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树头铜钲

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从金正聲。諸盈切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树头铜钲

2,铜铙是编钟么

您好!铜铙不是编钟。铜铙是古代乐器。一说应名“钲”。青铜制。体小而短阔,有短柄中空,插入木柄后可执,以槌击之而鸣。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盛行于商代。最初的变种是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的,所以它不是编钟。希望我的回答给予您以帮助!

铜铙是编钟么

3,什么叫做钹

 镲,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 每副两片, 相击发声。 通常直径为30~50厘米。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什么叫做钹

4,钲是什么东西它的来历和作用年代

钲,击奏体鸣乐器。钲是古代行军的乐器,也称“丁宁”,形似钟,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从文物考古可以看到,钲在汉、魏、晋时期的行军仪仗中仍很流行。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故与铙的功用相同。后来亦出现编钲,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意义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您的宝贝,器形确系“水注”,是用来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的。现代品,市场估价0.02万左右!!升值空间还很大!!请妥善保存!!防偷防骗!!您若满意,谢谢采纳。

5,古代青铜钹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辞海说:“钹”(音勃 bo)古称铜钹、铜盘。击乐器、铜制园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1/2。以两片为一对,相击发声。初流行于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后被广泛采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并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以及“铙、镲、小镲”等各种有变体。也就是说:文献记载钹是南北朝时才铸制。但此付青铜钹是东山文化汉墓出土的。它比辞海钹条纲目的记载是西域传入的早了四五百年。该钹全径:24.5厘米,企边半球经:7厘米,半球企边高:3厘米。半球企边脚沿坡状微斜向外伸延、至钹边略为弹起。企边半球顶的中央钻有一小孔,作为穿系飘带使用。《中国青铜打击乐器》记载:国内发现青铜钹最早是宋代的。

6,古代有几种乐器

古琴,瑟、筝 埙 筚篥 亦称“芦管”“茄管” 琵琶 古筝 箜篌 洞箫 笛、 编钟 磬、玉磬等。 各种鼓等。 木鱼,笙、竽等。
新石器时代:笛(骨哨)、陶埙、陶铙、石磬、土鼓。 夏:龠。 商:竽(大笙)、和(小笙)、言(箫)、镛(大铙)、编铙鼗、缶、铎、特磬、足鼓。 西周:篪、管、箫(排箫)、簧、贲鼓、应鼓、悬鼓、琴、瑟、编钟。 春秋战国: 筝、筑、铜鼓、柁鼓、锭于。 奏、汉:遂(笛)、羌笛、芦笙、葫芦笙、角、笳、节鼓、琵琶(阮)、箜篌(卧箜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笛-长笛、短笛、横笛、义嘴笛,尺八,箫(排箫)-大萧、小箫,笙-大笙、小笙,口琴(口弦),吹叶,髯篥、双髯篥(双管),方响,锣,鼓-羯鼓、檐鼓、齐鼓、腰鼓、都县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正鼓、连鼓、达卜(手鼓),铜钹-正铜钹、和铜钹、铜铙,拍板,星,三弦琴,击琴,太一,七弦,六弦,天宝乐,琵琶-大琵琶,素琵琶(阮)、曲项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箜篌-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筝-弹筝、挡筝、轧筝、奚缌。 宋、元: 笛-官笛、羌笛、夏笛、小孤笛、鹧鸪、扈圣、七星、哨笛、竖箫,横箫,芦沙凤筌(36簧),云锣,铳鼓,水盏,火不思,渤海琴,葫芦琴,胡琴,三弦。 明、清: 笛-曲笛、梆笛,鼓-堂鼓、缸鼓、板鼓、书鼓、八角鼓、点鼓,扬琴,胡琴-提琴、南胡(二胡)、板胡、梆胡、椰胡、四胡、京胡、阮-月琴、双清、奏琴。 吹管乐器

7,举出商周青铜器所具有的功能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折叠人面纹铜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商代人面纹铜鼎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折叠豕形铜尊高40厘米,长72厘米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商代豕形铜尊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折叠牛形铜觥高14厘米,长19厘米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立象兽面纹铜铙通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商代立象兽面纹铜铙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此铙的侧鼓有立象,钲(zhēng)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目前为止,湖南地区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重的达到221.5千克。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通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875千克。为商王文丁祭祀其母"戊"制作的大型礼器,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气魄沉雄,器形凝重,纹饰华美,是商代青铜器风格的典范。鼎腹内壁有3个字铭文"司母戊",鼎也因此得名。青铜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死后埋葬于地下。显然它是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所以古书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大盂鼎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表示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又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所以说青铜礼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权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了。在形制、纹饰的铸造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对待实用器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我们在鉴定时必须注意的。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它不适于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这里。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便诉之于文字。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代表等级制度

文章TAG:树头  铜铙  树头铜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