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想在佛龛里面加垫佛座佛座大小有规定吗

没有规定,怀恭敬心去做就好了。
我有个加十三的,你问垫什么东西还是要方式?

想在佛龛里面加垫佛座佛座大小有规定吗

2,坐佛像怎么加垫佛座

可以用相应大小【高度的】的方砖或方木,用黄颜色的布包好,加垫在佛座下,这样就加高了!
莲花台吗?你要这个东西干什么?

坐佛像怎么加垫佛座

3,佛座是什么意思

佛座为唇形科植物宝盖草(Lamiumamp1exicauleL) 的嫩茎叶,又名龙床草。佛座性味辛苦温,具有法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痉病。《植物名实图考》载“养筋,活血,止遍身疼痛”。---具体参见 百度 百科
佛即是塔,引人光明,佛即是经,心即是法,心藏万法,不从外求,若外求者,终非你物。

佛座是什么意思

4,佛台与佛桌高度可以有差距吗还是直接请佛像在佛桌上啊

你说的“佛台”应该是指安放佛像的地方,一般称为佛座;你说的“佛桌”,应该是指供桌,信众可以在供桌摆一些供品、点一些檀香之类的。如果条件允许,佛座应当比供桌高一些,具体高多少,应当视情况而定,在寺院里,安放佛像的台座是高出供桌许多的,这样可彰显佛像的庄严,但是,在家里,可能不具备那样的条件,所以,只要你看着好,就行。条件特别简单的,直接将佛像安放在供桌上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信者有一片恭敬心。说到底,供奉佛菩萨形像,外在的要求其实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虔诚和恭敬。印光大师说过,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十分恭敬十分功德。
或许可以。

5,佛教为什么有莲花宝座

据传释迦牟尼和观士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莲瓣座分为四层,莲瓣除每瓣边缘处,绘制白、红、白三条曲线勾边。每个莲瓣的外表还绘制图案、有的莲座在仰莲处不绘制花朵,而只渲饰色彩,勾边图案。   佛教莲花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个须弥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束腰部分每面雕刻壹门,上下做仰莲与伏莲。在转角之部位还做出束腰柱,束腰柱有瓶形、有莲瓣形,在束腰部分还用力士支顶,上下枋都绘制彩云,如同梁枋式样。在这个须弥座的顶部,再做一层大莲瓣座。莲瓣座分为四层,莲瓣除每瓣边缘处,绘制白、红、白三条曲线勾边。每个莲瓣的外表还绘制图案、有的莲座在仰莲处不绘制花朵,而只渲饰色彩,勾边图案。这是笔者在山西朔州祟福寺见到的金代佛像的具体做法。一切佛座皆莫如莲座,据《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世界悉,见如来坐莲花。王勃观佛迹寺诗云:“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迹全”。《酉阳杂俎》唐长安大兴善寺和尚转《法华经》三万七干部,有僧题诗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在《华严经》里有“莲台”之句。在莲花台上一心合掌、正向如来。由这些说明寺院里对莲花、莲座的重视程度。   除此之外,在佛塔上也有莲花座,不过不是很普遍,佛塔即是佛的变体,佛塔本身即是佛,所以有的说法:塔即佛也,佛者也简化说:“佛即是塔”,佛与塔并不那样严格的分开。过去在建设塔之时,塔上出现大莲座,特别是辽代塔里制作较多,至今尚存有近数十座辽塔,几乎每一个塔在基座上都设计一个莲座,辽塔上的莲座莲瓣比较多。除仰莲之外,还有伏莲。然后再在这个莲座上建立塔身,一般来说辽塔上装饰有莲座是极其普遍的

6,颛顼 赑屃 狻猊是什么

颛顼(音专需zhuān xū)为上古五帝之一。黄帝之孙,姬姓。父亲是黄帝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赑屃  拼音:bìxì 亦作"赑屃"。 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狻猊(suānní) ,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颛顼,(谐音“专需” zhuān xū)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山海经》、《国语·楚语》有此说),居帝丘(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逼令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当时南方苗族又逐渐向北发展,自颛顼到禹,传说中常见苗族、黎族与黄帝族的不断冲突。赑屃,(谐音“必细” bìxì)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
颛顼,(谐音“专需” zhuān xū)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山海经》、《国语·楚语》有此说),居帝丘(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逼令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当时南方苗族又逐渐向北发展,自颛顼到禹,传说中常见苗族、黎族与黄帝族的不断冲突。赑屃,(谐音“必细” bìxì)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狻猊,(谐音“酸泥” 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颛顼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赑屃是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是古代的神兽~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7,各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什么特点

佛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 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  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金代佛像特征  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八)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  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  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九)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十一)藏传佛像佛像特征  藏传佛像主要以青铜像为主,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他们都面相方圆,颧骨略显突出;躯体粗壮,肩宽腰细,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显简洁。

文章TAG:佛座  佛龛  里面  大小  佛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