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印章边款刻在左边还是右边

印章的边款应该刻在左侧。但刻一面的边款,有些篆刻大家并不按此规律来刻,像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他们也有把边款(一面边款)刻在前面的习惯,就是印章对着自己的一面,看来刻印章一面边款,也不一定要墨守成规,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刻长款,还是要按规则来刻的,依次为左侧、前面、右侧、后面、顶端。
先用铅笔在毛料上描出边框。。 再在纸上写出你要刻的字(反字) 再在毛料上用铅笔描出来 再用刻刀刻 简单 方便

印章边款刻在左边还是右边

2,关于印章边款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 我是画家卓儿,愿望此答案对你能有所帮助。

关于印章边款

3,印章边款的前面是哪一面

边款字数少,只占一面的,要刻在印章的左侧。字数须占两个侧面的,从印章的前面(即对着自己的一面)开始,终结在左侧。刻三面边款,从即章的右面开始,终于左侧。四面边款,则始于印擎的后面,经右侧、前面,终止于左侧。五面边款次序与四面相同而终于顶部。总之, 刻边款的位置是以左侧为主,无论刻几个侧面,边款的结尾都要在印擎的左侧。请采纳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我是画家卓儿,愿望此答案对你能有所帮助。

印章边款的前面是哪一面

4,篆刻中如何刻边款

篆刻边款是篆刻创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如书画作品必须落款一样。刻制边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边款内容。边款内容一般应结合印章内容确定,另外可刻作者名号、时间、地点等等;2、确定边款若干面。例如方章刻一面款,应刻在印章左面,刻两面款时,即从正面刻起,总之,最后款字总落在左面;3、刻款有阴、阳或阴阳结合款,字体最好用魏碑行楷,也可用行、草、篆、隶等字体。4、刻边款一般用切刀刀法,也可用冲刀;5、刻款讲究章法,字体大小、分行,款字上石后使石面典雅、美观。
怎样拓边款 1、 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 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 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 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 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时揭下则起皱。 附:如拓纸与石游离,则说明石上油污未洗净,如局部脱起,可用唾沫轻涂脱处吸乾后再反覆补刷。

5,印章的边款一般写什么

刻印的缘由、印文解释、文字出处、馈赠留言、刻印人感言、署名、日期等。
边款,也称“边跛”,“款识”。篆刻家在完成印面的创作之后,往往余兴未尽,就趁兴在印石的侧面挥刀雕刻文字,或自署姓名,或记录创作时间、地点或落款持赠,一般刻于印侧或印背,盖印的时候可以利用边轻松的辨认方向。 边款的内容很广,既可以只刻上篆刻的农历年月地点,也可以刻上抒情美文、励志、祝福的文字。以下列举一些边款内容:关于自勉或祝福 成大事者,不小拘。——刘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天道酬勤。·学而不思则怠。·三思而后行。·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缨·儒者能奋,与勇者同力。——崔礼关于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唐)李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李陵关于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天长地久。·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暮暮。·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次夜难为情。——李白·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放始休。——白居易

6,怎样拓篆刻印章边款

首先,边款要刻正啊。嘿嘿,楼主一定知道。多嘴了。拓制印款的方法有湿拓与干拓两种,湿拓之流行于清末,而干拓之法则在民初才有,兹分述之。 湿拓 湿拓又为称为水拓或墨拓,它的拓法与拓碑碣上的文字相同,必先用水湿后墨拓,所以有后者两种名称,其实三者是一体的。 拓款用的工具有机 老虎、拓包、白芨、墨、砚、水、纸、刷子、丝绒、新笔和小瓷盘等。稯老虎亦称稯刷,是用稯丝扎成圆形稯刷子,这种稯刷高一寸半或三寸左右,直径也是一寸半,是用选好的细稯丝作成的,捆扎其紧,下端露出来的稯丝密而齐,是用来压击纸张使之遇凹下陷用的。此地买质细密的稯老虎不易,可以用用久久了的须刷,将之修,便很好用。有的用头发捆成柱,代替稯刷,更为好用,只是制作起来甚难罢了。拓包是四寸方极薄的纺绸一块,将棉花团一个,搓成约一寸大小,外包一层卡其布,再把纺绸包在外面,扎紧上端而成的,可以视需要作大小各两三个备用。纺绸不易找,可用平面缎氶或细的尼龙布代替,总以细薄为佳。白芨是用以浸水,一日夜之后,便浸出类似胶水的水液出来,如果将白芨切片,以温水浸一小时亦可。用这种液体,刷在印侧上,可以将印谱纸适当性地粘贴着,然后方可墨拓。印谱纸一定要细而薄,不可有渣子,否则,拓制时即不清楚。墨拓时应用新研的墨汁,不可用宿墨,墨汁中更不可有墨渣。笔宜用新笔,用以刷水上石。 工具准备妥善之后,拓时先将石章置薄书本上,以防撞伤,再以白芨水湿石侧,水以适度为上,然后把印谱纸置在石上,使其正直,且控制其高度,预留错印的位置。纸着石后,因有水份,故能贴符其上,此时,再用一小张棉纸或毛边纸,覆在印谱纸上拓款的部位,共同按压,并以 刷压击,使印谱纸经压击之后,纸能陷入石上字迹的凹处为度。上覆的纸,很易碴损,可换纸两三次。因为中国手工纸很有弹性,可以稍事伸缩,所以印谱纸不会破裂的。压紧后,将最后的棉纸揭去,下面的印谱纸则已渐干,要看纸面的湿干程度,大约有九成半干时,就可以用拓包着墨拓制了。 拓包上墨,是先将新研好的墨汁,用笔蘸至小瓷盘内,以拓包蘸瓷盘上的墨,再用小拓包蘸取大拓包上的墨,相互拍打,至墨色匀净时,由石上无字处渐渐拓至有字,拓时墨淡,一次拓过,只是薄薄一层,必需拓三、四次乃至五、六次才能全黑。拓时先后后重,至全黑后,可以用拓包横竖擦击,以取其黑亮。拓好后,等纸干透,便可轻轻揭下。如欲墨拓处乌黑而发光,更可以于拓后以丝绒在印款处磨擦,使墨色之处,发出光泽。 拓款有很多要点,如纸张的选择、拓色蘸墨之多少、拓时用力的轻重、压击时用的衬纸与力量的大小、稯刷的好坏等,均需一一体会,才能由工作时获得经验,有了丰富的经验,拓边款便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否则,一个边款要拓一小时左右,试想一部印谱,纸有一二百方印,如果一一拓制,岂不成为浩大的工程了。 期待楼主选本团队的回答为满意,谢谢
拓印印章边款,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工具:一把剪刀、一个拓包、一支干净毛笔或小毛刷、砚台和墨块、一张宣纸和一张毛边纸(其他吸水性强且较有弹性的纸张如高级卫生纸也行)、一支铅笔(平直的小圆木棍也行)以及一小碗清水、小镊子一支;拓印程序如下:一、将印章边款面清理干净,用干的干净毛笔或毛刷将表面浮尘扫去;如有凹凸的蜡迹,也应小心地磨平;二、比对边款面,将宣纸裁出两张,宣纸四周每边应比边款面四周各宽出半公分;同时,将毛边纸(或其他吸水性纸张)按边款面略大的幅面折叠好,层数叠加厚度越二至三毫米,或比此略厚亦可,留以备用;三、将浓墨研好,备用。墨的浓度,以其成胶质,在宣纸上不化、不晕为准;四、将少许清水用干净的毛笔或毛刷涂于边款面表面,再将裁好的一张宣纸不偏不斜地小心附著上;五、将叠好的毛边纸压在宣纸上,先用手用力按实,将水分吸干;六、轻轻撤去毛边纸,用裁好的另一张宣纸附上,先用干净拓包用力按压匀实,再用铅笔杆在纸面上擀,直至底层宣纸附着密实,字迹清晰凹下;七、可用少许胶水或浆糊将宣纸四周固定后,稍晾少许时间,等宣纸干透;八、以拓包蘸取研好之浓墨,轻轻在附着边款面的宣纸上反复扑打,直至墨色清晰地将边款字迹或图案显示出来;九、待墨色干透,用镊子将拓片小心取下即可;

7,篆刻中如何刻边款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附图一参考)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摘自《中国美术家论坛》
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这样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怎样拓边款 1、 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 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 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 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 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干时揭下则起皱。 附:如拓纸与石游离,则说明石上油污未洗净,如局部脱起,可用唾沫轻涂脱处吸干后再反覆补刷。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 初学者镌刻边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运刀时要注意行气,并用刀角入石,用力钉下。刻“点”时,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画”时,先用右刀角着石一按,刻出横画收笔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弯一按即刻出起笔。刻“竖画”时,先将右刀角锲入石内,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长撇”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笔,边款中的捺笔多为“反捺”(即长点)代替。总之,镌刻边款,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另外,镌刻边款还需要注意石质的优劣。行刀时,用力要有轻重之分。石质松脆的宜轻不宜重,过重则笔画崩成一片,无法辨认。但过轻也不好,过轻拓出的边款字迹不清,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文章TAG:印章  边款  左边  还是  印章边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