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乐志论作者是谁

仲长统

乐志论作者是谁

2,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作是什么

行书作品,比如:《乐志论》
董其昌主要代表作品有:《杜甫醉歌行诗》,《濬路马湖记》,行书百羽扇赋,《岳阳楼记》,《东方朔答客难》《月赋》、《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董其昌的书法代表作是什么

3,中国四大狂草是谁啊

在唐朝中期出现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狂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它的创始人可以算是张旭。   张旭,字伯高,他的字和李白诗歌、裴旻的剑术,时称“三绝”,他常常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至醉后,以头濡墨书写。   其次是怀素和尚,他也是一个狂草书家。怀素,字藏真,书法史传说的“笔冢”的佳谈,就是说他,用坏的秃笔掩埋成一个大冢,他也好饮酒,醉后奋书,有如急风骤雨,瞬息万变。所以书法史上,将张旭和怀素称为“张颠怀狂”。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是当时有名的“饮中八仙”之一,文书俱佳。贺与张旭是忘年之交,且两人都以草书著称。   黄庭坚的草书如同他的楷书、行书一样称誉于后世。他的草书代表作主要有《诸上座》、《李白忆月游》、《花气诗》等。   祝允明,号枝山,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狂草书,尤为当世所重。   张瑞图,明末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代表作有《骢马行》、《后赤壁赋》、《乐志论》等。   文征明,各体兼工,尤精草书。其草书犹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传世草书作品很多,如《玉泉千尺泻》、《文征明四体千字文》、《桑母王安人墓表》等
张旭、怀素、王铎、祝允明

中国四大狂草是谁啊

4,菊窗记这篇古文的翻译

离安亭(镇名,在江苏昆山东南)二十里的地方,叫做钱门塘,姓洪的先生住在这里。吴淞江(又叫苏州河)的东边叫做顾浦,向北拐去,洪氏的住所在它的西边。这里地势平坦没有丘陵,但是顾浦的岸边突起,远远望去洪先生的住处,就像坐落在山间的一片平地上。 从前仲长统(字公理,东汉人)曾说过:如果居住在良田二期宽广的宅子里,背靠大山,前边挨着河流,水渠、池塘环绕四周,竹子树木等遍布周围;有船和车能够省去步行的劳累,有下人奴仆能够省去自己的劳动;奉养父母又各种味道的饭菜,妻子二女不受辛苦的操劳;好友聚集,就摆上酒肴来作乐;良辰吉日,就烹煮小羊和小猪来招待他们;在菜地花园里散步,在树林里游戏,永远保持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死好也不羡慕生在帝王之家。大概现在洪先生的住处,俨然就是仲长统“乐志论”所说的。而他家竹子很多,前面挨着大水池,夏天清风吹拂,荷花交错辉映,是尤其美丽的。洪先生没有看中这点,却用“菊窗”题在扁上,命名他的房子。大概是因为他常常读陶渊明的诗说:“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又说:“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让人人都带大这个境界然后才感到快乐,那么他感到不快乐的事情太多了。仲长统最终官至尚书郎,在初平、建安(均为汉献帝年号)时期盛名一时,真是有愧于他“鸿飞冥冥”的向往,他所写的《昌言》又有什么作用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算得上人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如今洪先生有仲长统的乐趣,却羡慕陶渊明的高雅,这使我不能了解他了。我正要带着酒去到菊窗之下拜访他,向他问一问原因。洪先生叫洪悦,字君学。

5,出自乐志论的成语

1、立身扬名 【拼音】: lì shēn yáng míng【解释】: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播。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出处】: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举例造句】: 丈夫壮而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明·瞿佑《剪灯新话·爱卿传》【拼音代码】: lsym【用法】: 作谓语;指使修养自身以求名声远扬【英文】: gain fame and position2、聊以自娱 【拼音】: liáo yǐ zì yú【解释】: 聊:姑且。姑且用以自我娱乐宽慰。【出处】: 《汉书·南粤王赵佗传》:“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举例造句】: 弹琴鼓瑟,聊以自娱。 ★《宋书·乐志四》【拼音代码】: lyzy【近义词】: 聊以自慰【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自我欣赏【英文】: just to amuse oneself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释义]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语出]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正音] 问;不能读作“wén”。[辨形] 耻;不能写作“尺”。[近义] 不矜不伐 谦虚谨慎 功成不居[反义] 好为人师 骄傲自满 居功自傲
乐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乐极生悲乐此不疲乐观其成乐在其中不亦乐乎天伦之乐自得其乐王道乐土极乐世界鼓乐齐鸣喜闻乐见幸灾乐祸礼崩乐坏及时行乐苦中作乐苦乐不匀寻欢作乐助人为乐其乐触触志志同道合志存高远小人得志志在必得志大才疏踌躇满志玩物丧志志士仁人永志不忘众志成城胸无大志鸿鹄之志人穷志短,毛瘦毛长论高谈阔论奇谈怪论另当别论议论纷纷无论如何品头论足盖棺定论长篇大论自有公论格杀勿论

6,这是哪个书法家作品

三张照片中的印章分别为:赵氏半蜀王彧其中“半蜀”两字存疑。希望能帮到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1、《帝京篇》   贞观十九年(645)八月,五十岁时书,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行书,载于《金石录》。   2、《太宗哀册》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十四岁时书。褚遂良撰并楷书,载于《金石萃编》。   3、《潭府帖》   刻入《淳化阁帖》、《东书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泼墨斋法书》《契兰堂法帖》。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是伪作。《淳化阁帖》中另有《山河帖》,黄伯思认为是从《枯树赋》中抄出。   4、《褚遂良书》   刻入《大观帖》。   5、《赐观帖》   刻入《汝帖》。   6《六月八日帖》   同上。   7、《草书阴符经》   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   8、《度人帖》   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玉烟堂帖》、《清鉴堂帖》、《餐霞阁法帖》、《澄观阁摹古帖》。   9、《褚中令》   刻入《群玉堂帖》。   10、《乐志论》   刻入《戏鸿堂法书》。   11、《枯树赋》   刻入《戏鸿堂法书》、《玉烟堂帖》、《泼墨斋法书》、《藏真帖》、《玉虹鉴真续帖》。   12、《清娱墓志铭》   刻入《郁冈斋墨妙》、《泼墨斋法书》、《翰香馆法书》。有人断为伪作。   13、《老子西行经》   刻入《玉烟堂帖》、《藏真楼帖》、《秀餐轩帖》、《懋勤殿法帖》。   14、《千字文》   刻入《渤海藏真帖》、《澹虑堂墨刻》、《莲池书院法帖》。   15、《霜寒帖》   刻入《式古堂法书》。   16、《群真百宝经》   刻入《懋勤殿法帖》。   17、《贝苓者传》   刻入《懋勤殿法帖》。   18、《临王献之字学表》   刻人《懋勤殿法帖》、《墨妙轩法帖》。   19、《战国策一则》   刻入《古宝贤堂法书》。   2o、《乐毅论》   刻入《滋蕙堂墨宝》。   21、《黄庭经》   刻入《契兰堂法帖》   22、《美人赋》   同上。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7,岁数大了还能练好书法吗

书法学习跟年龄没有直接关系。可以练习的。而且年龄大点学习书法理解方面更有优势,且书法练习也能起到养生的作用。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算晚。所以你只要有毅力别半途而费再运用得当的方法,一定能学好书法的。下面我给你几点建议谨供参考:1、相信自己,下定决心,持之以恒。2、可以从楷书入手,先找些彦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字帖先摹后临。当然还有草书,草书就很多了,张大千的,怀素的等,另外还有行书。行书大家更多,兰亭序不用说,还有米芾的苏东坡的,王询的等。先从楷书入手,再练行书,草书。一步一步的练,直到铁砚磨穿。3、建议从写大字入手,人面般大小。这样便于更早的写出书法作品。4、平时养成读帖习惯,就是看到好看的字就用心记住字的间架结构、运笔规律,把积累的工夫下到平时。5、多看书法展览和这方面的书记报刊。可以借鉴提高。6、等有一定实力后可以参加比赛、笔会等活动和名家交流。另附赠清人学书秘诀。(慎存)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曰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曰,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曰,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曰,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曰,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曰豁然冰解矣!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变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一时尽悟,可入古人之室矣!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锺太傅书,一点一画皆有篆隶之遗,至于结构,不如右军格之凤翥龙蟠。如张芝,如索靖,皆锺一家书,以右军视之,正如太羹元酒不复过而问矣!锺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动,简却少蕴藉,于势之一字尚未尽致,若夫王则纯以势胜势,奇而反正,则又秘之又秘矣!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子虽得元宰嫡传,初学书时,只临肥本兰亭,三年不辍,又不敢易他贴,余子尝笑其拙,三年后方临董书,旋临官奴贴,又稍涉坡仙北海,旋弃之,遂转学杨少师乐志论,又复有悟,但嫌其结构谨严,无疏散之致,又以舞鹤赋为主,如此二年,遂临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者,七月及临毕,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曰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盖每字有数层悟入者,余乃知之又敛。我胜气淡,我妄心临颜柳欧虞而寝食于褚者,数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诸家,皆无所不窥,而独以米老为最,又取从前诸帖,时时拈起,回旋往复屈指计之,不知费几许几月矣!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曰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曰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曰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

文章TAG:作者  是谁  乐志论  
下一篇