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菩提之心啥意思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萨心肠
宽容大度仁慈
善心,怜悯心

菩提之心啥意思

2,怀瑾握瑜心若芷萱什么意思

意思是:内心像香草一样美好,象征保持自身的良好品性。拓展资料:“心若芷萱”意思是像芷草萱草一样美好,长成一株忘忧、快乐的小香草,自由自在,生命力旺盛,活泼可爱。《唐韵》《韵会》《正韵》诸市切,音止。白芷,药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泽芬,生河东川谷中,主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荀子·劝学篇》兰槐之根是为芷。《屈原·离骚》扈江蘺与辟芷兮,又地名。《前汉·夏侯婴传》战于蓝田芷阳。
就是拥有优良的品格的人。
怀瑾握瑜兮 心若芷萱,你好问一下这一句出自哪里?谢谢
瑾、瑜本指美玉,这里比喻高尚的气节和情操。“怀瑾握瑜”象征保持自身的良好品性。芷、萱都是香草名,“心若芷萱”意为内心像香草一样美好,比喻心灵高洁。
你好!瑾、瑜本指美玉,这里比喻高尚的气节和情操。“怀瑾握瑜”象征保持自身的良好品性。芷、萱都是香草名,“心若芷萱”意为内心像香草一样美好,比喻心灵高洁。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怀瑾握瑜心若芷萱什么意思

3,歌曲芳华慢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歌名:芳华慢演唱:封茗囧菌作词:千月兔作曲:甘璐歌词:枕上鸳鸯睡红莲叙几个当年身外满风月姑娘桃花映面孤枕某夜笛声绕长街错待这岁月提灯春秋间年年拾得落叶是故人走远尘埃染了绣鞋未察觉难熬的是从前离别以何物妆点谁又寒窗苦读了十年殿上中得状元辜负谁家小姐与新人月下比肩经年已去尝一杯烫喉的酒消红尘的愁窗外红梅落雪以青丝换白首何时步履蹒跚登上重楼风中一回眸任凭数个年少不知愁提灯春秋间年年拾得落叶是故人走远尘埃染了绣鞋原来难熬的应是从前离别以相思妆点谁又寒窗苦读了十年殿上中得状元辜负谁家小姐与新人月下比肩经年已去尝一杯烫喉的酒消红尘的愁窗外红梅落雪以青丝换白首何时步履蹒跚登上重楼风中一回眸任凭数个年少不知愁又逢江山酩酊湿了红袖结胭脂的扣有人一句等候换你一生温柔一瞬芳华难求尘埃逐水只好旧地重游长夜几个未眠君知否
她曾是一代名妓,她曾因一句“十里红妆,不负卿。”痴等数载,散尽家财,只为他金榜题名。可他金榜题名时,却娶公主为妻。而回复她的信里的十四个字 字字诛心,“半点朱唇万人尝,怎配我这状元郎。”然后名妓回了他一封信,十四字,“半点心房多人藏,怎配我这美娇娘”状元郎握信恸哭无声,十里红妆不负卿,金榜题名锦衣归,怎奈入了公主眼,欲待抗旨寻名妓,香消玉损颜散,十四字字诛心,终诛可人心状元并非负心郎 写下书信泪两行 十里红妆不负卿 花前月下怎敢忘 奈何入了公主眼 自古君王无戏言 若弃公主娶名妓 株连九族红颜殇 庭前落泪哭断肠 忘了我这负心郎
词曲非常美妙 但找个没唱功的小女孩来唱 唱的太差了 败笔
就是当年姑娘和小伙子在一起了,但是后来小伙子考上了状元去了金銮殿,然后姑娘一直在故乡等他,何时步履蹒跚登上重楼说的就是她一直在故乡的重楼盼他返乡,至于最后尘埃逐水只好旧地重游应该是想象吧,千月兔的词都特别好。。
一个名为苏哲的书赴京应考,却因囊中羞涩,不得不向一家富贵人家借宿,在居住期间,确与这户人家的小姐发生恋情,答应金榜题名之时回来娶她,最终不负十年寒窗苦换得功名,却被当朝丞相看中,欲把其女娶配给他,苏哲无可赖何迎娶了丞相之女,辜负了等待这他的那位富贵人家之女……
(手掌心)曲:v.k 克唱:丁当一干而尽爱恨嗔痴的幻影我敬你一杯一干二净的黎明我在南极憧憬你的北极星我等你不信心心不相印你是天意你是达达的马蹄滚滚了我的红尘苦苦追寻冰天雪地一寸光阴一寸心一朵昙花一朵云一朵雪花一朵梦境一一捧在手掌心一颗尘埃一菩提一颗流星一个你一心一意捧在手掌心七世夫妻只是神话的魔镜第七夕只能再等一世纪你是天地你是风雨你是晴你是温柔的叛逆逆转我的一年四季一寸光阴一寸心一朵昙花一朵云一朵雪花一朵梦境一一捧在手掌心一颗尘埃一菩提一颗流星一个你一心一意捧在手掌心偏偏我越抱越紧偏偏我越爱越贪心偏偏要爱到万箭穿了心才死心左手掌握着空心右手掌握着痴心十指紧扣一本心经刻苦铭心着苦心可不可以不甘心可不可以不认命如果可以拿我换给你

歌曲芳华慢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4,身似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这句话的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夜夜忏悔悔不及,日日不端端不正”。什么原因就是将自己的念头控制的太紧,有些象儒家的自省,或者基督教的忏悔,佛教里亦有以妄制妄的这种法门,也就是办法。就是时时刻刻用心来观自己的行为和心,时时刻刻纠正自己......行为,心不端正是烦恼,是妄念,而这种办法拿来压制烦恼,妄念就是双重烦恼。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这只是狭义的解释 问者看到这里不能断章取义 要往下继续看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与 神秀大师在写佛偈时候 写的 两个人写的不一样 慧能大师写的佛偈 境界要高于神秀大师的 更能体现其对“空”的理解   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 所作的一句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佛偈 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这两首偈子,都是说一心的!   (抱歉 我说起来就没完没了 但是对你问的问题 让我只做片面的解释 是我无法容忍的 所以我要把整套理论说完为止)   相有性空 怎么解释呢!? 我试着给你解释一下 就是 某种事物你通过感官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其实本质上是“空”的   比如一座 “楼房” 什么是楼房 是砖头么? 是瓦片么? 是钢筋水泥么? 还是造楼房的图纸呢? 这些都不是 楼房 只不过是众多“东西”因缘和合 组成的一个无常的“相” 也就是个“名字”而已 而众多“东西”也是因缘和合的相 都只有个“名字”看到这里就要去深究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单位了“原子”   原子是:由 “电子” 包围着 中间的“原子核”   而这些最基本的单位 量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只不过是一种能量的波动 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体的 因为在能量波动的形势下 宇宙整个是相连接的一个整体 时间空间只是一个框架而已   而人的思想可以干扰 能量波动 能量波动一改变 物质的结构就会产生变化   所以量子物理学家们说 万事万物的存在 并不是上帝创造的   而是我们人类的念头思想 创造出来的~~!   (我非常清楚我在继续跑题 你的问题我头开始已经说明了 后面的知识是我免费赠送的 希望你能继续看下去 你会发现你认识的世界不一样了)   那么你会问:“如果思想能改变外界物质结构 为什么 砖头 不能变成 黄金   废纸不能变成钞票 我不能变成帅哥 我老婆不能变成大s呢?"   对此 量子物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 “不符合经验习惯”所以你大脑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想法。   什么是“不符合经验习惯”呢? 这个我要给你讲一下 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你就会理解了   我们人类的大脑科学家已经证实 大脑每秒钟都正在处理400gb的信息(注意是:“正在” 这个词很重要) 而我们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只有2kb 前后差距极大 为什么处理的那么多信息我们感受不到呢 这是因为不符合以往你记忆中的经验习惯所以被大脑给过滤掉了 也就是说 本来你能听到的 看到的 感受到的 大脑不让你听到 看到 感受到 试想一下 如果把这些信息全开放了 你能看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呵呵呵呵

5,菩提 啥意思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菩提形象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是一种树的名字,和佛祖扯上关系是因为据说当年佛祖经常在菩提树下讲佛!

6,金刚经最震撼四句名言是什么

《金刚经》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中的经典句子很多,最震撼的四句名言是: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许多人可能经常听说这句话,但其中的深意未必理解。“应无所住”,就是说我们的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任何人,因为心中有挂碍,就会有烦恼和妄想。也不要去着相,不要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心中有分别、有“我”在,就容易执着而被束缚。“一切业障海,皆因妄想生”,一切本为空,看破这世事的无常,就懂得活在当下这一念有多重要。就像《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世人虽有佛性,但却因这些贪着妄想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在。“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解脱心,即“佛心”。修行就是在修心,身体也是假相,唯有内心如佛菩萨般清净、慈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在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多都被赋予上了唯美的气息。“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在佛教看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任何事物因缘和合而生,无缘不聚、无缘不来,这就是“有为法”,即有所作为、造作,有生灭变化,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与其相对应的便是“无为法”,指的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物。生活在世俗娑婆世界中的我们当属“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说这世上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没有一个是长久永恒不变的,既短暂又无常,就像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如早晨的露水和划破天际的闪电那般短暂,人生也是如此呀,空幻无常。“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应该这样看。我们要看破这一点,证得空性,没有执念,才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和遗憾。既然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个过客,就要好好经过,努力修行。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说凡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诸法,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故而佛门里说要“借假修真”。我们若执着于这些假相,认为谁就是谁,甚至说哪尊佛就是谁等等,都是一种执念和着相。但若我们能够远离这些妄想,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是观照好自己的念头,才是真正的洒脱自在,才是真正的见到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也作了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即指如如不动的真如本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它是众生都具有的佛性。因此,“见到如来”,就是说看到自己本来清净的佛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就是在修心,在修正我们的念头。佛教里常说“一念一轮回”,就是说我们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因此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一念。过去的已然在尘埃里、在轮回里,再想也没有用,只会徒增烦恼,折磨自己让自己困苦不堪。因此,过去事、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就过去了,不要再去想了。要多忏悔,然后踏实活在当下。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在佛教看来,任何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种好因,至于结果随顺因缘,不可强求。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未来如何,不要担忧,该来的总会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相信,善良努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命运辜负。佛法在生活,一呼一吸间都是禅。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它就是朴素的生活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希望大家珍惜这殊胜的佛缘,努力精进,用佛法点燃智慧,远离愚痴、狭隘、无明和颠倒妄想,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佛果。南无阿弥陀佛。

7,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菩提心意思:要知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面求佛菩萨给我 们的慈悲,下化众生就是要懂得怎么样度众生,怎么样 度众生呢?一边求佛,一边度众生,才能拥有菩提心, 要以慈悲的心和菩提心为本愿,什么意思啊?就是非常 仁慈地去可怜别人,去慈悲别人,既有慈悲心,又有菩 提心。菩萨的心是什么心啊?忍让、忍辱、精进、努力。 什么叫本愿?本愿就是本性,就是最内涵的学佛人应该 拥有的愿力。因为慈悲心可以让你产生愿力,因为菩提 心可以成为你的愿力,所以要广结善缘,去滋生心中的 利益众生之心,要去利益别人,要去利益众生的心。很 多人不懂这句话,就是说要在心中养成经常去帮助别人、 想方设法去帮助到别人的心。要求孩子入胎不迷,也就是说,当你要怀孕的时候, 你要求孩子入胎不迷惑,很多孩子一到肚子里就迷惑了, 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昏天黑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滚来滚去,叫入胎。求一切事情要离开贪瞋痴,也就是 说,要求自己离开一切烦恼,然后要离开贪瞋痴。你们 求佛菩萨的时候,可以求观世音菩萨让我离开烦恼,请 观世音菩萨慈悲让我离开贪瞋痴。有一句话说学佛之后 你才会拥有新的生命,要用自己学佛后的新生命断恶修 善,因为你重新生活了,你拥有新的生命了,你才能断 恶修善,把恶完全去除,你才能修善心。一个人在求佛的时候,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 一边求佛,你一边必须要度众生。如果你只求佛,不懂 得度众生,你这个人成不了菩提心。因为佛是众生心所 生的,你度人时不懂得怎么样让自己化解,那你一定会 出事,所以,要经常地持戒修心改变命运,就是你必须 要持戒,我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你才能改变命运。 人的命运是怎么改变的呢?是因为你持戒了,你不杀生 了,你不贪了,你没有瞋恨心了,你懂得慈悲了,你的 命运才开始慢慢地改变,你的福分也会自然来了。福分 是怎么来的?福分就是自己慢慢地修来的,所以叫修福、 修寿,福气可以修,寿命也可以修。福是怎么修的?经 常给人家福,你就有福了。寿命是怎么来的?经常帮人 家放生去延寿,你自己的寿就来了,这就叫修福修寿。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无论人多人少,菩萨都会把 握住自己的心,因为菩萨不会让自己的心有贪瞋痴。不 管发生什么情况,菩萨的心是纯洁的心、善良的心,所 以他能把握住自己的心。要懂得让自己的心仁慈、忍耐, 要用平等心去护持自己的心。你们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吗?因为当自己的心有不平的时候,觉得别人为什么能 这样,而我不能这样做,你用平等心去想问题,例如他 成功了,就跟我成功了一样,他今天好了,就跟我好了 一样,你就不会难过了,你就拥有了平等心。你觉得他 伤痛了,你也伤痛,那个时候你不会恨他,你也是拥有 了平等心。实际上用这个心就会让众生平等,众生平等 之后,你的心就不会乱,你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 你就会护持好你的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听得懂 吗?心里嫉妒人家难过啊,恨人家难过啊,那么你用平 等心之后觉得人家就跟你一样,也蛮可怜的,这个时候 你心里平衡了,平等心就是一种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心到处去摆动,就是说,你的心不要 看到这个也要,看到那个也要,这个也动心,那个也心 动,所以你就出事了。要懂得,一个人的心经常摆动, 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如果不能控制自己 的心,他就很容易堕落。一个人最难的就是不能控制自 己的心,修心有时候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一个人控 制不住自己的心就很容易堕落,就是很容易被众生的业 力拖下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都在做错事, 现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活在欲望当中,你很快就会有欲望, 大家都在拼命地争名争利,你很快地就会被名利所伤害, 这就是被业力所害。师父想起来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在 一个山村里经常有狼来,有一天晚上,村口突然多了一 大包东西,不知道是谁留在那里的,结果被人家发现了, 说是有一袋大米,很多贪心的人半夜里就出去了,想扛 一小袋米回来,结果出去的几个人都被狼吃了,所以贪 心会害死自己。--------心空一切 何处惹尘埃 (恭录部分)

文章TAG:心若菩提  菩提  是什么  什么  心若菩提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