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唐代高僧不空和尚的偈子

774年(大历九年),不空圆寂,去世前有偈言相嘱:“无殉利以愿身,勿为名而丧道。”
鉴真和尚

唐代高僧不空和尚的偈子

2,观音灵签第二十二签求子

二二签、中签已宫:【六郎逢救】 旱时田里皆枯槁,谢天甘雨落淋淋; 花果草木皆润泽,始知一雨值千金。 诗意:此卦旱逢甘雨之象。凡事难中有救也。 解曰:田蚕倍熟。命运渐来。病遇良药。行人便回。 家宅→祈保 自身→安 求财→颇有 交易→迟 婚姻→合 六甲→女 行人→有阻 田蚕→利 六畜→利 寻人→难 公讼→亏 移徙→守旧 失物→西方 疾病→殁送 山坟→安吉 典故:六郎逢救。杨延昭为杨业之六子。称六郎。杨业统率三军。被番邦围困。杨业头撞李陵碑而亡。杨七郎讨救兵被箭射死。六郎撤退至葫芦谷。得五台山和尚(杨五郎)相救出险。喻及时雨也。 灵签之曰:本签告之**曰。久旱而逢雨之象。简易之。遇难中有贵人救之象也。因之。凡事遇难.千万不能馁志。不能心灰意懒。垂头丧气。君汝之命中。凡逢难事。必有贵人来扶之。如行人之有阻。但贵人代之。具有行人来之效。要之。田禾能倍收。谋望相宜。病逢妙药。行人使归之好运者也。 看看帮得上你吗?
观音灵签: 第69签 中签 梅开二度 辰宫 诗曰 冬来岭上一枝梅 叶落枝枯终不摧 但得阳春悄急至 依然还我作花魁 此卦梅花占魁之象,凡事宜迟则吉也. 解曰 一箭射空 当空不空 待等春来 彩在其中 求婚姻,不可急躁,迟,则能成。
生个女孩

观音灵签第二十二签求子

3,徐浩是谁

徐浩(703~782),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少举明经,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由徐浩所书。后进国子祭酒,历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封会稽郡公。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1篇。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历代对徐浩的书法褒贬不一。《新唐书·徐浩传》形容他的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唐代吕总《续书评》认为他的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大历三年(768)书。“告身”是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任命状。此《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大历四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781)书,在西安碑林。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天宝三年(744)书,碑在河南登封;《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 字季海,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譍鹰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识者评云:“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尤为司空图所宝爱。又尝著《书谱》一卷,恨未见之。唐之工书者多,求其三叶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经,为肃宗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笔,遣辞赡敏,而书法至精,帝喜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寸。代宗时封会稽县公,出节度岭南,入为吏部侍郎,坐事出明州别驾。德宗初,召授彭王傅,进郡公。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师,溢曰定。子岘,又善工于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屡称于人。 《不空和尚碑》唐严郢撰,徐浩书。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现在西安碑林。楷书24行,行48字。此碑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此碑是为纪念印度高僧不空三藏的业绩而建立的。此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  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从前看过他的作品 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文人

徐浩是谁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义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就是和尚的心中静若止水,波澜不惊。全心佛学,全无杂念,清心寡欲,一心向佛的意思。 这只是文字的解答不是真解,真正的答案在于“意”这不是文字能解决的了,要靠“悟” 此乃玄学。世俗中人不能得真谛。 有人问过了

5,中唐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哪几位

陆柬之、颜绍甫、李灵夔、孙过庭、吕向、徐浩、张旭、张怀瓘[guàn]颜真卿、怀素、韩择木、史维则、蔡有邻、李潮、柳公权、沈传师、杜牧。陆柬之:楷书《头陀寺碑》《武丘东山碑》闻于当时,行楷墨迹《文赋》《兰亭诗》情意悠闲,笔力丰富。李灵夔:以善草隶知名。孙过庭:擅草书,墨迹《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字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钟绍京:小楷《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贺知章:精草隶。墨迹有《孝经》等。李邕:其书体势左低右高,笔力遒劲,险峭爽朗,名作有行楷《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吕向:尤擅草隶,相传能一笔环写百字,称“连绵书”。徐浩: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张庭珪墓志》。张旭:擅草精楷。草书连绵回绕,千变万化,有《肚痛帖》《古诗四帖》;楷书《郎官石柱记》端正谨严,中规入矩。张怀瓘: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颜真卿:品高书妙,书法雄强茂密,浑厚古朴,善用外拓笔法造包围之势,富有篆籀气,“折钗股”“屋漏痕”“印记”“画沙”兼而有之,时代气息浓厚,个性鲜明。楷书以《李玄靖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东方画赞碑》《告身帖》《多宝塔碑》最为著名:行草以《争座位帖》《祭侄文稿》《裴将军诗》最具特色。怀素:笔法精熟,超妙自得,狂草笔走龙蛇,游转飞动,名迹有《自述帖》《苦笋帖》《大草千字文》等;小草平淡肃穆,圆熟丰美,名迹有《论书帖》《东陵圣母帖》《藏真律公帖》《小草千字文》等。韩择木:工八分和正书。石刻存世较多,主要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惟独《荥阳王妃朱氏墓志》为楷书,笔法清劲可爱。史维则:善篆、籀、飞白书,尤擅八分。碑刻有《大智禅师碑》《庆唐观金录斋颂》等。蔡有邻:擅长隶书,严劲而有情致。代表作有《尉迟迥庙碑》和《卢舍那佛象记》。李潮:杜甫的外甥 。善八分小篆,小篆逼李斯。八分一字值百金。主要书迹有《惠义寺弥勒像碑》与《彭元曜墓志》。李阳冰:有“笔虎”之誉。精篆书,名作《三坟记》劲厉豪爽,《怡亭铭》亦以瘦劲取胜。柳公权:有“笔柬”美谈,精楷书,清劲瘦硬,菱角分明,爽利森挺,以骨取胜,名作有《李晟碑》《玄秘塔碑》《符璘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亦工行草,有行书《兰亭诗》、草书《蒙诏帖》。沈传师: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杜牧: 行草风格雄伟,深得六朝风韵。有墨迹《张好好诗》。
颜真卿与柳公权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菩提本无树

这是禅宗六祖在他的师兄神秀回答的基础上,写的揭,反映了他目前所在的层次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菩提树,明镜台与尘看上去好像是对立的,有本质区别,其实那佛法讲要放下分别与执着,如果觉的它们存在,那你就没有达到佛的境界,因为你的心里还有分别,用分别心看世界,世界就有好的坏的,高的低的,干净的肮脏的等等,用佛心去看世界则世界为一体为大空净,没有讨厌的东西,也体现了佛的大善大爱大慈悲,惠能的诗正体现了这一点,理解点了没?
我补充一句 那是主持在选下任的主持 而出的题 前一句是谁说我给忘了 好象是一个在庙里有名的和尚说的 而后一句是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和尚说的 前一句说完时主持不是很满意 在主持无意中看见后一个和尚在厨房的墙上写下了后一句 主持说让他赶快跑 不然前个和尚会杀了他 后来两人好像都成了两个寺庙的有名的主持。
这是一个佛经典故里面的故事吧。 原句又两首。一首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然后后一首就是楼主的了。 当时的为了传下一代弟子而考验他们的。当然后者选上了。 意思很简单。出家人。必须 空 ~

7,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

您好!这不是一首诗,是两句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详见《坛经》。 “菩堤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是“空”的境界,是没有“相”的束缚的。而前一句“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讲的“身”与“心”均被物相“菩提树”和“明镜台”束缚住了!和那些名利,欲望等的束缚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一个更华丽的枷锁即“菩提”和“明镜”而已!有了束缚就没办法通达佛道,佛道讲究的是在“阴和阳”的转换中,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心念,使其不离佛道的本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暂时只能理解如此。仅供参考!如果有谬误和诽谤佛经之处!请您一定指出,谢谢!)
这是一个和尚作的 它即肯定了 物质的存在,也说明了 意识的存在 你 学了 哲学 就懂了 唯物和唯心
第一个是神秀所作,意思是扫除心中的妄想而达空。 第二个偈子是慧能所作,意思是本来就空。
这不是诗,是五祖弘忍给弟子出题,两个弟子回的偈子。所以没有名字。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是大弟子神秀回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柴房杂工并且是文盲的慧能回的偈。 至于意思只能写我个人的理解:大弟子的偈子可以说明其修行用功,一步一步的修证。是阶梯式的。也是现在学佛人巨大多数采用的办法。后来神秀作为禅宗渐悟理论的宗师,立派。并且多世人效法。 杂工慧能回的偈子,在其师傅五祖看来已经明心见性了,因为这偈子在说世人和修行人“以假作真,头上安头”以虚妄当真实,本没有的事非要执着。后慧能作为禅宗顿悟理论的宗师立派,即所谓的南派。修习这一法门的人几乎不要求看佛经······ 本人没有开悟,妄评圣人字句。罪过。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文章TAG:不空和尚碑  和尚  唐代  高僧  不空和尚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