐三朝大约有二十余个皇陵在咸阳吧,算上陪葬陵的话就更多了,北边的塬上自西向东都是,最有名的算是乾陵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盗过唐代皇陵
咸阳原上有28个皇帝沉睡在那里!还有我们高傲的武则天和美丽的杨贵妃。28个皇帝打造了一方贵土,恐怕全世界都少有过如此高贵的地方。如今,在房价飙升的诸多城市中,咸阳却榜上无名,不知道来来往往游览的人们对此都做什么样的感想?
29
两个,周文王和汉武帝(刘彻)
大小陵墓一共有100多个,皇帝陵墓有20个

9,咸阳是六朝古都这六朝都有哪六朝终始于何年份

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秦为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 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次畿。五代、两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 夏代开始,咸阳属禹贡九州之雍州。 殷商时期,咸阳称做“程”。 西周王朝,称毕国。 武王都于镐京,其地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毕国当为畿内所属。 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栎阳。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阳,筑冀阙。 秦都九迁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阳、涀渭之会、泾阳、栎阳、咸阳),而咸阳为其最后定都之地。 秦王朝,首都咸阳。 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咸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汉后把咸阳原也叫五陵原。如刘邦的陵邑叫长陵县,曾显关东豪族万户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达五万户。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县迁来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充陵邑,遗址在白庙村周围。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这些贵族公子不事生产、豪华奢侈、斗鸡走狗、生事滋扰。当时咸阳五方之音充侈境内,所以古称难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这个特殊阶层的代名词。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而是在汉王朝中央部门设有“奉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陵邑一应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
东吴 58年东晋 103年南朝(宋、齐、梁、陈)169年

10,咸阳为什么称为咸

有一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它描述的地点就是陕西的咸阳。泾渭两条河在这里交汇,实际上泾河是渭河众多支流中间的一条,咸阳还被称作渭城、渭阳,就是因为这条穿城而过的渭河。那么,咸阳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咸阳是我国秦、汉王朝的故都之地,位于泾、渭二水交汇之处,古籍称作“渭汭”,是我国一座迄今已有两千多年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  咸阳名称的起源由来已久,最早的时候作为《史记》,司马迁认为咸阳位于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咸阳一词是从秦孝公迁都这里方始出现的。究竟为什么要叫咸阳?据清人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引《三秦记》云:“咸阳,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长安志》均同此说。咸阳地域范围,秦时期已难以稽考。商鞅变法,推行县、乡、亭、里的行政制度。及至始皇,“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宫观二百七十处。”又“迁十二万户富豪于咸阳。”“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立于宫门。”《三辅黄图》载当时咸阳“北至沇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大体包括了现在的关中。还以咸阳为中心,“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沛公(刘邦)元年,秦二世子婴降汉,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熄灭”,秦都咸阳被彻底毁灭。  文献记载中,多次提到咸阳市,如:惠王四年,昭王六年,狼先后两次入咸阳市,大概当时咸阳的规模、人口、商业贸易还不很繁荣。昭王六年以后,咸阳市才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又如《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李斯列传》“公子十二人、嫪死咸阳市。”李斯“腰斩咸阳市。”等。当时市内设有咸阳亭,根据解放后出土的陶器印文,咸阳亭有右里、完里、东里、泾里等。咸阳市内还有长平亭、杜邮亭、孝里亭、寿陵亭、延陵亭等。另外还有长安乡、阴乡、建章乡、平原乡、延乡等。以上所说,可以大体看出夕阳和当时市区的范围。   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咸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诈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汉后把咸阳原也叫五陵原。如刘邦的陵邑叫长陵县,曾显关东豪族万户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达五万户。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县迁来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充陵邑,遗址在白庙村周围。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这些贵族公子不事生产、豪华奢侈、斗鸡走狗、生事滋扰。当时咸阳五方之音充侈境内,所以古称难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这个特殊阶层的代名词。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而是在汉王朝中央部门设有”奉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陵邑一应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咸阳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在山水之阳,故名咸阳。 http://baike.baidu.com/view/5902.htm?fr=ala0_1_1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文章TAG:咸阳  唐朝  迁都  长安  咸阳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